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滋水涵木
滋水涵木是指用滋肾阴而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针灸常选肾俞、太溪、复溜、三阴交、肝俞、太冲、风池等穴,补泻兼施。症见头目眩晕、眼干发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妇女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弦数等,可用干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玄参、龟板、女贞子、何首乌等药。
-
水生木
水生木是指肝木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于肾水的滋养,肾水(肾阴)充足可以助肝化生阴血,防止肝阳过亢;滋水涵木为治法。表现为头目眩晕、眼干发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妇女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弦数,可用干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玄参、龟甲、女贞子、何首乌等药。
-
滋养肝肾
概述:滋养肝肾:1.治疗肝肾阴虚的方法;症见头晕、面红升火、眼花耳鸣、腰部酸痛、咽干、夜卧不安,或有盗汗、尿少色黄、舌红苔少、脉弦细。方如杞菊地黄丸。滋水涵木用滋肾阴而达到润养肝阴的方法。用于肾阴亏、肝阴虚、肝火有余的证候。针灸常选肾俞、太溪、复溜、三阴交、肝俞、太冲、风池等穴,补泻兼施。
-
肝肾同源
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是五脏相关理论之一。肝与肾内寓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相火过旺,常是肝肾并治,或采用滋水涵木,或补肝养肾,或泻肝肾之火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一理论而产生的。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
虚者补其母
虚者补其母为治则。出《难经·六十九难》。指根据五行相生和五脏母子关系的理论,对于五脏虚证应采用补益“生我”之脏的方药进行治疗的原则。又如脾为肺之母,肺虚的病人不但补肺,还要补脾,即所谓培土生金。针灸疗法凡是虚证,可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肝虚证取用肾经水穴阴谷,或本经水穴曲泉治疗。
-
乙癸同源
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为五脏相关理论之一。是古人根据五行学说把脏腑和天干相配合,认为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故称为乙癸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相火过旺,常是肝肾并治,或采用滋水涵木,或补肝养肾,或泻肝肾之火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一理论而产生的。
-
肝肾阴虚
肝肾阴虚为证候名,又称肝肾亏损。肝阴和肾阴互相滋生,肾阴不足可以导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也会使肾阴亏损,临床所见多具有阴虚内热的病变特点。症见眩晕、头胀、视物不明、耳鸣、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遗精、失眠、腰膝酸痛、舌红少津、脉弦细无力等。治宜滋养肝肾或滋水涵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