-
徐大椿
简介:徐大椿(1693~前后行医五十年,经验丰富,曾两次被召入京为皇室治病。另外还有《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医学源流论》、《伤寒类方》、《慎疾刍言》、《兰台轨范》等,并曾对《外科正宗》、《临证指南》等书加以评定。在医疗上反对滥用峻补辛热药剂的时风,主张医生必通药性等。
-
增辑伤寒类方
《增辑伤寒类方》医方著作。清·徐大椿编释,潘蔚增辑。刊于1865年。其方论乃潘氏据徐大椿《伤寒类方》予以增订重辑。在此书所论各方的上栏载有相应的经潘霨、肖庭滋二氏增辑的《长沙方歌括》(陈修园撰)作为参照,便于读者进一步学习理解《伤寒论》方。现有清刻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
慎疾刍言
概述:《慎疾刍言》为医论著作。清·徐大椿撰于1767年。本书内容有误用补剂、内科杂病误治的论述。还有对不同患者(如老人、妇女、小儿)治疗上应有所区分、以及外科病证治法等方面的论述。简明切要,并无浮泛。现存版本:此书又有王士雄校刊本。经张鸿补辑,改名《医砭》,编入《潜斋医学丛书》中。
-
难经汇注笺正
《难经汇注笺正》医经著作。张寿颐注。刊于1923年。本书主要以滑寿《难经本义》及徐大椿《难经经释》为据,参考选用历代各家《难经》注文,并结合张氏本人的见解,将《难经》原文进一步予以校注,引用资料较多,对《难经》经文的阐释较为明晰,又有独到的见解。现存初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难经经释
概述:《难经经释》为医经著作。清·徐大椿撰于1727年。主要内容:徐氏注释《难经》以《内经》理论为本,阐发《难经》义理及其学术渊源,颇有参考价值。但作者提出“《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的观点未免失之偏激。现存版本:现存多种清刻本、1985年浙江科技出版社铅印本。
-
子躁
子躁病名。徐大椿《女科旨要》:“肝肾阴亏,相火炎上,不时均令心烦,且亦令人作躁,谓之子躁。”即孕悲,脏躁。参见脏躁条。
-
张鸿
张鸿①清代医家。江苏华亭人,生平欠详,著有《医案续编》、《医科约指》,前者有刊本行世,后书未见流传。字柳吟,一字信堂。无棣(今属山东)人。精于医理,与名医王孟英交往甚密,除鉴定王氏之《霍乱论》外,并为王氏编次医案《仁术志》。另又手订徐大椿之《慎疾刍言》,并更名曰《医砭》。
-
舌鉴总论
《舌鉴总论》为舌诊著作。原题清·徐大椿撰。简述白、黄、黑、灰、红、霉酱、紫蓝等舌的病理及治法,并附妊娠伤寒舌,是一篇专谈舌诊的论文。有的刊本附有舌鉴图。现有《徐灵胎医学全书》等刊本。
-
伤寒类方
徐大椿编释。徐氏研究《伤寒论》不以六经分类,他认为:“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遂将《伤寒论》中113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汤、承气汤、泻心汤、白虎汤、五苓散、四逆汤、理中汤及杂方共十二类,每类先论主方条文,并以同类方条文附述于后,末载六经脉证及别证变证,条理比较清楚。
-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医案著作。秦伯未编。刊于1929年。全书选辑清代喻昌、张璐、徐大椿、王士雄等二十位医家属于笔记体裁的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编辑以医家为纲,以病证为目,每证在病因、证候及辨证、立法处方等方面分析较详。现存初刊铅印本及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
洄溪医案
《洄溪医案》医案著作。清·徐大椿撰。初未刻印,1855年由王士雄根据抄本编辑并加按语刊行。所收医案以内科杂证为主,治法灵活多变,随证而施,并有不少独到的临床见解,对读者颇多启发。现存多种清刻本。
-
华佗神医秘传
《华佗神医秘传》为书名。本书不见于一般书目和前人引录,卷首有孙思邈、徐大椿序言各一篇,亦均系托名之作。其内容包括病理秘传、临床秘传、神方秘传及内、外、妇、产、儿、五官、皮肤、伤科、结毒、急救、奇症、兽医、制炼、服饵等;并有华佗《注仓公传》一文。此书于1920年由上海古书保存会铅印发行。
-
本草思辨录
