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燥结
指因邪热壅盛,或津液亏损,胃肠干燥而致大便秘结不通的病理变化。症见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苔黄干燥,脉数等。治宜滋阴增液,通便泄热。方如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中焦篇》:“燥结甚者,间服增液承气。”
-
活血润燥丸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活血润燥丸:处方:当归、防风,各三钱。摘录:《寿世保元》卷五《兰室秘藏》卷下:方名:活血润燥丸别名:活血润肠丸组成:当归梢1钱,防风3钱,大黄(湿纸裹煨)1两,羌活1两,皂角仁(烧存性,去皮)1两5钱,桃仁2两(研如泥),麻仁2两5钱(研如泥)。主治:大便风秘,血秘,常常燥结。
-
栝楼子
《*辞典》:栝楼子: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GuāL uZǐ别名:瓜蒌仁(《丹溪心法》),栝楼仁(《药性类明》)。治痰热咳嗽,燥结便秘,痈肿,乳少。(《丹溪心法》)③治妇人形瘦,有时夜热痰嗽,月经不调:青黛、瓜蒌仁、香附(童便浸、晒干)。
-
四物麻仁丸
《医略六书》卷十八:组成:熟地5两,当归3两,白芍两半(酒炒),川芎1两,麻仁3两。主治:大便燥结,脉涩者。百沸汤送下。蜜丸以缓之,沸汤以下之,使阴血内充,则津液自润,而肠胃融和,大便无燥结之患矣。《症因脉治》卷四:组成:当归、白芍药、生地黄、川芎、麻仁、生何首乌。主治:久病伤阴,血结便秘,脉细而数。
-
加味麻仁丸
《证治准绳·类方》卷三引《体仁汇编》:加味麻仁丸:处方:大黄30克白芍药厚朴(姜汁炒)当归杏仁(去皮、尖)麻仁槟榔南木香枳壳各15克麝香少许制法:上药为末,蜜丸。功能主治:润肠通便。治关格,大小便不通。主治:肠胃燥结,大便不通,胸腹胀满。用药禁忌:产妇、孕妇、老年人忌用。
-
辛润汤
处方:熟地生地升麻红花炙甘草槟榔归身桃仁功能主治:治大肠风秘燥结。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杂病源流犀浊》卷十七
-
赭遂攻结汤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衷中参西录》上册:方名:赭遂攻结汤组成:生赭石2两(轧细),朴消5钱,干姜2钱,甘遂1钱半(轧细,药汁送服)。主治: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结,或呕吐日久,胃气冲气皆上逆而不下降,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用法用量:水煎,送服甘遂末。
-
慈竹叶
《*辞典》:慈竹叶:出处:《草木便方》拼音名:C Zh Y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慈竹的叶或卷而未放的嫩叶(慈竹叶)。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略呈圆形,上面密生白色小刺毛,下面中部疏生小刺毛。生境分布:生于平地或低丘。③《重庆草药》:叶心:代茶饮,解烦热,止烦渴,对肠胃燥结、热泻、坠胀、小便黄痛等症初起有效。
-
香桂汤
《圣济总录》卷七十二:方名:香桂汤组成:桂(去粗皮)半两,陈橘皮(去白,焙,炒)半两,槟榔(生,锉)半两,当归(切,焙)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木香半两,芍药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大黄(锉,炒)半两。主治:积聚心腹胀满,痞塞不通,大肠燥结,腰腹(疒丂)痛,面赤口干。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益阴通闭丸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名:益阴通闭丸组成:阿胶8两,粉炒枳壳1两半。主治:孕妇大便不通,脉涩数。用法用量:每服3钱,米饮送下。阿胶补阴益血,力能护养胎元,兼滋肠燥;枳壳破滞化气,性专通泄大便,燥结自行。蜜丸以润之,饮下以和之,使阴血内充,则滞气自化,而津液四布,大便自通,胎得所安,何虚秘之足患哉。
-
燥结痰汤
《脉症正宗》卷一:方名:燥结痰汤组成:生地2钱,当归8分,丹皮8分,天冬1钱,桑皮8分,贝母8分,杏仁8分,木通8分。功效:燥结痰。用法用量:水煎服。
-
瓜蒌仁
