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挛
实挛证名。挛证之一。见《证治准绳·杂病》详见挛条。
-
虚挛
虚挛挛证之一。见《证治准绳·杂病》。详见挛条。
-
寒挛
寒挛病证名。挛证之一。见《证治准绳·杂病》。参见挛、拘挛条。
-
德巴金缓释片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用于全身性或部分性癫痫,尤其是失神发作;肌阵挛发生;强直阵挛发作;用量用法:每日用量应根据病人的年龄和体重遵医嘱执行。注意事项:与剂量有关,有脱发、嗜睡、恶心胃痛现象等发生。急、慢性肝炎,特别是药物所致的肝炎、以及卜啉症禁用。规格:片剂,每盒30片。
-
肘挛
肘挛证名。肘部拘急痉挛,难以屈伸。《灵枢·经脉》:“手少阳之别,……病实则肘挛。”马莳注:“邪气有余而实则为肘挛。”参见挛、拘挛条。
-
中风不随
中风不随为病证名。小儿感受风邪而引起四肢运动障碍。《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夫小儿中风不随者,因风邪中于肢节,客于筋脉。若风挟寒气者,即拘急挛痛;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治宜疏风清热。用小续命汤加减。
-
尸疰
尸疰为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即尸注。为九注之一,见《诸病源候论·尸注候》。主要表现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腹痛胀满,喘息不得,气息上冲心胸,旁攻两胁,挛引腰脊,举身沉重,精神杂错,恒觉惛谬,每逢节气改变,辄致大恶,积月累年,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易旁人,乃至灭门。可用五尸丸治之。
-
尸注
尸注为病名,为九注之一,见《诸病源候论·尸注候》。主要表现为寒热淋沥,沉沉默默,腹痛胀满,喘息不得,气息上冲心胸,旁攻两胁,挛引腰脊,举身沉重,精神杂错,恒觉惛谬,每逢节气改变,辄致大恶,积月累年,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易旁人,乃至灭门。可用五尸丸治之。
-
犬痫
犬痫为六畜痫之一,即狗癫。狗癫因痫发声如犬吠故名。《外台秘要》卷十五:“狗癫则狗吠。”《备急千金要方》卷五:“犬痫之为病,手屈拳挛。灸两手心一壮,灸足太阳一壮,灸脑户一壮。”以痫发时叫声及病状命名。分马痫、牛痫、羊痫、猪痫、犬痫、鸡痫。
-
痀挛
痀(jū,音拘)挛证名。即“拘挛”。指筋骨拘急挛缩,肢节屈伸不利。参“拘挛”。《灵枢·邪客》:“邪气恶血,固不得住留,住留则伤筋络骨节机关,不得屈伸,故痀挛也。”详拘挛条。
-
肝痫
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医学入门·痫》:“肝痫,面青摇头,喜惊,作鸡鸣状。”《景岳全书》卷四十一::“面青唇青,两眼上窜,手足挛掣反折,其声如犬者曰肝痫。”《医林绳墨》卷六谓肝痫因怒不得宣越所致。证见痰涎壅盛,口多喊叫,面青目瞪,右胁作疼而中气作闷。参见痫、五脏痫条。
-
瘛
瘛病证名。一作瘈。指筋脉拘急,手足挛掣的疾患。《素问·玉机真脏论》:“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参见瘈疭条。
-
并
概述:并:1.偏胜;5.筋骨挛束不收。《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医方集解》:“邪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即阴气不能胜阳,阳气加重就发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上下不并。”《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筋骨繇(音义同摇)并。”繇并,形容筋骨振摇强直。
-
伏牛花丸
