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膝下
膝下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膝部;主治转筋、胫骨痛等。一般艾炷灸1~《千金翼方》:“治转筋经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横筋上三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定位在髌骨尖下缘髌韧带处。
-
开郁法
开郁法为自我按摩方法。右手搭左肩,左足搭右膝腕委中而行。《医学入门·导引》:“其法以两手旋舞向前向后,两足作白鹭行走状,不拘数。良久,以两手极力托天,两足极力踏地,得以两手向后向下,两足十趾挽起,仰面偃腹使气下行。良久,蹲倒,以两手极力攀起脚后跟,足十趾点起,极力低头至膝下。
-
三部穴
三部穴为穴位分类名。指大包、天枢、地机三穴。《标幽赋》:“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玉龙经》解释:“上中下三部谓之三要,大包在腋下三寸,主脾之大络,一要也;天枢者夹脐旁二寸,谓之关,二要也;地机者脾舍之郄,在膝下五寸,下部之总,三要也。”
-
臁胫骨
臁胫骨骨名。即胻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胻骨,即膝下之小腿骨,俗名臁胫骨者也。”
-
胫骨
胫骨即 骨。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位于小腿内侧。 ^^骨:胻骨为骨骼名。《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载:“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医宗金鉴》:“胻骨…俗名臁胫骨也。其骨两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后者名辅骨,形细,膝内侧之小骨也。”
-
胻骨
胻骨为骨骼名。 ^^骨,指小腿胫骨。一释作胫腓骨统称。其骨两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胻骨空在辅骨之上端。”《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医宗金鉴》:“胻骨者,俗名臁胫骨也。
-
解利汤
处方:石膏2钱,知母1钱,甘草5分,半夏1钱,白术3钱,猪苓1钱,茯苓3钱,泽泻1钱,肉桂1分。功能主治:解暑利湿。主夏日伤暑而湿气不解,自汗,两足逆冷至膝下,腹胀满,不省人事。用法用量:水煎服。连服10剂痊愈。摘录:《辨证录》卷六
-
清暑定逆汤
《辨证录》卷六:方名:清暑定逆汤组成:白术5钱,山药5钱,薏苡仁5钱,肉桂3分,香薷1钱,陈皮3分,人参3钱,茯苓3钱。主治:夏日伤暑而湿气不解,自汗,两足逆冷至膝下,腹胀满,不省人事。用法用量:水煎服。
-
填阴汤
《辨证录》卷二:方名:填阴汤组成:熟地4两,山茱萸、北五味3钱,麦冬1两,山药1两,白芥子5钱,破故纸1钱,牛膝3钱,附子1分。主治:肾水干涸,不能上滋于心,故痰来侵心,一时迷乱而猝中,手足牵搐,口眼斜,然神思则清,言语如故。又虑阴不下降,故破故、牛膝下行以安于肾宫,则浊阴不致上干,而真阴自然既济矣。
-
熊戏
系模仿熊的动作的一种导引功法。《庄子》中有“熊经鸟伸”的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中也绘有类似导引练功图。后为五禽戏之一。《云笈七签·导引按摩》:“熊戏者,正仰,以两手抱膝下,举头,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此后功法流派渐多。
-
亲属称谓
亲属关系简表:古今亲属称谓杂谈: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五说指父、母、兄、弟、妻、子,是现代比较通行的说法,现代汉语中六亲也泛指亲属。古今对夫妻的称谓:夫妻在古今称谓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
肾中寒证
肾中寒证证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谓寒邪,“肾中之,多使挛急疼痛、昏不知人。”“肾中寒之状,色黑,气弱,吸吸少气,耳聋、腰痛,膝下清,拘挛而疼,昏不知人。”治宜温肾散寒,选用不换金正气散、附子五积散、姜附汤;附子理中汤。
-
骸厌
骸厌指膝下外侧骨的狭窄处。《素问·气穴论》:“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壮。”王冰注:“骸厌谓膝外侠膝之骨厌中也。”
-
湿疮膏
《摄生众妙方》卷八:方名:湿疮膏组成:黄蜡1两,猪胆2个,头发1团,轻粉2钱,香油1两。功效:生肌收口。不日间毒水流出,拭干再贴。制备方法:先用香油熬4-5沸,然后下黄蜡,又熬5-6沸,后下头发,慢火熬,用槐柳枝不住手搅,候发消化,有渣滓取出,后下轻粉,略熬一时,倾入瓷器内,用冷水浸少刻成膏。
-
里
里,寸之意。杨上善:“一里,一寸也。”刘衡如:“又穴位在天府下五寸,名曰五里,在膝下三寸,名曰三里,皆可为里字训寸之明证。”
-
桑木根洗方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名:桑木根洗方组成:桑木根5两。主治:小儿尿灶火丹,发膝下,从两股起及脐间,走入阴头。用法用量:以水5升,煎至3升,去滓温洗,日5-7度。制备方法:上细锉。
-
三要
三要即上、中、下三部。《玉龙经》:“上中下三部谓之三要。大包在腋下三寸,主脾之大络,一要也;天枢者夹脐旁二寸,谓之关,二要也;地机者脾舍之郄,在膝下五寸,下部之总,三要也。”
-
两脚五舟
两脚五舟为穴名。亦称“足五舟”。《灸法图残卷》:“两脚五舟,在膝下廉文(纹)头。”据图所示,位置约在膝髌之内后方。
-
胻
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胻骨为骨骼名。 ^^骨,指小腿胫骨。《灵枢·本输》载:“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医宗金鉴》:“胻骨…俗名臁胫骨也。其骨两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后者名辅骨,形细,膝内侧之小骨也。”
-
膝前
膝前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穴位小词典》。位于膝部伸侧正中线,髌骨下缘下0.3寸处,位与膝下(穴)近似。左右计2穴。主治风湿性膝关节炎、膝部扭伤、膝关节神经痛、下肢麻痹、下肢瘫痪等。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马裆
马裆为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两足分开呈内八字形,屈膝下蹲,两手后伸,挺肘翘掌,四指并拢,拇指外分,挺胸收腹,两目平视,呼吸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