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灸疮
灸疮指灸治后局部因烧灼而化脓成疮。又写作“灸创”,见《武威汉代医简》。《资生经·卷三》引《明堂灸经》:“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如用葱熨、皂荚汤洗,以及内服四物汤,食冈鱼、豆腐、鸡、鹅、竹笋、羊肉等。直接灸后即于灸处贴敷膏药以促使化脓,以后每日换帖一次,待自然收口结痂而愈。
-
法制熟艾
处方:陈久黄艾。作艾炷法:凡下火点灸,须令艾柱根下,广三分,长亦三分。点火法:古来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脓出自然愈疾。壮数多少法:(千金方)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疾,病根深笃者,可倍多於方数。依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千壮者,皆临时消息之。
-
痏疮
或指针痕。见《金匮要略》。《资生经·卷三》引《明堂灸经》:“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如用葱熨、皂荚汤洗,以及内服四物汤,食冈鱼、豆腐、鸡、鹅、竹笋、羊肉等。直接灸后即于灸处贴敷膏药以促使化脓,以后每日换帖一次,待自然收口结痂而愈。针痕·痏疮:针痕为针后皮肤上留下的痕迹。
-
灸创
灸创即灸疮。见《金匮要略》。又写作“灸创”,见《武威汉代医简》。《资生经·卷三》引《明堂灸经》:“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如用葱熨、皂荚汤洗,以及内服四物汤,食冈鱼、豆腐、鸡、鹅、竹笋、羊肉等。直接灸后即于灸处贴敷膏药以促使化脓,以后每日换帖一次,待自然收口结痂而愈。
-
绿云散
《圣济总录》卷一三五:方名:绿云散组成:柏叶、芙蓉叶并重不拘多少(午日午时采)。主治:喉痹,马喉,缠喉,乳鹅,重舌,木舌,一切咽喉之疾。《伤寒全生集》卷四:方名:绿云散组成:青黛1钱,硼砂5分,寒水石1钱,紫车前1钱,消石1钱,山豆根1钱,元明粉1钱,冰片1分。用法用量:日服金箔丸,夜服朱砂丸,不时噙化;
-
灸疮膏药
灸疮膏药指化脓灸法所用膏药。一般于直接灸后贴于局部,以引发灸疮和保护灸面。《大全·卷六》:“若欲用膏,必须用真麻油入治病之药,或祛风散气、滋血疗损之药,随证入之为妙。”《刺灸心法要诀》以黄芩、黄连、白芷、金星草、乳香、淡竹叶、当归、薄荷、川芎、葱白各等份,用香油煎药去滓,再下铅粉熬成膏,专贴灸疮。
-
太乙神针
概述:太乙神针:1.艾灸条的一种;《中国针灸学词典》:近代多以檀香、山柰、羌活、桂枝、木香、雄黄、白芷、沉香、独活、硫黄、甘松、香附、丹参、细辛等药与艾绒混和制成艾条。流传的各种刊本甚多,有不少改编本,增订穴位及歌赋而改易书名者:如《太乙针方》、《太乙神针灸法》、《太乙神针集解》等,内容大致相同。
-
化脓灸
概述:瘢痕灸(scarringmoxibustion)为灸法之一。又称化脓灸。是将艾炷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点燃施灸,以使局部皮肤起泡,化脓,形成永久性瘢痕的直接灸法。古人重视灸后调养,《针灸大成·灸后调摄法》要求灸后宜静卧,不可立即进食、饮茶,忌大怒、大劳、大饥、大饱、生冷瓜果、受热、冒寒,使气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气。
-
发洪