处方:伏牛花5两,女萎3两,细辛(去苗叶)1两,卷柏1两,威灵仙(去土)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羖羊角1两(镑,炒),木虻1两(炒焦,去翅足),硇砂(醇酒研令稀)1两。制法:上9味,先捣罗8味为细末,煮硇砂酒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虚劳脱营,痿躄为挛。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
蠲痹解毒汤
处方:姜黄4分,羌活4分,白藓皮4分,赤芍药4分,当归4分,白术5分,茯苓3分,白芷3分,皂角子(炒)3分。功能主治:杨梅疮。肢节拳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保婴撮要》卷十二
-
薏苡酒
《圣济总录》卷八十一:方名:薏苡酒组成:薏苡仁(炒)5两,白蔹5两,芍药5两,酸枣仁5两,干姜(炮)5两,甘草(炙)5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主治:风寒湿气中脚,搏于筋脉,痹挛不可屈伸者。每服1小盏,甚者常使人扶行;少饮酒者,可随性饮之,常令有酒气佳。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
-
蠲痹散
处方:羌活5分,独活5分,皂刺5分,白芷5分,当归1钱5分,白术1钱5分,赤芍1钱,土茯苓5钱。功能主治:养血祛风。主癞风,肢节拳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学入门》卷八
-
搜风逐寒
搜风逐寒为祛风法之一。是一种治疗风寒痰湿之邪留滞经络的方法。如中风手足麻木,日久不愈,经络中留滞湿痰瘀血,致使腿臂不遂、筋脉挛痛、屈伸不利等。针灸常选肩髃、曲池、合谷、环跳、阳陵泉、悬钟等穴为主,亦可加用阿是穴,针用泻法,并加灸。
-
小儿热毒病
小儿热毒病为病名。《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小儿伤寒,变热毒病。身热面赤,口燥,心腹坚急,大小便不利或口疮者,或因壮热,便四肢挛掣惊,仍成痫疾,时发时醒,醒后身热如火者。”本证可用升麻汤主治。
-
晕陀罗中毒
晕陀罗中毒病名。曼陀罗别名洋金花、枫茄花。症见面红烦躁,哭笑不止,谵语幻觉,口干肤燥,瞳孔散大,脉数等,严重者可致昏睡,肢强挛搐,甚至昏迷、死亡。宜中西医结合救治。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常用绿豆衣、银花、连翘、甘草等药。民间有多食黄糖、口含米醋等解毒方法。
-
拘
《素问·五脏别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筋脉拘紧牵强不伸之证。《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杂证会心录》卷上:“古书有风寒、湿热、血虚之不同,然总不外亡血,筋无荣养则尽之矣。盖阴血受伤则血燥,血燥则筋失所滋,为拘为挛。”参拘急、拘挛条。
-
肝气热
肝气热病因病理学术语。指筋痿的病机。肝气郁结化热,耗伤肝之阴血,肝所主身之筋膜失养,拘急挛缩,发为筋痿。《素问·痿论》:“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王冰注:“肝主筋膜,故热则筋膜干而挛急,发为筋痿也。”治宜清肝热,养肝阴。
-
肺热痿软
又名肺热痿。因郁火克金,肺热叶焦,或肾火上炎所致。症见皮肤干燥枯槁,喘息咳逆,下肢痿软。《症因脉治》卷三:“肺热痿软之症,皮质干揭,上则喘咳,下则挛拳。此《内经》肺热成痿之症也。”治宜滋肾清肺,肾火上炎,用知柏天地煎、玄武胶为丸;肺中伏火,用二母二冬汤合家秘泻白散。参见痿、皮毛痿条。
-
搐搦
搐搦证名。①指四肢抽搐(或两腕握固、腰膝挛缩,或十指开合、肌挛)《医碥》卷四:“抽搐者,手足频频收缩也。”或言抽搐者搦,谓十指频频开合,两拳紧捏也。”王肯堂指出抽搦系瘛疭之俗称。(见《证治准绳·伤寒》)参见瘛疭条。
-
背伛偻