概述:瓜蒌仁为中药名,出自《丹溪心法》,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栝蒌子之别名。性味归经:甘,微苦,寒。功能主治:功在润肺化痰,滑肠。主治肺热咳嗽,痰黏不易咯出,燥结便秘。使用注意:反川乌、草乌。药理作用:栝楼仁含有的栝楼酸系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其他药理作用与栝楼皮同,但较弱。
-
虚烦
因虚而致心胸烦热者。由伤寒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或病后余热留恋,或津涸、血虚、肾亏、虚人停痰饮、虚劳等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用栀子豉汤。肥人虚烦不眠,为痰湿停滞,用温胆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
润下
润下治疗学术语。又称缓下。泻下法之一。用于不宜峻下的肠燥津枯的病证。如老年人肠燥便秘或习惯性便秘,以及孕妇或产后便秘等。采用的药物多属甘平而润滑,如麻子仁、杏仁、郁李仁、蜂蜜等。如因热邪伤津,或素体火盛,大肠燥结者,宜润燥与泄热通便相结合,代表方如麻子仁丸。
-
内烦
《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伏热内烦。”《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因血虚烦渴,至夜躁热尤甚者,当归补血汤。病后余热欲吐,虚烦不安者,人参竹叶汤、竹茹汤。《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
承气浴汤
处方:当归2两,大黄1两,芒消,甘草5钱。功能主治:大肠燥结。用法用量:煎汤摩腹。或熬膏贴。摘录:《理瀹》
-
急下存阴
用承气汤一类的泻下剂迅速通便泄热,清除燥结,以保存津液,防止痉厥变证的方法。临床上适用于里实热证,症见壮热、烦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或干黑起刺,脉沉实有力等。本方的配伍特点在于寒性泻下药配伍行气消滞药,使胃肠气机通畅,里热积滞得以速去,从而使津液得以保存,即所谓“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
黄连芍药方
处方:黄连2钱半,芍药2钱半,黄芩2钱半,当归2钱半,槟榔2钱半,大黄2钱半,枳壳2钱半,川芎2钱半,栀子2钱半,连翘2钱半,甘草5分。功能主治:脏腑燥结,大便不通。用法用量:上用水1钟半,煎至8分,温服。摘录:《摄生众妙方》卷七
-
活血润肠丸
处方:全归半斤,杏仁半斤,生地半斤,枳壳半斤,麻仁半斤。制法:上为细末。蜜小丸。功能主治:活血润肠。主大便时时燥结。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呼和浩特方)
-
六合散
《医便》卷四:六合散:处方:杏仁皮(烧存性)、香附(童便浸3日,炒黑)、旧红毡子(烧存性)、地肤子(炒)、旧棕荐(烧存性)、壮血余(烧存性)、蟹壳(烧存性)、陈莲蓬(烧存性)。摘录:《宣明论》卷十三《春脚集》卷二:六合散:处方:杜仲1钱,肉苁蓉(制)1钱,巴戟(洗)1钱,小茴香1钱,补骨脂1钱,净青盐1钱。
-
麻仁润肠汤
处方:麻仁、苏子、枳壳、人参、黄芩、川芎、归尾、生地、陈皮、杏仁、甘草、黄耆、赤芍、桔梗、葱白。功能主治:滋养心血,调和胃气。主产后去血过多,津液干涸,肠胃燥结,以致大便闭结者。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
香油蜜膏
处方:芝麻香油100克新鲜蜂蜜200克制法:将上2味文火加温调匀即可。功能主治:补脾胃,益中气,解热毒,通燥结;有解毒保胎之功效。适用于孕妇胎漏而大便燥结者,亦适用于妊娠中毒症。摘录:《民间方》
-
三白饮
概述:三白饮为方剂名,出自《古今医鉴》卷三方。组成:鸡子(用清)一个,白蜜一大匙,芒硝三钱。主治:治伤寒时气,热极狂乱;并治发热不退。大使燥结不通。用法用量:上合作1处,以凉水调和饮服。加减:如心不宁者,加珍珠末5分。
-
神圣光明饼
功效:通大肠之火,祛除燥结。主治:诸般目疾疼痛,日久渐细,云膜遮睛,远不视物,并一切难治眼疾。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重2钱。
-
火痰
2.火痰即热痰,见《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多烦热燥结,头面烘热,或为眼烂喉闭,癫狂嘈杂,懊 怔忡,其色亦黄,宜清气化痰丸、清热导痰汤。”《症因脉治·外感痰症》:“燥痰之症,发热唇焦,烦渴引饮,喘咳短息,时作时止,吐咯难出,此外感燥痰之症也。”如竹叶石膏汤、二母石膏汤、二母二陈汤等方。
-
因其重而减之
因其重而减之为中医治法。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指病邪内结的里实证。指用泻下或其他攻削的治法,使里实证得以减除。例如因实热燥结的便秘腹痛,用承气汤之类攻下;腹中瘀血结块,用破瘀消癥的方药攻削,使之逐渐消除。
