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匮肾气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JinkuiShenqiWan标准编号:WS3-B-3892-98处方:地黄108g山药27g山茱萸(酒炙)27g茯苓78g牡丹皮27g泽泻27g桂枝27g附子(炙)4.5g牛膝(去头)27g车前子(盐炙)27g制法:以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性状:本品为黑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金匮肾气丸的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
冷淋
本症多因肾虚而冷气客于下焦所致。《华氏中藏经·论淋沥小便不利》:“冷淋者,小便数,色白如泔也。”根据病因病机和症状不同,淋证分为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与劳淋六种类型,在辨证时,除要辨明不同淋证的特征外,还要审察证候的虚实。初起湿热蕴结,以致膀胱气化失司者属实,治宜清热利湿通淋,佐以行气。
-
口渴
也可因水湿、痰饮、瘀血阻滞,或脾虚不运,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使津液不能上承而致肺胃有热者,渴喜冷饮,便秘溺赤,苔黄脉数。治宜清热泻火。用六味地黄丸、增液汤、五汁饮等,热恋伤阴者,可用连梅汤。水湿停留者,渴不欲饮,胸闷纳呆,腹胀肢肿,小便不利,苔腻脉濡。口干多因阴虚津少,或气虚阳弱,津液不承所致。
-
小儿目闭不开
小儿目闭不开为症状名,出自《审视瑶函》。出《证治准绳·杂病》。《张氏医通》卷八:“足太阳之筋为目上纲,足阳明之筋为目下纲,热则筋纵目不开,助阳和血汤;然又有湿热所遏者,则目胞微肿,升阳除湿防风汤;又有初生儿眼不开者,多由秽汁浸渍于目所致,用真熊胆和人乳加水蒸汁擦胞睑上,并服地黄散,凉血解毒。
-
腰软
腰软证名。见《医学入门》卷四。患者自觉腰软无力,多伴有体虚,以肾虚房劳及感受湿邪最为多见。房事不节、肾虚者,宜金匮肾气丸、煨肾丸、补髓丹等;湿邪侵袭者,多为腰软而有腰部沉重感,宜肾着丸。参见腰痛及有关条目。
-
腰酸
《张氏医通·诸痛门》:“腰酸悉属房劳肾虚,惟有峻补。”方用金匮肾气丸、补肾丸、青娥丸、六味丸、八味丸加减。《景岳全书·杂证谟》:“腰痛证凡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根据腰痛程度、部位、病因、症状的不同,有腰脊痛、腰背痛、腰胯痛、腰脚痛、卒腰痛、久腰痛及外感腰痛、内伤腰痛等。
-
阳虚小便不利
如因阴虚、发热、大汗、吐泻、失血等导致化源不足而小便不利者,治宜滋阴养血为主,不宜渗利,方用增液汤、养荣汤、十全大补汤等。因肺气失宣、脾虚不运、肾关不利、三焦决渎失常等导致水湿失运而小便不利者,治宜宣通肺气、健运脾胃、温补肾元、疏通三焦等法,方用生脉散加桔梗、实脾饮、八味丸、疏凿饮子等。
-
水气肿满
水气肿满为病证名。指水肿气急喘满的病证。《普济方》卷三百八十六:“夫小儿水气肿满者,由将养不调,脾肾两脏俱虚故也…肾虚不能传其水液,脾虚不能克制于水,故水气流溢于皮肤,故令肿也。”先宜理脾利水,用茯苓导水汤;继宜温肾化水,用金匮肾气丸。
-
偶方
方剂学·偶方:偶方为方剂学七方之一。偶方是双数药物组成的方剂。《儒门事亲》卷一:“偶方之说有三,有两味相配之偶方,有古之复方之偶方,盖方之相合者也。当前一般认为病因较为复杂,需要用二种以上的双数药味来治疗的为偶方,如金匮肾气丸。针灸学·偶方:偶方为七方之一。如疟疾取大椎、陶道、后溪、间使即是。
-
淋
淋的病因病机:多因湿热结聚,流注膀胱,或中气下陷,肾虚气化无力而成。实证常用八正散、五苓散、萆薢分清饮等方;虚证常用补中益气汤、知柏地黄汤、金匮肾气丸等方。根据病因症情特点而有石淋、膏淋、气淋、血淋、劳淋、痰淋、暑淋等名称。并有暴淋、卒淋、顽淋不痛、肝热淋滞、精髓枯淋等。
-
精虚三消
悲哀过度伤肺为上消,症见干渴而饮水不多,气怯喘咳,治以生脉散、人参固本丸等方;思虑太过伤脾为中消,症见时食时饥,饥不欲食,治以地黄膏、琼玉膏等方;纵欲无度伤肾为下消,症见小便频数,牵引作痛,滴沥如膏,治以三才封髓丹。如先见小便过多,然后多饮,为真阳失守,不能蒸动生津,宜用金匮肾气丸以益肾温阳。
-
神消散
处方:黄芩蝉蜕甘草木贼各15克谷精草苍术各30克龙退3条(炒)制法:上药研末。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七方出《奇方类编》卷上,名见《仙拈集》卷一:方名:神消散组成:莱菔子4两(用巴豆16粒同炒),牙皂1两5钱(煨,去核),沉香5钱,枳壳(炒)4两(烧酒煮,切片),大黄1两(酒炒),琥珀1两。
-
胞痹
膀胱气化功能失常,小腹胀痛,小便不畅之证。又名膀胱痹。因风寒湿邪久客膀胱,使膀胱虚寒,气化失常所致。证见小腹胀满,疼痛拒按,小便艰涩不利,鼻流清涕等。《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治宜温阳利尿,选用肾着汤、巴戟丸、金匮肾气丸等方。用肾沥汤、八正散等方。
-
萝卜牙皂散
