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纲辨证
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舌质淡,苔白,脉沉迟。虚证:虚证的形成,或因体质素弱(先天、后天不足),或因久病伤正,或因出血、失精、大汗,或因外邪侵袭损伤正气等原因而致“精气夺则虚”。但亡阴之汗,汗出热而粘,兼见肌肤热,手足温,口渴喜饮,脉细数疾而按之无力等阴竭而阳极的证候;
-
寒热
概述:寒热:1.八纲辨证中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2.恶寒发热的统称。寒证与热证能反映机体阴阳的盛衰。如寒热往来。
-
辩证学
辩证学是论述和研究中医辨证理论和辨证方法的学科。中医辨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八纲辨证、气血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在各种辨证方法中,八纲辨证是基础,其『也各种辩证方法都是对八纲辨证的深化和补充,而脏腑辨证是临床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
八纲
表里辨病位的浅深;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虚实是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辩别虚实,是治疗是采用扶正(补虚)或攻邪(泻实)的依据,所谓“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但临床上阴证多指里证的虚寒证,阳证多指里证的实热证。
-
中医科-辨证常规
1.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运用八纲辨证加以初步分析概括,分清表里、虚实、寒热、阴阳。运用上述方法,综合分析疾病主证的所在部位、病因、病理及机体的反应情况等,最后得出概括以上各项并能指示治疗方向的病、证或型,即为中医的辨证结论。如痢疾(大肠湿热型)、胃脘痛(脾胃虚寒型)、胃脘痛(肝胃不和型)等。
-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科。中医诊断学源自《内经》的诊法学说,从整体联系、内外相应的原理,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以及八纲辨证等方面,为中医诊断确立了理论基础以及独特的思路和方法。
-
阴阳辨证
概述:阴阳辨证(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yin-yang)是指以阴阳学说为指导,将临床证候归属为阴证、阳证两大类的辨证方法。八纲辨证中,阴阳与表里、寒热、虚实共同组成辨证体系。阴证是指符合阴的抑制、衰退、沉静、缓慢等属性的证候,是对里证、虚证、寒证的概括。
-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痘疹方论》为儿科著作,一卷,宋·陈文中约撰于13世纪中期。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书与《小儿病源方论》合刊出版,书名:《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次论辨证和治法,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表里俱实者,身壮热、大便黄稠,其疮必光泽、起发肥满,疮易出易靥。
-
电子计算机辨证论治
电子计算机辨证论治是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中医的辨证论治的理论或经验,代替医师进行临床诊治的方法。祖国医学的核心是辨证论治,它是由四诊接收症状变量系统信息,根据中医理论,分析人体状态的“辨证”。因此,它是一种不打开“黑箱”来调节、控制人体“黑箱”的体系。
-
科学抽象
科学抽象是在科学研究中透过现象抽取本质的思维过程。是科学研究从感性经验阶段向理性思维阶段的升华,是科学研究中基本的思维方法之一。建立科学概念和理论离不开科学抽象,运用科学理论来处理实际问题也离不开科学抽象。在临床上对于一个具体病人,依据“四诊”所获资料辨为“寒证”或“热证”,也是一个抽象过程。
-
针麻术前预测
针麻术前预测为针麻术语。除了从病种、病灶情况着手分析外,主要观察耐痛阈、触觉阈、痛觉阈和两点辨别阈等,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心理因素分析。测定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常用的指标有呼吸波、指端脉搏波、心率、皮肤交流电反射等。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血液中与痛有关的化学物质,如钾离子、组织胺、缓激肽等)。
-
中医数字辨证机
中医数字辨证机是一种模拟中医辨证论治的计算机系统。该系统将中医临床常用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等七种辨证方法所辨识的基本内容进行分析整理,统一归纳为辨病位、辨病因病性、辨病势等三类47项基本项目。
-
八纲证治
里、寒、虚证属于阴。表证里证概念外感邪气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引起的病症。多见于外感病初起阶段疾病深入于里,脏腑气血受病的一类病症。或潮热盗汗,五心烦热,消瘦,头晕目花身热面赤,烦躁不宁,声高气粗,痰涎壅盛,胸腹胀满,疼痛拒按,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脉象舌象脉细无力,舌淡嫩少苔脉实有力,舌质苍老苔厚腻
-
八纲证候
将临床表现按八纲辨证分析、判断、归类的八种证候,即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本证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八纲之一。常见精神萎靡,面色 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淡胖或光绛,脉虚细无力等症。
-
内经十讲
《内经十讲》为医经类著作。对什么叫《黄帝内经》、《内经》成书时代、《内经》所引古代文献、《内经》学术思想、理论体系等十个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后附“色脉诊”、“八纲辨证”、“补泻赘言”、“临证点滴”等论述。现存1978年北京中医学院排印本。后被收入《任应秋论医集》中。
-
证型分类
按气血辨证可分为气虚证,气滞证、气逆证、气陷证、血虚证、血热证、血瘀证;按六经辨证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蓄水证、太阳病变证、阳明经证、阳明腑证、少阳证、少阳兼证、太阴表证、太阴里实证、寒湿发黄证,少阴寒化证、少阴热化证、少阴病表证、少阴急下证、厥阴热证、厥阴寒证、上热下寒证、厥证;
-
虚实
概述:虚实:1.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2.人体阴阳的消长。辨别疾病的虚实,了解病体邪气的盛衰,为确定采用补虚扶正或泻实祛邪的治法提供依据。八纲辨证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气盛为实证,正气衰为虚证。《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吴昆:“虚实,人之阴阳消长也。”
-
辨证施治纲要
《辨证施治纲要》综合性医书。北京市中医医院编。前有概述、四诊,辨证部分包括脏腑经脉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亦述及审证求因等问题。治疗部分,重点介绍治法总则和常用治疗方法,末附方剂索引。196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