-
柴胡加芒消汤
处方:柴胡8克黄芩3克人参3克甘草3克(炙)生姜3克(切)半夏3克大枣4枚芒消6克功能主治:和解少阳,润燥去结。主伤寒少阳证未解,阳明燥结,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者。用法用量:上药除芒消外,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津,内芒消,更煮微沸,分二次温服,不解更作。摘录:《伤寒论》
-
燥矢
燥矢证名。指燥结的粪便。多因胃肠实热壅盛,津液耗损,燥结肠道所致。《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治宜峻下热结、急下存阴等法。方用承气汤类。
-
地髓煎
处方:生地黄10斤(洗净,捣压取汁),鹿角胶1斤半,生姜半斤(绞取汁),蜜2升,酒4升。制法:文武火煮地黄汁数沸,即以酒研紫苏子4两,取汁入煎10-20沸,下胶,胶化,下生姜汁、蜜再煎,候稠,瓦器盛之。功能主治:大补益。主血枯便燥结。摘录:《本草纲目》卷十六引《千金》
-
大承气加味汤
处方:大黄5钱(生),芒消3钱,枳实2钱(炒),厚朴2钱(炒),芍药3钱,生地3钱。功能主治:温病已入阳明之腑,肠胃燥结者。用法用量: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摘录:《医学摘粹》
-
消菔通结汤
处方:净朴消120克鲜莱菔2.5千克功能主治:治大便燥结久不通,身体兼羸弱者。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衷中参西》上册:方名:消菔通结汤组成:净朴消4两,鲜莱菔5斤。然其味咸性寒,若遇燥结甚实者,少用之则无效,多用之则咸寒太过,损肺伤肾。夫莱菔味甘,性微温,煨熟食之,善治劳嗽短气,其性能补益可知。
-
朱砂凉膈丸
摘录:《内外伤辨》卷中《活人心统》卷一方之朱砂凉膈丸:组成:川黄连、黄柏、黄芩、大黄、天花粉、滑石、薄荷各等分。
-
五香百消丸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组成:五灵脂2两,香附2两,牵牛2两。功效:消痞胀,通大便。主治:腹中积滞,疼痛胀满,饮食不消,二便燥结。用法用量:上为极细末,神曲糊为小丸。每服1钱,白水送下。用药禁忌:孕妇忌服。
-
启结生阴汤
《辨证录》卷六:组成:熟地1两,山茱萸5钱,车前子3钱,苡仁5钱,麦冬5钱,益智仁1钱,肉桂1分,沙参3钱,山药4钱。主治:肺肾气虚,膀胱燥结,夏秋之间,小便不通,点滴不出。用法用量:水煎服。加益智以防其遗,加肉桂以引其路,滂沛之水自然直趋膀胱,燥者不燥,而闭者不闭矣。
-
治本消水汤
《辨证录》卷六:方名:治本消水汤组成:熟地2两,山茱萸1两,麦冬1两,车前子5钱,五味子2钱,茯苓5钱,牛膝3钱,刘寄奴3钱。功效:补肾水、肺气。主治:肾水竭而膀胱枯,小肠燥结,不能出尿。用法用量:水煎服。
-
脂蜜膏
《仙拈集》卷二:方名:脂蜜膏组成:猪脂1斤。功效:润肺肠,解燥结。主治:失音。用法用量:不时挑服1匙,滚水送下。制备方法:上入锅先炼成油,捞去滓,入白蜜1斤再炼1时,滤入瓷罐内收,冷定成膏封固。
-
豨莶散
《活人方》卷六:方名:豨莶散组成:豨莶草不拘多少(去梗,取叶,晒干)。主治:风寒湿三气,着而成痹,以致血脉凝涩,肢体麻木,腰膝酸疼,二便燥结,无论痛风痛痹,湿痰风热,宜于久服。《准绳 疡科》卷一:方名:豨莶散组成:豨莶草(其叶长如牛舌,其气如猪臭者)、小蓟根、五爪龙、生大蒜各等分。得大汗通身而愈。
-
白尖中红黑根苔
白尖中红黑根苔指舌尖白苔,舌根灰黑苔而舌中质红的舌象。若舌根黑多而干,舌质较红,多为胃热炽盛,肠已燥结(见《伤寒舌鉴》)。脾虚有湿当健脾利湿;胃热、大便燥结者,宜清胃润肠。
-
小腹痛满
若因房劳强力忍精,致少阴与任督受伤,血结阴分者,症见小便涩数,胀满如淋,宜生料济生肾气丸,红酒煎服。《证治汇补·腹痛章》:“小腹为至阴之位,厥阴所属,有沉寒下虚,有积热内郁,或忿怒所至,或房劳损伤,俾中上二焦清纯之气,下陷于至极之地,郁久不舒,痛连阴器,久则元气愈虚,不能归复本位,所以能痛无止耳。
-
热痰
热痰病证名。言阴阳否隔,上焦生热,热气与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令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噏噏而热,故云热痰也。”治宜清热化痰,用清气化痰丸、清热导痰汤。《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在心曰热痰,其色赤,结如胶而坚,多烦热,心痛,口干唇燥,喜笑,脉必洪,宜半黄丸。”④素有痰疾,因外感而喘咯咳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