处方:萝卜子4两(用巴豆16粒同炒),牙皂1两5钱(煨,去弦),沉香5钱,枳壳4两(火酒煮,切片,炒),大黄1两(酒焙),琥珀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五臌。用法用量:每服1钱,随病轻重加减,鸡鸣时温酒送下,姜汤下亦可。后服金匮肾气丸调理。摘录:《医学从众录》卷六
-
温中利湿汤
《医方简义》卷二:方名:温中利湿汤组成:桂枝1钱,干姜1钱,淡附子1钱,白术1钱,槟榔1钱,葛花1钱,白蔻仁(冲)1钱,鸡内金1钱,陈皮1钱。主治:酒湿伤胃阻膈,欲成噎膈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如大便坚燥,加酒蒸大黄3钱,大麻仁3钱;如酒湿成蛊者,加黑丑1钱,炒芜荑1钱;
-
四饮
概述:四饮为病证名。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饮证的总称。《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饮后水流在胁下,咳睡引痛,谓之悬饮。”方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苓神术汤等。主要症状为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
-
阴水肿
肿满之一。病因病机:属寒属虚,主要由于患儿脾肾虚弱,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水,以致水邪停留,外泛作肿,内停作胀。症状:《幼幼集成》:“阴水肿,身不热,口不渴,身冷怯寒,二便自调。”辨证论治:脾虚宜健脾利水,用茯苓导水汤;肾虚宜温肾化水,用金匮肾气丸。
-
虚淋
概述:虚淋为病证名。治宜温补,用金匮肾气丸,或生料鹿茸丸。有肾劳、脾劳、心劳之分。又称淋沥。根据病因病机和症状不同,淋证分为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与劳淋六种类型,在辨证时,除要辨明不同淋证的特征外,还要审察证候的虚实。初起湿热蕴结,以致膀胱气化失司者属实,治宜清热利湿通淋,佐以行气。
-
小便涩痛
小便涩痛为病状名。淋也称淋证。多因湿热结聚,流注膀胱,或中气下陷,肾虚气化无力而成。实证常用八正散、五苓散、萆薢分清饮等方;虚证常用补中益气汤、知柏地黄汤、金匮肾气丸等方。根据病因症情特点而有石淋、膏淋、气淋、血淋、劳淋、痰淋、暑淋等名称。并有暴淋、卒淋、顽淋不痛、肝热淋滞、精髓枯淋等。
-
阴寒
概述:阴寒:1.病证名;辨证论治:治宜温肾散寒。用金匮肾气丸加鹿茸、十补丸、加减内固丸等方。因肝经湿热所致者,前阴、睾丸、尻臀皆冷,恶寒喜热,阴汗如水,前阴痿弱,小便有余滴。用固真汤、柴胡胜湿汤等方。又有厥疝证,厥气上冲心腹、囊冷囊缩,宜用吴茱萸汤。治宜燥湿导痰,用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羌活、防风等。
-
脏寒腹胀
脏寒腹胀证名。脏气虚寒所致的腹胀。因真阳素虚,脏气不足,又口食冷物,身得寒气,阴寒痞寒所致。治宜温阳散寒。肝肾虚寒,腹冷如冰,大便不实或小便不利,治宜温阳补肾,用金匮肾气丸。脾肺虚,不思饮食,言语轻微,治宜理中散寒,用理中汤。手足逆冷,回阳救逆,用四逆汤。参见腹胀、内伤腹胀条。
-
善恐
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多由脏气伤损所致,尤以肾伤、心神浮越为常见。《杂病源流犀烛·惊悸悲恐喜怒忧思源流》:“恐病由心者,宜镇其神,宜定志丸加金银箔、琥珀、犀角、龙齿等。张璐在《张氏医通》中对肾伤而善恐者,以补精髓为大法用六味地黄加枸杞子、远志;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参见恐伤条。
-
脾虚身肿
指因脾虚所致之身肿。《症因脉治》卷三。秦景明谓:“脾虚身肿之症,小便清利,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语言懒怯,常肿常退,…脾虚身肿之因,大病后,久泻后,脾土之真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不能运化水谷,则诸经凝窒而肿证作矣。”治当健脾温中。选用理中汤、白术散、六君子汤、加味归脾汤、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等方。
-
喉鸣
概述:喉鸣(laryngealstridor)为症状名。《中藏经》:“喉中鸣,坐而喘咳,唾血出,亦为肾虚。”如哮鸣、喉中水鸡声、喉中鸣等均是,多见于喘病时。喉鸣的治疗:治疗喉鸣宜脉症互参、详审虚实,分别选用金匮肾气丸、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等加减化裁。
-
肝肾虚肿
肝肾虚肿病证名。若肝肾真阳不足,证见腹冷足冷,小便不利,或小腹肿,腰痛,渐至肿及遍身,面色黑黄,脉弦迟;若肝肾真阴不足,小水亦不利,脉细数。治宜选用金匮肾气丸、河车丸、人参固本丸、家秘肝肾丸等方(《症因脉治》卷三)。参见身肿、水肿条。
-
肝肾虚胀
