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伤寒
《医学心悟·伤寒类伤寒辨》:“伤寒者,冬令感寒之正病也;如冬温、湿温、中寒、时行寒疫、风温、暑病、痉病、伤食、脚气等均属类伤寒范畴。《伤寒绪论》卷上以杂证发热为类伤寒,“类伤寒者,诸凡杂证发热,皆发于里,夜甚于昼;惟伤寒为表邪,郁发于外,而昼夜俱热也。”参见伤寒、温病等有关各条。
-
胸中痞硬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伤寒贯珠集》卷二:“此痰饮类伤寒证,寒为寒饮,非寒邪也。《活人书》云:痰饮之为病,能令人憎寒发热,壮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正此之谓。”
-
匏六
方出《痧胀玉衡》卷上,名见《痧症全书》卷下:方名:匏六别名:三十八号噬嗑方组成:泽兰、香附、桃仁、苏木、独活、白蒺末、山楂、乌药。奈前因暗痧莫识,数饮热汤,毒血凝聚于内,放之不出,将何以救之。渐能转运,犹身热不凉,大便不速,用卜子,麦芽、枳实、大黄、紫朴、桃仁煎汤温服,便通热减,后调补3月而痊。
-
调中饮
《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茅先生方:调中饮:别名:调中饮子处方:肉豆蔻半两,白术(炮)半两,人参半两,陈橘皮(去白)半两,诃子(炮,去核)半两,茴香半两,缩砂仁半两,甘草(炙)半两,藿香3钱,桂心3钱,槟榔3钱。主治:食积类伤寒,及手足四肢发阴斑。口干,加省头草。附注:调中汤(《张氏医通》卷十六)。
-
大荆芥散
处方:荆芥(炒黑)3钱,黑小豆(炒,研)半升,当归(姜汁拌炒)3钱,红花1钱,乌药1钱,泽兰1钱。功能主治:妇人经正行,因天暑畏热,浴时受风,风从胞门而入,与产后受风无异,头面四肢发肿,项强颈急,脊背痛,身体壮热,状类伤寒。各家论述:荆芥、黑豆炒黑治产后中风,为上品之药;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
-
导饮丸
《儒门事亲》卷十二方之导饮丸:处方:青皮、陈皮、炮三棱、炮莪术、黄连、枳壳(麸炒)各一两,大黄、黄柏各三两,炒香附、黑牵牛子各四两。《儒门事亲》卷十二方之导饮丸主治气滞水停,两胁刺痛,中满不能食,头目眩晕,冷食不消,宿酒不散,身热恶寒战栗,头项痛,腰脊强,状如伤寒;用药禁忌:忌猪肉、荞面。
-
瓜蒂二陈汤
处方:甜瓜蒂20粒,姜半夏钱半,广橘红钱半。功能主治:涌吐痰涎。主痰症类伤寒。寒痰在胸中,胸满气冲,憎寒壮热,恶风自汗,胸中郁痛,饥不能食,使人揉按之,反多涎唾,甚或下利日十余行,右脉微滑,左脉反迟。用法用量:以水煎成,冲生莱菔汁2瓢。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
加减调中饮
别名:加味平胃散处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白术、山楂、神曲、枳实、草果、黄连、干姜。功能主治:食积类伤寒,头疼,发热恶寒,气口脉紧盛,但身不痛。本方方名,《医学入门》引作“平胃散”。腹中痛,加桃仁;心中兀兀欲吐者,与干霍乱同,吐法用滚水1碗,入盐1撮,皂荚末5分探吐。摘录:《伤寒六书》卷三
-
产后汗出不止
病因病机及治疗:清·王实颖《新产证治》云:“产后汗出不止。若汗多而阴竭阳微,以致筋脉拘急,项强口噤,牙禁发搐,类伤寒痉症者,慎勿作伤寒治,宜加味生化汤,随证加减。汗虽有自汗盗汗之分,治当兼理血分药品,并宜加味生化汤。若大汗淋漓,汗出如珠,是真阳已衰之象,方内宜加附子、牡蛎粉等回阳救逆。
-
伤寒辨舌世验精法
《伤寒辨舌世验精法》附在《撰集伤寒世验精法》的卷首。明·张吾仁撰。本书详论伤寒、类伤寒以及和伤寒有关的多种病证的证治;选方比较广泛,颇多经验之谈。但对于病证的分类有欠妥之处,论述的条理和层次不够明晰,并杂有主观片面的观点。卷首附《伤寒辨舌世验精法》,其中36舌图出自《伤寒金镜录》,方治宗法仲景。
-
产后汗出
概述:产后汗出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清·王实颖《新产证治》:“产后汗出不止。凡产毕,先服生化汤两帖,以消块,继服调卫止汗汤(黄芪、麻黄根、当归、桂枝、炙甘草、枣)。若汗多而阴竭阳微,以致筋脉拘急,项强口噤,牙禁发搐,类伤寒痉症者,慎勿作伤寒治,宜加味生化汤,随证加减。余方俱非产后盗汗所宜。
-
医学近编
《医学近编》内科著作。清·陈治撰。约成书于1697年左右。本书为《证治大还》之一种,内容主要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病证(包括中风、类中风、类伤寒等90种),及辨证施治与方药。在论述过程中注意吸取前人经验。每种病证皆能引录各家学说,参以个人见解,予以介绍。书中并对属于瘟疫的“瘴疬”病,阐述了作者的独特见解。
-
羊毛疔