发洪指灸疮出血。《诸病源候论》:“夫针灸,皆是节穴俞募之处,若病甚则风气冲击于疮,凡血与气相随而行,故风乘于气而动于血,血从灸疮处出,气盛则血不止,名为发洪。”
-
吮脓膏
《圣惠》卷六十八:组成:黄耆半两,白及1分,白芷1分,白薇1分,当归1分,赤芍药1分,防风1分(去芦头),甘草1分,细辛1分,嫩桑枝1分,垂柳枝(细锉)2合,乳香1分(细研),清麻油1斤。功效:抽火毒。主治:灸疮,急肿疼痛。用法用量:每用看灸疮大小,以纸上匀摊贴之,每日两度换,仍煎葱汤,用软帛蘸揾熨洗之。
-
兔皮毛
《*辞典》:兔皮毛:出处:《唐本草》拼音名:T P M o来源:为兔科动物蒙古兔或家兔等的皮毛。原形态:动物形态详兔肉条。②《本草拾遗》:毛烧灰,主灸疮不瘥。③《纲目》:毛灰治小便不利。外用:烧灰涂敷。(《肘后方》)②治妇人带下:兔皮,烧令烟断,为末,酒服方寸匕。(孟诜《必效方》)摘录:《*辞典》
-
发灸疮
发灸疮指灸疮的化脓状态,亦称灸花。见《针灸集成》。《针灸资生经》引《下经》日:“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若令疮发,可“用赤皮葱三五茎,去其葱青,于煻灰中煨热,拍破,热熨灸疮十余遍,其疮三日即发”。(《太平圣惠方》)
-
生肌膏
处方:当归60克甘草30克白芷15克紫草9克血竭12克轻粉12克制法:用麻油500克,浸药三天,久熬去滓,滤清,再熬至滴水成珠,加白蜡60克,溶化,再加血竭、轻粉,最后搅匀成膏。《鬼遗》卷二:别名:生肉膏组成:大黄1两,芎藭1两,芍药1两,黄耆1两,独活1两,当归1两,白芷1两,薤白2两(别方1两),生地黄1两(别方2两)。
-
薤白膏
处方:薤白(细切)30克生地黄(拍碎)90克栀子仁30克杏仁(去皮、尖)30克胡粉90克白芷30克酥60克羊肾躯脂(炼成者)600毫升制法:上药八味,除酥、脂外,细锉。功能主治:治灸疮经久不愈。主治:搕打伤折,金疮。《外台》卷二十九引《集验方》:方名:薤白膏组成:薤白2两,当归2两,白芷1两,羊髓1斤。
-
报灸
报灸为灸法用语。意指重复施灸。《针灸资生经》卷三:“灸疮既干,则又报灸之。”指再次施灸。报灸指分次重复施灸的方法。《备急千金要方》:“凡阴阳濡风口僻者,不过三十壮,三日一报;报如前,微者三报,重者九报。”
-
报
报,复也。《备急千金要方》:“……报如前。微者三报,重者九报。”参见报灸:报灸为灸法用语。意指重复施灸。见《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卷三:“灸疮既干,则又报灸之。”指再次施灸。
-
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是指在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共同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某些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可以引起局部发泡化脓如“灸疮”,称为“天灸”或“自灸”,现代也称发泡疗法。若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治疗疾病时,又称敷脐疗法或脐疗。
-
柏皮膏
《医方类聚》卷一九四引《千金月令》:柏皮膏:处方:柏皮5两,生地黄半斤,桑白皮2两,杏仁(研碎)3两,大青3两,竹叶2升(切)。功能主治:火疮、乳痈。用法用量:方中柏皮用量原缺,据《普济方》补。《圣惠》卷六十八:方名:柏皮膏组成:柏树白皮末4两,猪脂半斤(炼为油),伏龙肝末4两。主治:灸疮久不愈。
-
止痛生肌散
