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叶花刀
柳叶花刀是制作鱼类药膳花刀法之一。在鱼身两侧均用直刀剞,先在鱼身中间剞出一长刀纹,再以这长刀纹为起点,在背部剞3刀略弯曲的直刀纹,在腹部剖2刀略弯曲的直刀纹。背部与腹部的刀纹起点应相互错开。加热后便像柳叶的形状。这种制法一般在清炖、红烧或氽汤时用。
-
大椎四花
大椎四花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汇编》。位于背部,以第二、三胸椎棘突之间点为基点,其左右上下各旁开0.6寸处,计4穴。主治百日咳。—般针0.3~0.5寸;可灸。
-
中风不语
中风不语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位于背部正中线,计2穴。一穴在第二胸椎棘突之上缘,一穴在第五胸椎棘突之上缘。主治中风不语。可灸。
-
中喘
概述:中喘:1.经外奇穴别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之间点,旁开各0.3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支气管哮喘。一般直刺0.5~
-
风募
风募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背部,第二、三胸椎棘突之间点,左右旁开各1寸。左右计2穴。主治气管炎、肺结核、癫痫、肩背痛、肥大性脊柱炎。一般沿皮下刺0.5~0.8寸。
-
外心俞
外心俞为经外奇穴名。出《陕西新医药》。位于背部正中线旁开2寸,第五、六胸椎棘突之间点相平。左右计2穴。主治风湿性心脏病。一般以15~30°角斜刺直达横突下缘。
-
至阳六之灸
至阳六之灸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背部,第七、八胸椎棘突之间(至阳穴)旁开0.5寸处。左右计2穴;此二穴上下0.3寸处各有1穴,合计6穴。主治胃病。一般每次灸3~5壮,每日1次,连灸一至数日。
-
阳急
阳急指背部的筋脉拘急。因背部属阳,阳急可产生角弓反张。《黄帝内经灵枢·经筋》:“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
-
伸趾短肌运动点
伸趾短肌运动点为经外奇穴名。出《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位于足背部,内外踝高点连线中点下1.5寸(或2横指),左右两侧各1穴。左右计4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0.3~0.5寸。
-
肝热
肝热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之间,左右旁开各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肝炎、胆囊炎、哮喘、支气管炎、胸痛、背痛。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
肝髎
肝髎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背部,第九、十胸椎棘突之间,左右旁开各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肋间神经痛、胆、脾、胰病。一般沿肋间向外斜刺0.5~1.0寸。
-
灸背图
《灸背图》为针灸图谱名。宋·李渔绘。图中生动描绘医生于患者背部放置艾炷准备施灸的情景。图藏故宫博物院。
-
疔根
疔根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杂志》。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两侧旁开各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疗毒。一般向椎体方向刺0.5~0.8寸。
-
乳泉
乳泉为经外奇穴名。出《辽宁医学》。位于背部,从膻中经乳头向后,平开18寸(以前臂之长度折作12寸计)。左右计2穴。主治缺乳症。一般直刺0.3~0.5寸。
-
乳源
乳源为经外奇穴名。出《辽宁医学》。位于背部,从膻中经乳头向后平开12寸(相当于前臂之长度)处。左右计2穴。主治缺乳症。一般直刺0.3~0.5寸。
-
定志
定志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间旁开2.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癫狂、痴呆、癫痫等。一般直刺0.5~1.0寸。
-
经六
经六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国针灸学》。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高点两侧各开0.5寸处2穴,此2穴上下各0.5寸处又4穴,计6穴。主治肺结核、喘息、支气管炎、虚弱。一般灸15壮。
-
柱侧
柱侧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间旁开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胸腹久痛不愈、腰背神经痛、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背俞针
背俞针为针灸治疗方法。是指针刺背部俞穴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本法适应证广泛,尤其对内脏病疗效较好。
-
胃海
胃海为经外奇穴名。出《江苏中医》。位于背部,第十二胸椎棘突右侧旁开3寸处。计1穴。主治腰背痛、腹痛、泄泻等。一般斜刺0.5~0.8寸。
-
胆髎
胆髎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背部,第十胸椎棘突下间旁开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肋间神经痛及胆、脾、胰病。一般针沿肋间向外斜刺0.5~1.0寸。
-
健步
健步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简易教材》。位于背部,髂后上棘与第五腰椎棘突之间凹陷处。左右计2穴。主治腰腿痛、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直刺0.8~1.2寸。
-
健明5
“健明5”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背部,第九胸椎棘突左右旁开各1.5寸。左右计2穴。主治视神经萎缩、白内障、视网膜炎、角膜葡萄肿,一般直刺0.5~0.8寸。
-
胰募