概述:羊毛疔为病名。出《证治准绳·疡医》卷二。又名羊毛疔瘤。症状:初起头疼身发寒热,状类伤寒,但前心后心有红点如疹形,紫黑者为老,淡红者为嫩。治疗:先将紫黑疹点用针挑出,如羊毛状,前后心共挑数处,用黑豆芥麦研粉涂之,汗出而愈;内服败毒散等,清热解毒之剂。类似败血症。
-
痰积发热
痰积发热病证名。系痰积中脘引致之发热。《金匮翼·痰积发热》:“其脉弦滑,其证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活人书》所谓中脘有痰,令人憎寒发热,状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参见痰积、发热条。
-
三加生化汤
《女科秘要》卷六:方名:三加生化汤组成:川芎6分,当归3钱,黄耆1钱,麻黄根1钱,天麻1钱,杏仁1钱,人参2钱,荆芥4分,甘草4分,防风3分,枣3枚。主治:产后汗多,项强口噤,牙紧筋搐,类伤寒证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如脉脱,加入参2-3钱,附子4-5分。用药禁忌:忌食姜、葱、煎炒、生冷。
-
非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有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而老年人和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淋巴瘤、肝硬化等,发病率高,症状严重。(四)流行特征本病呈全球性分布,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加之沙门氏菌特别是鼠伤寒杆菌,可通过质粒介导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已成为流行病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
抉壅汤
处方:苍术、苡仁、木瓜、牛膝、川芎、羌活、独活、木通、防风。功能主治:湿伤脾胃,外复感风寒暑湿,内外相搏,气血不行,致生脚气,头疼发热恶寒,状类伤寒,始必两脚酸软,肿痛。用法用量:水煎,热服。胫足胖肿,生疮痒痛,出黄水,结黄痂,颇类黄水疮,惟身体壮热,心神烦躁,经久难愈,加黄柏、山栀,外敷五美散。
-
匏七
方出《痧胀玉衡》卷上,名见《砂症全书》卷下:方名:匏七别名:三十九号颐象方组成:柴胡、连翘、山楂、萝卜子、红花、荆芥、花粉、枳实,酒制大黄2钱。主治:痧症类伤寒。头痛,恶寒发热,心胸烦闷,口渴咽干,头汗如雨,痰喘面黑,十指头俱有黑色,气口脉虚,时或歇指,左手三部,洪数无伦。用法用量:水煎,微冷服。
-
清热导痰汤
《古今医鉴》卷四:方名:清热导痰汤组成:黄连(炒)1钱半,枳实(炒)1钱半,瓜蒌仁1钱,南星(制)1钱半,半夏(制)1钱半,陈皮1钱,白茯苓1钱,桔梗1钱,黄芩(炒)1钱,白术(炒)1钱,人参8分,甘草6分。中风,痰涎壅盛,不能言语,不省人事,牙关紧急,有火有痰有气,或面赤身热,手足温暖,脉紧盛。
-
血瘀化热
血瘀化热指瘀血郁积,日久化热的病机及其相关证候。瘀血发热指因瘀血所致发热的病证。血府逐瘀汤亦治之。瘀血在肌腠则寒热往来,以肌腠为半表半里,内阴外阳,互相胜复也。证见日晡潮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以冲为血海,其脉丽于阳明,故有阳明燥热之证,桃仁承气汤治之,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白芍亦治之。
-
瘀血发热
瘀血在肌腠则寒热往来,以肌腠为半表半里,内阴外阳,互相胜复也。瘀血在府,则血室主之,证见日晡潮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以冲为血海,其脉丽于阳明,故有阳明燥热之证,桃仁承气汤治之,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白芍亦治之。又瘀血发热,证见下肢厥冷,少腹拘急,漱水不欲咽,脉涩者,宜用当归承气汤。
-
撰集伤寒世验精法
《撰集伤寒世验精法》伤寒著作。明·张吾仁撰。本书卷首列《伤寒辨舌世验精法》,其36舌图盖出自《伤寒金镜录》。本书主体则详论伤寒、类伤寒以及和伤寒有关的多种病证的证治,选方比较广泛,颇多经验之谈。但对于病证的分类有欠妥之处,论述的条理和层次不够明晰。现存多种清刻本。
-
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心法要诀》为伤寒著作。3卷(即《医宗金鉴》卷36~清·吴谦等编撰。作者鉴于《伤寒论》原著辞义深奥,条目繁多,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使能触类旁通,遂将总论内容、六经辨证,及伤寒常见病证,类伤寒、瘟疫、温病等,“撮其要旨,编为歌诀”,另加注释,便于学习记诵。
-
柴胡双解饮