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又名大偻、背偻、俗称“驼背”。属督脉病变,因督脉亏虚,精髓不充,或湿邪伤于督脉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背伛偻;年老伛偻者甚多,皆督脉虚而精髓不充之故,此当用补肾益髓之剂;皆中湿故也,宜煨肾散。”见于胸椎结核、先天性胸椎后突畸形、类风湿性脊柱炎。
-
慈航丹
处方:当归4两,川芎3两,坤草6两,香附2两。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2钱或3钱,朱砂为衣。功能主治:活血调经。主经水不调,赤白带下,症瘕血痨;胎前产后血迷晕耗,生产迟延,胎衣不下,子痫子挛,肝气冲心。用法用量:每服2钱,1日2次,黄酒送下。注意:忌食生冷。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抚顺方)
-
窦侍御仙酒
处方:牛膝(净洗,切)半斤,牛蒡根(净洗,切)半斤,大麻子1升(净洗,炒),枸杞子(净洗)1合,苍术1斤(净洗,切),牛蒡子(净洗,炒)1两,蚕砂(净洗,炒)1两,秦艽(净洗,切)1两,羌活(去芦头,净洗,切)1两,防风(净洗,切)1两,桔梗(去芦头,净洗,切)1两。功能主治:偏风。手足拳挛,半身不遂。
-
瓜蒌竹茹汤
处方:瓜蒌根、青竹茹功能主治:阴阳易。热气上冲,胸中烦闷,手足挛拳,搐搦如风状。用法用量:用水煎,调烧裩散在内服。摘录:《伤寒全生集》卷四
-
雁脂酒
《养老奉亲》:方名:雁脂酒组成:雁脂5两(消之令散)。主治:老人风挛拘急,偏枯不利。用法用量:每服半合许,空心以温酒1盏调服。
-
虎跑泉
处方:虎枚草稀莶草苍耳草防风升麻荆芥金银花紫苏鹤虱草功能主治:治麻疯手指挛曲。用法用量:煎汁洗浴。摘录:《解围元薮》卷四
-
羊肾散
《赤水玄珠》卷四:组成:羊肾(为末)。功效:补肾气,益精髓。主治:腰痛。《普济方》卷一五五引《卫生家宝》:组成:吴茱萸(生用)1两,食茱萸(生用)1两,山茱萸(生用)1两,川芎(生用)半两,黑牵牛(生用)半两,白牵牛1钱(生用)。主治:久患腰膝疼痛挛拳,行动不得;制备方法:上为末。
-
助肾辟邪丹
《辨证录》卷七:组成:茯苓5钱,苡仁5钱,防己1钱,莶草1钱,玄参3钱。功效:祛湿热,少佐祛风。主治:少阴痉病,感湿热,又且感风,遂成痫瘛,身踡足挛,不能俯仰。用法用量:水煎服。然而薏仁、茯苓,虽利湿而不损其阴;玄参、豨莶虽去火,而不灭其光,非泻肾而仍是补肾,若单泻而不补则误矣。
-
杨皮汤
《脚气治法总要》卷下:组成:白杨皮1两,莽草1两,羌活1两,独活1两,杜仲(锉,去皮)1两,防风1两,蒺藜1两,夏枯草1两,荆芥穗1两,地椒1两,威灵仙1两,白矾1两。主治:脚气挛疼缓弱。用法用量:每用半两,水5升,煎至4升,乘热淋煠两足。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羌活连翘续命汤
《保命集》卷中:组成:小续命汤8两加羌活4两,连翘6两。主治:中风,六证混淆,系之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
-
松叶浸酒
《圣惠》卷二十四:方名:松叶浸酒组成:猪鬃松叶2斤(切),麻黄5两(去根节)。《圣惠》卷九十五:方名:松叶浸酒组成:松叶10斤,独活10两,麻黄10两(去节)。主治:一切风挛跛躄疼闷,手不上头,腰背强直,两脚痠疼,顽痹不能久立,半身不随,头风,耳聋目暗,见风泪出,鼻不闻香臭,唇口生疮,恶疰流转如锥刀所刺。
-
养血舒筋汤
《杂症会心录》卷上:方名:养血舒筋汤组成:当归2钱,白术2钱(土炒),茯苓1钱,沙参1钱5分,麦冬1钱,枣仁1钱(炒,研),牛膝1钱,苡仁2钱,丹参2钱,何首乌2钱。主治:血虚不能荣筋而挛症作。用法用量:加桂圆肉5枚,水煎服。
-
神效观音救苦丹
《冯氏锦囊 杂症》卷十九:方名:神效观音救苦丹别名:观音救苦丹组成:麝香1钱,朱砂2钱,硫黄3钱。主治:一切风寒湿气,流注作痛,手足踡挛,小儿偏搐,口眼斜,妇人心腹痞块攻疼,不问年深月久。本方方名,《卫生鸿宝》卷一引作 观音救苦针,有蟾酥、冰片各一分。
-
茵芋淋浸方
《圣济总录》卷九:方名:茵芋淋浸方组成:茵芋(去粗茎)3两,独活(去芦头)6两,防己4两,疾藜子(去角,生用)3升,椒(去目及闭口者)1升。主治:中风,手足偏枯挛躄,不随屈伸。用法用量:以清浆水3斗,煮取2斗,去滓,钠盐2两半,适寒温用,淋浸所患手足,水不温即止。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桃仁酒