胰募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背部,第八胸椎棘突下间旁开各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糖尿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粒性白细胞减少症、肩背痛、肥大性脊柱炎。一般针沿皮下斜刺0.5~0.8寸。
-
胸12穴
胸12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背部正中线,第十二胸椎棘突上缘。计1穴。主治胃炎、胃痉挛、胃溃疡、肝炎、胰腺炎、胆道蛔虫症等。一般沿皮下斜刺1.5~2.0寸。
-
胸2穴
胸2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背部正中线,第二胸椎棘突上缘。计1穴。主治牛皮癣、湿疹等。一般沿皮下刺1.5~2.0寸。
-
胸3穴
胸3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背部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上缘。计1穴。主治哮喘、支气管炎、风湿性心脏病等。一般沿皮下斜刺1.5~2.0寸。
-
胸8穴
胸8穴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背部正中线,第八胸椎棘突上缘。计1穴。主治神经性头痛、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高血压、肝炎、胰腺炎、胆道蛔虫症等,一般沿皮下斜刺1.5~2.0寸。
-
脊二
脊二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简易教材》。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高点两侧旁开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脑炎后遗症、大脑发育不全、腰背痛。一般针斜向椎体刺1.0~1.5寸。
-
旁谷
旁谷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足背部,第三、四跖骨骨间隙前1/3段的中点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一般斜刺0.5~0.8寸。
-
斜差
斜差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国针灸学》。位于背部正中线向左旁开1.5寸,平第九胸椎棘突下间1穴;正中线向右旁开1.5寸,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间1穴。主治胃病、胃扩张、胃痉挛、小儿胃肠病。一般斜刺0.3~
-
椎杼
椎杼为经外奇穴名。出《北京中医学院学报》。位于背部,第一胸椎棘突,左右旁开0.7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哮喘、肺结核。一般针0.3~0.5寸。
-
厥阴募
厥阴募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间点旁开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小儿惊厥、角弓反张、肩背痛、脑性瘫痪、肥大性脊柱炎。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
-
脾热
脾热为经外奇穴名。出《新医疗法汇编》。位于背部,第六胸椎棘突下间旁开各0.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脾大、消化不良、胰腺炎。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脾髎
脾髎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间旁开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肋间神经痛,胆、脾、胰病,一般斜刺1.0~1.5寸。
-
输胆
输胆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右侧背部,当第十、十一胸椎棘突之间点,向右旁开3.5寸处。计1穴。主治胆道蛔虫症、胆囊炎、黄疸等。一般斜刺0.5~0.8寸;或用手指按压。
-
下背痛
下背痛(low-backpain,LBP)是指重复性运动、外力作用、不良姿势所致的背部疼痛症状使腰部活动受限和不适。
-
LBP
下背痛(low-backpain,LBP)是指重复性运动、外力作用、不良姿势所致的背部疼痛症状使腰部活动受限和不适。
-
全身振动职业接触限值
全身振动职业接触限值(whole-bodyvibrationoccupationalexposurelimits)是指几乎所有劳动者反复接触所引起背痛、背部不良健康效应以及不能正常地驾驶车辆的风险最小的振动接触水平。
-
背冷
背冷为症状名。指感觉背部发凉的表现。
-
背热
背热为症状名。指感觉背部发热的表现。
-
压椎法
压椎法为推拿方法名。在背部选择脊柱有压痛的棘突,以拇指或其他手指左右滑动地用力按压。常用治疟疾及各种脏腑疾患。
-
九连环
九连环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背部正中线,第一、三、五、七、九、十一胸椎棘突与第一、三、五腰椎棘突之下方凹陷中。自上而下,分别命名为九连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主治脊髓疾患,神经衰弱、贫血及其他慢性疾病。一般斜刺0.5~
-
硬币叩击音
硬币叩击音是指将硬币平压在被检查者前胸中部,用另一硬币叩击,同时将听诊器体件放在被检查者同侧背部的对应部位,若听到一种带有金属单调的鼓音,称为硬币叩击诊阳性。硬币叩击音见于气胸。
-
胸痛引背
胸痛引背病证名。指胸痛牵扯背部并痛。《素问·气交变大论》:“岁金太过……胸痛引背,两胁满且痛引少腹。”
-
压推法
压推法推拿方法名。在背部选择脊柱有压痛的棘突,以拇指或其他手指左右滑动地用力按压。常用治疟疾及各种脏腑疾患。
-
脏腧
脏腧指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脏腑背俞穴。《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腧也。”脏腧亦作“脏输”。指五脏六腑在背部的俞穴。
-
结核穴
结核穴为经外奇穴名。出《黑龙江医刊》。位于背部,第二、三胸椎棘突左右各开0.5寸处。左右计4穴。主治肺结核。一般直刺0.5~0.8寸。
-
项背拘急
项背拘急为症状名。指项部和背部的肌肉拘紧、痉挛不舒的表现。
-
胸中之府
胸中之府指背部。出《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胸中,喻脏腑。胸、背前后相应,内容脏腑,故称。《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