处方:石膏7.5克(烧过者)牡蛎15克(烧过者)滑石7.5克制法:上药捣罗为散。功能主治:治灸疮久不愈者。凡用之时,切护爪甲,勿令中风。候肌生,渐可用柏皮膏。《回春》卷八:组成:乳香、没药、儿茶、象皮(炒)、龙骨(水飞)、石膏(煅,水飞)、黄丹、三七各等分。主治:刀斧伤,出血不止。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冰蛳散
概述:冰蛳散为方剂名,出自《外科正宗》卷二方。处方:大田螺(去壳,日中线穿晒干)五枚,煨砒石一钱二分,冰片一分,硇砂二分。大田螺5枚(去壳,线穿晒干)白砒3.6克(面裹煨熟)冰片0.3克硇砂0.6克制法:上药为细末。用时先用艾炷灸瘰疠核上七壮,灸疮起泡,以小针挑破,取药末0.03~
-
甘草膏
《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婴孺方》之甘草膏:处方:甘草3两,黄芩3两,黄连3两,芎藭3两,白芷3两,藁本3两,当归3两,附子1两。制法:上6味,先于铜器中微火煎3味脂汁5-7沸,次下3味药末搅匀,慢火熬成膏。《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二方之甘草膏:组成:甘草2两(生用),川大黄1两,胡粉1两(细研),羊髓2两,猪脂2合。
-
蚌霜散
《医学人门》卷八:蚌霜散:处方:蚌粉百草霜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伤损大吐血,或因酒食饱,低头掬损,吐血过多,并血妄行,口鼻俱出,但声未失者;6克,用糯米饮调服;摘录:《医学人门》卷八《医学入门》卷八:方名:蚌霜散组成:蚌粉、百草霜各等分。如鼻衄、舌衄及灸疮出血,干掺。制备方法:上为末。
-
烧灼灸
烧灼灸为灸法的一种。指施行艾炷灸法,烧灼皮肤,引起水泡或组织损伤(即灸疤)的灸法。亦称灼肤灸、化脓灸、打脓灸、瘢痕灸。烧灼灸除了具有对机体的即时作用以外,由于被烧灼部位发生水泡和无菌化脓,所以还对机体有持续作用。直接灸法之一。多用于哮喘、慢性肠胃病、肺结核、瘰疬等,并可用于预防保健。
-
玉龙膏
治一切伤折疮肿。《永类钤方》卷六引《水丘道人紫庭治瘵秘方》:组成:青蒿子2两,柴胡2两,白槟榔2两,鳖甲(汤煮,去皮裙,酒浸,炙黄赤)半两,白术半两,赤茯苓半两,木香半两,牡蛎半两,地骨皮半两,人参1两,生干地黄1两,当归3钱,朱砂1钱,豆豉心2合,虎头骨(研开,酒炙黄赤色)1两,肉苁蓉(酒浸1宿,炙)1两。
-
白茅花
《中医大辞典》·白茅花:白茅花为中药名,出自《日华子诸家本草》。小穗黄褐色,介于细长丝状毛中,不易脱落,外颖矩圆状披针形,膜质;药理作用:家兔每日口服水煎剂0.5克/公斤,共服3天,服药的第5天起,凝血和出血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①《唐本草》:"主衄血,吐血,灸疮。"②《日华子本草》:"罯刀箭疮,止血并痛。
-
楸叶
《*辞典》:楸叶: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QiūY 来源:为紫葳科植物楸的叶片。二日一度,拭却,更上新药,不过五六上,已作头,便生肌平复,未穴者即内消。(《箧中方》)③治灸疮多时不瘥,痒痛出黄水:用楸叶捣罗为末,敷疮上。(《圣惠方》)④治小儿头上疮,发不生,兼白秃:楸叶捣汁涂疮上。
-
着肤灸
概述:着肤灸(directmoxibustion)又称直接灸、称着肉灸。着肤灸为古代最通行的灸法。着肤灸的分类:根据灸量的大小及机体反应的不同,着肤灸可分为化脓灸(瘢痕灸)和非化脓灸(非瘢痕灸)。施灸时当艾炷燃至一半左右,患者感到皮肤发烫或灼痛时,即用摄子将艾炷夹去,另易新炷施灸,以局部皮肤发生红晕为度。