《本草思辨录》为药物学著作。清·周岩撰。刊于1904年。本书主要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二书立方之义,就128种药物的药性进行了讨论,认为《神农本草经》等书是经典,不能轻易改动,并对李时珍、刘若金、邹润安、徐大椿、陈念祖等医药学家所述药性理论提出了某些不同的见解。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前阴漫肿
见徐大椿《女科指要》。多因孕妇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或肝经湿热下注,以致前阴漫肿、疼痛,若因脾虚者,兼见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带下清稀,治宜健脾利湿,方用四苓汤;因肝经湿热者,兼见烦躁易怒,口苦胁痛,带多色黄,治宜舒肝解郁,清热利湿,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或龙胆泻肝汤。
-
产后溺淋
热淋·阴虚湿热证:热淋·阴虚湿热证(heatstrangurywithsyndromeofyindeficiencyanddamp-heat)是指阴液亏虚,湿热内阻,以尿频不畅,解时刺痛,腰酸乏力,午后低热,手足烦热,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淋证候。根据病因症情特点而有石淋、膏淋、气淋、血淋、劳淋、痰淋、暑淋等名称。
-
产后汗雨不止
概述:产后汗雨不止为病证名。出清·徐大椿《女科指要》。病因病机:多因产后心肾气虚,身体大虚,不能统摄津液所致。症状:证见汗出如雨。方用人参枣仁汤(人参、枣仁、五味子、茯神、归身、草灰、山茱萸肉、乌梅)加牡蛎散治之。
-
化腐散
处方:真犀黄6分,辰砂5钱,雄黄2两,冰片1钱,蜂房5钱(煅存性,焦则无用),僵蚕1两2钱,硼砂2两,玄明粉2两。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化腐肉。主用法用量:每用1两,以熟石膏5钱,滑石5钱,和匀。掺患处,或麻油调敷。摘录:《千金珍秘方选》引徐大椿方
-
女科医案
《徐灵胎医学全书》为书名,清·徐大椿撰,16种。计有《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洄溪医案》、《慎疾刍言》、《内经诠释》、《洄溪脉学》、《脉诀启悟注释》、《六经病解》、《伤寒约编》、《舌鉴总论》、《杂病源》、《女科医案》。
-
女科指要
《女科指要》为妇科专著,6卷,清·徐大椿(灵胎)撰,约成书于1764年,此书系《徐灵胎医略六书》之一。设调经、种子、胎前、临产和产后五门。广摘历代医家对女科证治之医论。对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阐述颇具特色,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指出“当审其血气之通塞,禀赋之刚柔,然后投剂。”
-
子燥
子燥为病名。徐大椿《女科旨要》:“肝肾阴亏,相火炎上,不时均令心烦,且亦令人作躁,谓之子燥。”即孕悲。清·永思堂主人《胎产合璧》:“孕妇脏躁,无故悲泣,名曰孕悲。”
-
六经病解
《六经病解》为书名。清·徐大椿撰。计有《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洄溪医案》、《慎疾刍言》、《内经诠释》、《洄溪脉学》、《脉诀启悟注释》、《六经病解》、《伤寒约编》、《舌鉴总论》、《杂病源》、《女科医案》。
-
舌鉴图
《舌鉴图》为《舌鉴总论》的附录。《舌鉴总论》为舌诊著作。原题清·徐大椿撰。作者简述白、黄、黑、灰、红、霉酱、紫、蓝等舌的病理及治法,并附妊娠伤寒舌,是一部专谈舌诊的论著。有的刊本附有舌鉴图。现有《徐灵胎医学全书》等刊本。
-
伤寒约编
《伤寒约编》为《徐灵胎医学全书》之一。清·徐大椿撰。计有《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洄溪医案》、《慎疾刍言》、《内经诠释》、《洄溪脉学》、《脉诀启悟注释》、《六经病解》、《伤寒约编》、《舌鉴总论》、《杂病源》、《女科医案》。
-
杂病源
