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阳虚
心阳虚为证候名。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治宜益气温阳,用养心汤加减。严重者出现心阳虚脱时,可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则神昏,脉微细欲绝。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心气虚弱所致的证候。
-
心阳暴脱
一般发于心脏原有的严重病变,逐渐导致心阳虚衰,运血无力,神失充养,而致阳气外脱的一种厥证。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严重者出现心阳虚脱时,可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则神昏,脉微细欲绝。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
-
心厥
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心厥的病因病机:一般发于心脏原有的严重病变,逐渐导致心阳虚衰,运血无力,神失充养,而致阳气外脱的一种厥证。关于心阳虚:心阳虚的症状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
-
心气虚
概述:心气虚为证候名,心气虚弱所致的证候。症见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 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治以益气养血为主。心阳虚为证候名。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
-
科学概念
如哲学的阴阳概念转化为医学的阴阳概念,又衍化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概念;与脏腑概念交叉,又发展出心阴、心阳、肾阴、肾阳等概念。甲病员的病是心阴虚还是心阳虚,乙病员的病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都是运用科学概念进行理性思维。如果把这些科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相互混淆,就会概念混乱,造成误诊。
-
心阳不足
心阳不足即心阳虚。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治宜益气温阳,用养心汤加减。严重者出现心阳虚脱时,可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则神昏,脉微细欲绝。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
-
心虚
心虚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参见心气虚、心血虚、心阳虚、心阴虚:心气虚为证候名。症见心悸,短气(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 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多由失血,过度劳神,或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所致。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
-
参附龙牡救逆汤
处方:人参、附子、龙骨、牡蛎、白芍、炙甘草。主心阳虚衰,突然面色苍白而青,口唇发紫,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虚烦不安,右胁下并可出现瘀块,舌苔薄白,质暗紫,脉象微弱疾数。诸药合用,有回阳救逆,潜阳护阴之功。功效: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加减:气阴两竭,宜育阴潜阳救逆,可加生脉散;
-
心悸·心阳不振证
定义:心悸·心阳不振证(palpitationwithsyndromeofdebilitatedheartyang)是指心阳虚弱,温煦失职,以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心悸证候。如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者,上方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以回阳救逆。
-
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治疗当以益气固本为丰.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辅。由于众多学者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从病机到分型上都不尽相同,故其在临床上的具体治法和用药也不相同,临床多分为心气虚血瘀证、痰浊痹阻证、心阳虚衰证、气滞血瘀证、寒凝血瘀证、心阴亏损证等证型。
-
心阳虚证
心阳虚证为证候名。指心阳虚衰,温运失职,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而喘,畏冷肢凉,面色㿠白,或见下肢浮肿,唇舌色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心阳虚血瘀证
心阳虚血瘀证为证候名。指心阳虚衰,运血无力,心脉瘀阻,以心悸,胸闷心痛,畏冷肢凉,面色紫暗,舌淡紫,脉弱而涩或结或代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心痛·心阳虚证
心痛·心阳虚证(heartpainwithsyndromeofheartyangdeficiency)是指心阳虚衰,温煦无力,以心悸动而痛,胸闷,神倦怯冷,遇冷则心痛加剧,气短,动则更甚,四肢欠温,自汗,舌淡胖,苔白或腻,脉虚细迟或结代等为常见症的心痛证候。
-
虚劳·心阳虚证
