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昆
吴昆为明代医学家。撰《医方考》等。《医方考》全文在线阅读:http://zhongyiguji.21tcm.com/72/yifangkao/index.shtml
-
雨气
雨气雨水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雨气通于肾。”吴昆注:“雨,水也;肾为水,雨其类也,故雨气通于肾。”
-
腰以上肿
腰以上肿水肿证型。《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诸有水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将治疗肿胀病的发汗病,喻之为“开鬼门”;而腰以下肿的利小便治法,喻之为“洁净府”。治腰以上肿,张仲景用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宜麻黄、羌活、防风、柴胡、牛蒡子、葱白、忍冬藤以开之。”
-
壮火食气
壮火食气为生理学名词。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阳气亢盛之极。壮火散气。”吴昆注:“以壮火食气,故气得壮火则耗散。”1.阳气过亢,火热耗气,使正气衰弱。2.辛热壮火之药,亦能使精气耗损。
-
透针法
透针法即透刺法。指将针按一定方向透达某部或某穴,即一针多穴的刺法。又称透针法、透穴法。其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条口透承山,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等。在王国瑞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吴昆的《针方六集》中均有记载,对针灸临床有很大的影响。
-
透穴法
透穴法即透刺法。又称透针法、透穴法。其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条口透承山,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等。在王国瑞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吴昆的《针方六集》中均有记载,对针灸临床有很大的影响。直向深透法,如内关透外关、阳陵泉透阴陵泉等。
-
虚实
概述:虚实:1.八纲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2.人体阴阳的消长。辨别疾病的虚实,了解病体邪气的盛衰,为确定采用补虚扶正或泻实祛邪的治法提供依据。八纲辨证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气盛为实证,正气衰为虚证。《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吴昆:“虚实,人之阴阳消长也。”
-
肾主伎巧
“肾主伎巧”这是肾藏精、主骨、生髓功能的体现。肾气充盛,则动作轻劲而精巧灵敏。肾主伎巧指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气充盛则动作轻劲而精巧灵敏。《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吴昆注:“伎,多能也;
-
地化
概述:地化为运气术语。《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地化奈何?”吴昆注:“地化,在泉之化也。”《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同清者多地化。”张景岳注:“运与司天阳明同清者,则当多用在泉少阴温热之化以治之。”即岁运与司天之气,同为清气,应多以火热之气调节。
-
臣使之官
臣使之官为人体部位名。在膈上,其部位近心肺,为宗气发源地,能助心肺运输气血,协调阴阳,使精神愉快,故比喻为臣使之官。王冰注:“膻中者,在胸中两乳间,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气,以分布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吴昆注:“主化气而承治节,宣神明者也,是行君相之令,故曰臣使。”
-
按蹻
按蹻古代养生与医疗术语,也称按跷。其治宜导引按蹻。”“按”与“蹻”是按摩的两种方法。《素问·金匮真言论》明·吴昆注:“按,手按也;指按摩中的手按法与足踩法。一说“蹻”指经络腧穴,《类经·论治类》张介宾注:“按,捏按也;蹻,即阳蹻、阴蹻之义。盖谓推拿溪谷蹻穴以除疾病也。”
-
一针两穴
指针刺时用一根针同时穿透两个腧穴的透刺法。方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条口透承山,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等。一针两穴在王国瑞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吴昆的《针方六集》中均有记载。
-
透刺法
透刺法为刺法名。指将针按一定方向透达某部或某穴,即一针多穴的刺法。又称透针法、透穴法。其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条口透承山,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等。在王国瑞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吴昆的《针方六集》中均有记载,对针灸临床有很大的影响。
-
八珍汤/八珍散
《瑞竹堂经验方》处方人参30g白术30g白茯苓30g当归30g川芎30g白芍药30g熟地黄30g炙甘草30g来源方论吴昆《医方考》卷3:“血气俱虚者,此方主之。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本方常用于病后虚弱、各种慢性病,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属气血两虚者。
-
透针
透针为刺法名。亦称透刺法。指将针按一定方向透达某部或某穴,即一针多穴的刺法。又称透针法、透穴法。其法为刺入某穴后,将针尖刺抵相邻近的穴位,但不可穿透皮肤,如地仓透颊车,条口透承山,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等。在王国瑞撰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及吴昆的《针方六集》中均有记载,对针灸临床有很大的影响。
-
开蒙集
《开蒙集》为针灸书名。《针方六集》为针灸丛书,6卷,明·吴昆撰,刊于1618年。卷1《神照集》,论经脉流注经穴及奇穴;卷2《开蒙集》,载《窦太师标幽赋》(吴注)、八法针方(八穴)、五门针方(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及十二经补母泻子法;卷六《兼罗集》,载玉龙歌等歌赋注释以及灸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