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引《食医心镜》,名见《三因》卷十三:方名:桃仁酒组成:桃仁1升(去皮尖者)。主治:风劳毒肿疼,挛痛,或牵引小腹及腰痛。用法用量:熬令黑烟出,热研,捣如脂膏,以酒3升,搅令相和。主治:猝得咳嗽。制备方法:着器中,密封头,蒸之1饮,倾出晒干,绢袋贮,以纳2斗酒中6-7日。
-
秘传循经丸
《朱氏集验方》卷一:方名:秘传循经丸组成:南星3两(炮),地龙3两(去土),川当归3两(酒浸),川乌3两(炮,去皮脐),草乌1两(炮,去皮脐),豆饼2两(用黑豆不以多少,去皮,好酒煮烂,候酒干,擂碎,捏作饼子,晒干),乳香1两,没药1两。主治:诸经络风邪寒湿,气血留滞,流注作痛,筋脉挛拳。
-
婆蒿根酒
《直指》卷十八:方名:婆蒿根酒组成:全蝎7个(新瓦上微炒末),麝1字。主治:风淫湿滞,手足不举,筋节挛疼。如觉已透则止,未透次日再作1剂。然病未尽除,自后专以婆蒿根洗净,切碎,酒煎服,1日2次。
-
蚯蚓膏
《保婴易知录》卷下:方名:蚯蚓膏组成:陈京墨2钱,朱砂3钱,麝香1钱。主治:小儿胎惊搐。用法用量:每服1丸,用金银器烧红淬入乳内,将乳调药服之。《接骨图说》:方名:蚯蚓膏组成:蚯蚓48钱(水洗去泥净),清酒32钱,麻油192钱。主治:缓筋,挛筋,缩骨,关强者。用法用量:上药相和,纳蚯蚓,文火煮,以水气尽为度。
-
御仙酒
《杨氏家藏方》卷一:方名:御仙酒组成:牛膝(净洗,切)半斤,牛蒡根(洗净,切)半斤,大麻子1升(净洗,炒),枸杞子(洗净)1合,苍术1斤(净洗,切),牛蒡子(净洗,炒)1两,蚕砂(净洗,炒)1两,秦艽(净洗,切)1两,羌活(去芦头,净洗,切)1两,防风(净洗,切)1两,桔梗(去芦头,净洗,切)1两。
-
舒挛汤
《解围元薮》卷四:方名:舒挛汤组成:薛荔枝叶梗1斤,川椒3两,侧柏叶4两。主治:手指挛曲者。用法用量:煎浓汁久洗,自然伸直。
-
乌饭膏
《解围元薮》卷四:方名:乌饭膏组成:南天竹(即乌饭)。主治:大风挛曲者。用法用量:内服。制备方法:春、夏收其枝叶,秋、冬取其根皮,水熬成膏。
-
乌麻酒
《千金》卷七:方名:乌麻酒组成:乌麻5升。功效:除风气。主治:风虚气满,脚疼痹挛,弱不能行。下无灰酒五斗,以新盆覆瓮,其盆底上钻一小窍,引出系袋绳头,又系于小横木子上,以泥固封,莫使泄气。每日六七度引挽其绳,令药汁入于酒中,满七日药成,乃开瓮,举袋沥汁令尽。冬温夏冷,随性饮之,不令至醉。
-
小儿中风不随
小儿中风不随为病证名。小儿感受风邪,四肢缓纵,不能随意运动。《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小儿中风不随者,因风邪中于肢节,客于筋脉。若风挟寒气者,即拘急挛痛;若挟于热者,则缓纵不随。”治宜分辨寒热,以疏风通络为法。
-
夏泽沛
夏泽沛清代医家。湖南益阳人。初习儒,为诸生。好读方书,尤精于脉诊。尝诊一妇曰:“脉极异必挛生。”及产,果如其言。年三十九,对其友薛绳祖曰:“吾死于今岁之夏。”薛问其故,曰:“心脉散矣。”五月果卒。著《脉义发微》。
-
青黑为痛
青黑为痛诊断学名词,为五色主痛之一。出《灵枢·五色》。青色和黑色多主痛证。血脉凝滞,寒邪凝结,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其色青黑。《望诊遵经》:“鼻头色青,腹中痛,青黑甚者,痛甚为挛。面青唇口撮者,疼痛方殷也,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者,心肝痛。”
-
筋痿
筋痿病名。①指肝痿。肝主筋,由于肝热内盛,阴血不足,筋膜干枯所致。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选用补血荣筋丸、补阴丸、家秘肝肾丸、紫葳汤等方。《素问·痿论》:“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阴痿(即阳痿之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