-
四时贴护方
《奇效良方》卷五十四:组成:春以柳絮、夏以竹膜、秋以新绵、冬以兔毛。主治:灸疮未着痂,及出脓久不合者。用法用量:上各随时贴疮上。
-
雄丁
雄丁病名。十三丁之一。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症见其疔疱黑似灸疮,大如钱孔,形高突起,四畔泡浆色赤黄。证治参见疔疮条。
-
宣经丸
《魏氏家藏方》卷八:方名:宣经丸组成:芍药2两,威灵仙1两(取茸),牵牛5两(取面)。主治:腰疼;主治:产后7日内下床冲风,百日内伤房劳,或有灸疮,即中风也。初中之状,气涩腰痛,筋急如角弓反张,牙关紧急;制备方法:先用乌金散3钱,以无灰酒调似糖,入瓷瓶中,于重汤内熬成膏,入巴豆末同和为丸,如绿豆大。
-
栀子仁涂敷方
《普济方》卷二七七:方名:栀子仁涂敷方组成:栀子仁半两,石灰半两,地椒半两,黄柏(涂蜜,炙)半两,铅丹半两。主治:灸疮。用法用量:涂敷疮上,1日3-5次。制备方法:上为散。
-
雌丁
雌丁病名。十三丁之一。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症见其疮头稍黄,向裹黡亦似灸疮,疮口周围有浆液渗出,其中心凹陷色赤,如钱孔大小。治疗见疔疮条。
-
麻叶灸
麻叶灸为灸法之一。用治瘰疬。《串雅外编·卷二》:“麻叶灸:治瘰疬疮,七月七日采麻花,五月五日采麻叶,捣作炷圆,灸疮上百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将大麻花与艾叶“等分合捣作炷,灸疮上百壮。”
-
防风膏
《普济方》卷三一五:防风膏:处方:当归1两,防风1两,黄蜡1两,黄丹半两(飞过,炒)。制备方法:上先将髓以水浸令白取出,除真珠屑、麝香外,余药并锉碎,次将油、髓、蜡入锅中,熬令消,入诸药,用文火煎之,若白芷黄色,量稀稠得所,以新绵滤去滓,方将真珠屑、麝香别研为细末,入前汁中,熬成青,贮瓷器内。
-
灸疮膏
处方:当归2两,川芎2两,芍药2两,白芷2两,细辛1两,头发1两。制法:上药用真麻油1斤半浸3日,熬枯去滓,入铅粉12两收成膏。功能主治:灸疮。用法用量:摊贴。摘录:《惠直堂方》卷四
-
柳枝膏
《普济方》卷四○七:柳枝膏:处方:垂柳枝150克苦参60克黄芩30克制法:上锉为粗末。功能主治:治漆疮,四肢壮热。摘录:《圣济总录》卷 一九《鸡峰》卷二十二:方名:柳枝膏组成:麻油半斤,黄丹3两,乳香1分,柳枝1握。制备方法:如常法熬成,然后入乳香搅匀,贮器中。
-
止痛膏
处方:羊脂22.5克猪脂22.5克松脂22.5克蜡15克制法:取猪、羊脂于铫子内,以肥松节点火,煎三五沸,下松脂及蜡令熔,搅和,倾于新瓷器内盛。《圣济总录》卷一三四:组成:朴消(研)1两,炉星灰(木炭炉内火正盛时退却火,取热灰放冷,细绢筛取)2两。主治:汤火伤,皮肉未破烂,只热痛者。
-
走马膏
《圣惠》卷九十:组成:坐拏1两,黄柏1两(锉),甘草半两(炙,锉),木鳖子仁半两,白狗粪半两,绿豆1两,石榴皮1两。制备方法:上药先入油于铛内,次下巴豆、当归、杏仁、桃柳枝,慢火煎,以柳木篦搅,至滴水中成珠不散则止,去滓,入黄丹,慢火煎至紫黑色,出冷处入乳香,不住手搅至软硬。
-
万痊膏
主治:一切疮疡,己溃未溃,脓水不绝,及灸疮久不愈。
-
灸火疮
灸火疮病名。出于《刘涓子鬼遗方》卷五,名为灸疮。见于《外科启玄》卷九者,名为灸火疮。均系因施灸疗所致之疮痕。所不同者,古之瘢痕灸,即医家有意在局部用艾绒烧灼引起疮面而形成瘢痕,借以达到治疗之目的。另外,或因医疗事故误灼致疮所形成者。证治参见烧伤、溃疡条。
-
灸花
灸花为灸法术语。指灸疮的化脓状态。见《针灸集成》。