虚劳·心阳虚证(consumptivediseasewithsyndromeofheartyangdeficiency)是指心阳虚衰,温运失职,以心悸怔忡,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而喘,畏冷肢凉,面色晄白,或下肢浮肿,唇舌色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
-
虚劳盗汗
虚劳盗汗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有阳虚阴损之别。《证治汇补·汗病》谓盗汗多见于虚劳之人。“阴气损伤,宜养荣清热。或大病之后,新产之余,及久出盗汗不止,则阳气亦虚,宜补气固阳。”阳气虚者,治宜益气敛汗,用参芪汤、牡蛎散;心阳虚者,宜柏子仁汤;阴虚者,用黄芪鳖甲散、秦艽汤。
-
心血瘀阻
心血瘀阻为证候名,指心血凝滞,脉道瘀塞的证候。多由心气虚或心阳虚,血运无力所致。亦可因情绪激动,或劳累受寒,痰浊凝聚等而诱发。症见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常牵引至臂内侧,尤以左臂为多见。舌质黯红,或见紫色斑点,脉微细或涩。治疗上,急则救阳、通脉,缓则活血化瘀,兼以补气、通阳等。
-
心水
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桂枝加桂汤
处方:桂枝15克(去皮)芍药9克生姜9克(切)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功能主治:温阳祛寒,平冲降逆。治太阳病,误用烧针发汗,使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致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用法用量: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摘录:《伤寒论》
-
口唇青紫
口唇青紫为症状名,指嘴唇失去红润光泽之感而发青发紫,甚至呈黯紫色的表现。为血瘀所致,多见于心气虚、心阳虚或呼吸困难严重的病人。《金匮要略方论》载有“唇口青”一症,视为危候。
-
心为噫
心为噫指五脏气逆证中,心气上逆的症状,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噫,即嗳气。《类经》十五卷认为:“盖由火土之郁,而气有不得伸舒,故为此证。”《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则认为:“因胃气上逆于心,故为噫。”临床多见于心阳虚衰而心血瘀阻,母病及子,脾胃失运,故胃气上逆而噫气。
-
心阳不振
心阳不振同心阳虚,是指心阳虚弱,鼓动无力,温煦失职,心动失常,心神失养,并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心阳虚除具有心气虚的证候外,还有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心区憋闷,舌尖凉感。治宜回阳救急,用大剂参附汤或人参四逆汤灌服。
-
心肾阳虚
心肾阳虚为证候名。脾肾阳虚,尤以肾阳(命门火)虚,温运失职,水液运行障碍,而泛滥于脏腑与躯体之间成为水肿、痰饮等证。《医宗必读》:“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也。”治宜通阳利水或温肾行水。
-
心脉痹阻
心脉痹阻为证候名。即心血瘀阻。多由心气虚或心阳虚,血运无力所致。亦可因情绪激动,或劳累受寒,痰浊凝聚等而诱发。症见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常牵引至臂内侧,尤以左臂为多见。病轻者痛势不剧,时作时止,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治疗上,急则救阳、通脉,缓则活血化瘀,兼以补气、通阳等。
-
心主汗
“心主汗”的“汗”为五液之一,属心。《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心主汗…临床上许多汗证与心有关,如心阴虚,心火内扰,出现盗汗;心阳虚,卫阳不固,出现自汗;心气热也可见汗出;发汗太过,可伤心阴亦可伤心阳;心气垂竭时,每见汗出如油等。故有“汗为心之液”,“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
-
心虚寒证
心虚寒证为证候名。指心气不足、心阳虚衰所出现的证名。《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可伴见喜悲易愁,冷汗出等症。治宜补益气血,养心安神。选用茯苓补心汤、远志饮子等方。
-
心寒
心寒为病证名。指心中自觉寒冷,甚或寒战。常因心阳虚衰不振所致。《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肺疟者,令人心寒。”
-
辛甘化阳
辛甘化阳中药学术语。指辛味药和甘味药配合有益阳的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如伤寒过汗导致心阳虚,症见病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等,用桂枝甘草汤,方用桂枝、甘草二味,一辛一甘,温助心阳。
-
心为汗
心为汗意指心主血,汗为血之液,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五脏主五液中,心为汗。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心主汗…临床上许多汗证与心有关,如心阴虚,心火内扰,出现盗汗;心阳虚,卫阳不固,出现自汗;心气热也可见汗出;心气垂竭时,每见汗出如油等。
-
心可舒
心可舒的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舒心降压。并有改善微循环、增强心肌收缩、改善心室舒张功能、逆转心肌肥厚、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提高ATP酶活性等作用。心可舒的适应证:适用于治疗冠状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高血压、高粘血症,对心阴虚、心阳虚者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