《杂病源》为《徐灵胎医学全书》系列丛书之一。清·徐大椿撰。计有《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洄溪医案》、《慎疾刍言》、《内经诠释》、《洄溪脉学》、《脉诀启悟注释》、《六经病解》、《伤寒约编》、《舌鉴总论》、《杂病源》、《女科医案》。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概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为中药学著作。一卷。清·徐大椿撰。刊于1736年。主要内容:本书选辑《神农本草经》中主要药物100种,结合临床加以简要的注释。现存版本:现有《徐灵胎医学全书》等刊本。
-
徐灵胎医学全书
《徐灵胎医学全书》为中医综合性著作。清·徐大椿撰。计有《难经经释》、《医学源流论》、《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洄溪医案》、《慎疾刍言》、《内经诠释》、《洄溪脉学》、《脉诀启悟注释》、《六经病解》、《伤寒约编》、《舌鉴总论》、《杂病源》、《女科医案》。
-
医贯砭
《医贯砭》为医论著作。清·徐大椿撰于1764年。本书是对赵献可《医贯》一书所作的书评,采用引录或节录原文,逐段加批的形式,对该书重用温补和忌用攻下的理论、治则,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见解。作者指出当时医界中或有拘泥于一、二温补成方治病之弊,力主辨证论治,颇具一定影响,故此书有一定参考价值。
-
疡科选粹
《疡科选粹》外科著作。明·陈文治撰。刊于1628年。本书系精选历代外科各家学说参以作者临床经验编纂而成。包括外科、皮肤科、五官科及伤科的各类病证共分111篇,所载方药多切于实用。本书除一般坊刻本外,另有徐大椿的评点本。现存明清刻本。
-
阳生于阴
阳生于阴是指根据阴阳学说中阴阳依存互根的道理,阳是以阴作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所谓“无阴则阳无以生”。在人体来说,阳气所代表的能动力量的产生,必须依附于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为基础。《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即此意。故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
兰台轨范
《兰台轨范》为综合性医书。清·徐大椿撰于1764年。卷1通治方;8内科杂病、时病、五官、妇、儿科病证证治。按病证分门阐述,辨证治疗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论述为本,宋以后诸方则采“其义有可推试多获效者”。治必有定法,法必有主方,方必有主药”,为多数医家所赞许。
-
古方新解
《古方新解》为方剂著作。清·徐大椿撰于1764年。原刊本已佚,今存本经1920年陆士谔增补注释,名《增注徐洄溪古方新解》。书中集录古代重要方剂分为通治方、风门、痹历节门、痿门等40类,共900余方。徐氏在各类方剂之首统论病源,并于各方之下另写简注以阐明己见。陆氏更增补明、清医家的方论之后。
-
忍精不泄
忍精不泄房事养生名词。认为男子在性生活中“多交少泄”以至不泄,不仅可以强身祛病,更能益寿延年,如马王堆出土帛书《天下至道谈》中就描述了男性通过“十动”不泄而获得的从“耳目聪明”到“产神明”的种种养生效果。由此,还提出了一些男子在性生活中控制射精的方法。有自然不动则有益,强制则有害,过用则衰竭。
-
周耀庭
周耀庭,中共党员,浙江岱山人,1930年1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专业上,善长中医温病学、儿科学,临床善于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儿科热性病、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免疫性疾病,尤专于治疗长期高热、低热、小儿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腹泻、病毒性心肌炎等症。
-
高忠英
此外,还发表了多篇论文,如“方剂辨疑”、“大青龙汤倍麻黄的实质”、“银翘散的君药问题”,又如在研究方药配伍规律方面发表了“五脏补益法”、“引火归原法的实质与运用”、“临床处方药物配伍规律探讨”等文章,同时参加了编写《实用中医学》、《实用中医营养学》,以及《徐大椿医书全集》的注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