-
疔疮急候
疔疮急候证候名。疔肿之出现急而险恶之证候。《外科证治准绳》卷二疔疮:“急者五日色微青小紧,六日色深青大紧,七日色黑其形如鱼脐,或如灸疮之状,皆急之候也。”泛指出现上述症状为疔疮险恶之征兆。
-
当归膏
制法:以猪脂4两先煎之,令成膏,下着地,勿令大热,纳诸药,微火煎,令附子色黄药成,绞去滓,纳蜜,复上火1两沸,令相得,置器中,令凝。摘录:《医学心悟》卷六《普济方》卷三一三方之当归膏:组成:当归、川芎、木鳖子、川山甲、蓖麻子、败龟版、油头发、白蔹、白及、白芷、草乌各等分,四物汤1贴,败毒散1贴。
-
痈疽神秘灸经
《痈疽神秘灸经》为书名。又称《痈疽灸经》。元·胡元庆撰。明·薛己校补,称《痈疽神秘灸经校补》。本书专论灸法治疗外科痈疽,还收载了若干不见于其他针灸书的“秘穴”。《痈疽神秘灸经》又名《痈疽神妙灸经》。撰年不详,后经明·薛己校补。主要论述十四经脉中治痈疽的主要腧穴及其灸治方法,并附插图。
-
虎掌草灸
虎掌草灸为天灸之一。《外治寿世方》:“治黄疸,用鲜虎掌草(即天南星叶)捣烂,放茶钟(盅)内,平口扣在脐上一寸许,汗巾缚住,越一昼夜解下,腹上自起一大泡,用银针从下面刺破,渐渐流出黄水,水尽自愈。”又称“自灸”。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部,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因名。
-
灸疱
指直接灸时,灸处皮肤形成脓包。《针灸资生经》卷三引《明堂灸经》:“凡着艾得疱发,所患即瘥;一般灸疱经3-5周后结痂愈合,在此期间应注意保持疮面清洁,以防继发感染。施灸时先以蒜汁涂灸处,然后放置艾炷施灸,每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易炷再灸。多用于哮喘、慢性肠胃病、肺结核、瘰疬等,并可用于预防保健。
-
旱莲草
旱莲草为眼科常用止血药,具有凉血止血,滋阴益肾的功效:(1)用于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所致的眼底出血、白睛溢血等,常与地黄、白茅根配伍。旱莲草为敷贴用药之一。出《资生经·卷三》:“乡居人用旱莲草推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即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
-
瘢痕灸
又称化脓灸。是将艾炷直接置于施灸部位上点燃施灸,以使局部皮肤起泡,化脓,形成永久性瘢痕的直接灸法。这种灸法由于热力较强,灼伤皮肤后,局部组织发生异常变化,加强了机体自然的抗病能力和修复作用,所以疗效较其他灸法优异。适应症:瘢痕灸多用于哮喘、支气管炎、慢性肠胃病、肺结核、瘰疬等,并可用于预防保健。
-
豆豉膏
《幼幼新书》卷五:豆豉膏:处方:黑豆10克田螺19个葱1大把功能主治:主初生小儿肚膨脐肿。摘录:《幼幼新书》卷五《幼幼新书》卷五引茅先生方:豆豉膏:别名:二豆汤、二豆散处方:豆豉半两,天南星半两,白敛半两,赤小豆半两。小儿脐突。主治:初生儿不小便,中脐风,撮口,肚膨胀,脐肾肿。制备方法:捣烂,芭蕉汁调。
-
柳絮
《*辞典》:柳絮:出处:《本经》拼音名:LiǔX 别名:柳实(《本经》),柳子(《别录》)。性味:《本草别说》:性凉。功能主治:止血,祛湿,溃痈。治吐血,湿痹四肢挛急,膝痛,痈疽脓成胀痛不溃,创伤出血。③陶弘景:贴灸疮。外用:敷贴或研末调搽。焙干,碾为细末,温米饮下。(《圣济总录》柳絮散)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