别名:柴胡双解散处方:柴胡、黄芩、半夏、甘草、人参、陈皮、芍药。功能主治:足少阳胆经受证,耳聋胁痛,寒热呕而口苦,脉来弦数。小便不利,加茯苓;呕,入姜汁、竹茹;心下饱闷,未经下者,非结胸,乃表邪传至胸中未入于腑,加枳、桔;虚烦类伤寒证,加竹叶、炒粳米;男子热入血室,加生地黄;摘录:《伤寒六书》卷三
-
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
《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为伤寒著作。童氏以吴恕《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一书不能概括张仲景论述伤寒的全貌,且伤寒、杂病编次混淆,从而指出:“活人此书,害人亦此书”。遂予补注辨疑,将诸证区分为正伤寒、类伤寒及传经、直中等。首卷六经传变;卷二伤寒诸证(实际上包括温病、疫疠和一些杂病);卷三列方剂114首。
-
加味调中饮
《寿世保元》卷二:加味调中饮:处方:苍术1钱5分(米泔浸,炒),厚朴8分(姜汁炒),陈皮1钱5分,白术1钱5分,山楂2钱,干姜8分(泡),神曲2钱(炒),草果1钱,黄连8分(姜汁炒),甘草8分,枳实1钱。宿食口渴,胀满,嗳气如败卵,脉浮滑。主治:伤寒夹食停滞,头痛身热,不恶寒,气口脉紧盛。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
八物二陈汤
《医学入门》卷八处方四君子汤、四物汤、二陈汤。功能主治劳发痰火,素有痰火,略有劳动,便发寒热,全类伤寒,轻者将息周日自愈,重者颈腋膊胯之间遂结核,肿痛或消,下次遇劳又发。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
芩连败毒散
《医学传灯》卷上:组成: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桔梗、黄芩、连翘、甘草。《准绳 疡医》卷五:组成:防风、荆芥、黄连、黄芩、连翘、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桔梗、蓝叶、玄参、牛蒡子、升麻、赤芍药、金银花、白芷、甘草、干葛、青木香。用法用量:加生姜、薄荷,水煎服。加减:发热无汗,加麻黄。
-
清热木瓜汤
《何氏济生论》卷三:方名:清热木瓜汤组成:陈皮、独活、秦艽、川芎、苡仁、柴胡、防风、半夏、黄芩、灵仙、羌活、香附、枳壳、木瓜。主治:脚气举发,浑身疼,足膝重,发热恶心,状类伤寒。用法用量:上加生姜3片,水煎服。
-
犀羚竹石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名:犀羚竹石汤组成:犀角8分,羚角1钱,鲜竹叶心3钱,石膏6钱,赤芍2钱,连翘2钱,紫草2钱,银花露2两(冲)。风湿时毒,先犯少阳阳明,续被暴寒而发,乃三阳合病,状类伤寒,胸膈赤肿热痛,呓语痉厥,暴注下迫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伤寒证治准绳
《伤寒证治准绳》为《伤寒准绳》的别名。《证治准绳》组成部分。明·王肯堂编撰。刊于1604年。卷首入门辨证诀,鉴别外感、内伤之发热,阐析伤寒及类伤寒一些症候在因、证方面的不同点。4列述六经病主要病证的方治;6为合病、并病及汗、下、吐后等病;卷7为劳复、食复、瘥后诸病、四时伤寒、妇人和小儿伤寒等;
-
羊毛疔瘤
概述:羊毛疔瘤为病名。出《增辑验方新编》。症状:初起头疼身发寒热,状类伤寒,但前心后心有红点如疹形,紫黑者为老,淡红者为嫩。治疗:先将紫黑疹点用针挑出,如羊毛状,前后心共挑数处,用黑豆芥麦研粉涂之,汗出而愈;一法用明雄黄二钱青皮包扎,蘸热烧酒于前心搽之,自外圈入内。内服败毒散等,清热解毒之剂。
-
伤寒准绳
《伤寒准绳》为伤寒著作。《证治准绳》组成部分。又名《伤寒证治准绳》。明·王肯堂编撰。刊于1604年。卷首入门辨证诀,鉴别外感、内伤之发热,阐析伤寒及类伤寒一些症候在因、证方面的不同点。4列述六经病主要病证的方治;6为合病、并病及汗、下、吐后等病;卷7为劳复、食复、瘥后诸病、四时伤寒、妇人和小儿伤寒等;
-
伤寒指掌
《伤寒指掌》为伤寒著作。清·吴坤安撰于1796年。本书辨析伤寒、温热病证治,伤寒推崇王宇泰、喻嘉言、柯韵伯等;温热悉遵叶天士、薛生白学说。卷1辨类伤寒及三阳经;卷2述三阴经及瘥后诸病;卷4列伤寒类证。吴氏原作后经邵仙根于正文后增写评语,多系经验之谈。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按吴氏原著,邵氏评批本出版排印本。
-
倪枝维
倪枝维清代医家。字佩玉,号凤宾。浦江(今属浙江)人。精于产科。撰有《产宝》(1728年)一书。该书重点论述产后病证。有产后总论、胞衣不下、块痛、血崩血晕、手足厥冷、类伤寒、类中风、类疟、妄言妄见诸杂证及产后调护法等。为清以后流行较广的妇产科专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