肝肾虚胀病证名。指肝肾亏损,小便不利所致的小腹胀。多因肝肾不足,气化无权所致。证见腰软作痛,痛连季胁,小便常涩,气怯消瘦,小腹胀冷。治宜补益肝肾,腰软常痛,以大造丸溶化龟鹿二仙胶为丸;小便常涩,小腹胀冷,用金匮肾气丸;真阴虚,脉数内热者,用家秘肝肾丸(《症因脉治》卷三)。参见腹胀、内伤腹胀条。
-
饮证
概述:饮证为病证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将其分为痰饮、悬饮、支饮和溢饮四类,合称四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饮后水流在胁下,咳睡引痛,谓之悬饮。”主要症状为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方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苓神术汤等。
-
水饮内停证
概述:饮证为病证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将其分为痰饮、悬饮、支饮和溢饮四类,合称四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饮后水流在胁下,咳睡引痛,谓之悬饮。”主要症状为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方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苓神术汤等。
-
阴冷
又名阴寒。辨证分型:阴冷·肾阳衰微证:阴冷·肾阳衰微证(vulvalcoldnesswithsyndromeofkidneyyangexhaustion)是指肾阳虚衰,阳气不布,外阴失于温煦,以阴部寒冷,甚则小腹冷痛,形寒肢冷,神疲体软,纳少便溏,尿意频数,舌淡,苔薄白,脉沉迟为常见症的阴冷证候。治疗:治宜补肾壮阳,方用金匮肾气丸。
-
转胞
转胞病名。脐下急痛,小便不通之证。出《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治》。又称胞转、转脬。因强忍小便,如忍尿疾走、忍尿入房、饱食忍尿等,或寒热所迫,或惊忧暴怒,气迫膀胱,使膀胱屈戾不舒所致。治宜疏导,用蒲黄散、滑石散,或猪苓汤下甘遂末。年老者宜补肾,用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等方。
-
太阳衄
太阳衄为病证名。又名衄血、鼻沥血。因肺热上壅所致者,症见鼻衄鼻干,咳呛少痰。宜清泻肺热,用桑丹泻白散加减。宜清解胃热,用玉女煎加减。因肝火偏旺所致者,鼻衄而头痛眩晕,目赤善怒,宜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宜引火归元,潜镇浮阳,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因肺肾阴虚所致者,鼻衄而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脉细数。
-
肾虚寒证
肾虚寒证证名。肾气亏损,肾阳虚衰所致的证候。《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病苦心中闷,下重足肿不可以按地,名曰肾虚寒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肾膀胱经虚实寒热证治》:“肾虚寒,阴痿,腰脊痛,身重,缓弱,足腰不可以按,语音混浊,阳气顿绝。”治宜温补肾阳,选用温肾散、益志汤、人参补肾汤、金匮肾气丸等方。
-
目闭不开
目闭不开的病因病机及治法:目闭不开多为胞睑受邪的表现。《张氏医通》卷八:“足太阳之筋为目上纲,足阳明之筋为目下纲,热则筋纵目不开,助阳和血汤;然又有湿热所遏者,则目胞微肿,升阳除湿防风汤;又有初生儿眼不开者,多由秽汁浸渍于目所致,用真熊胆和人乳加水蒸汁擦胞睑上,并服地黄散,凉血解毒。
-
寒腰痛
寒腰痛病证名。《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有“感于寒”而致之腰痛载述。此“寒”可因于外感,亦可因阳虚所致。感寒较重者,腰痛、冷如冰,或上引肩背,其脉紧或紧弦。治宜温散寒邪,方用五积散、羌附汤等方,外用摩腰膏,并可配合灸法。因阳虚致寒者,可用金匮肾气丸或青蛾丸加味方。参见腰痛、肾虚腰痛条。
-
产后耳聋
概述:产后耳聋为病证名。系指妇人产后血气虚损或外邪入侵,壅于其经所致之耳聋。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肾气通耳,而妇人以肾系胞,因产血气伤损,则肾气虚,其经为风邪所乘,故令耳聋也。”治疗:治宜补益肾气为主。方用金匮肾气丸。气虚可用补中益气丸。
-
癫症
癫症有如下四证:①痰气郁结:苔薄腻,脉细弦或弦滑。证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喜怒无常。治以理气解郁,化痰开窍。治以养心安神,补脾益气。可选用归脾汤或酸枣仁汤加减。③脾肾阳虚:舌质淡白,脉沉细。治以温阳兴奋,培补脾肾。可选用附子理中汤或金匮肾气丸加减。治以解郁化瘀,调气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