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为和法之一。是治疗外感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经)的方法。针灸临床上常选用大椎、外关、足临泣、间使等穴。和解少阳指治疗外感热病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的方法。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等。方用小柴胡汤。
-
和解剂
和解剂的定义:治疗脏腑失和的和解剂:凡以和法为指导,选择适宜的药物组成,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表里双解等作用,用来治疗伤寒邪在少阳、肝脾不调、寒热错杂以及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为和解剂。症见情志抑郁、脘腹胸胁胀痛、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腹痛泄泻等证。代表方为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
-
柴胡枳桔汤
《古今医鉴》卷三:柴胡枳桔汤:处方:麻黄杏仁桔梗枳壳柴胡黄芩半夏知母石膏干葛甘草功能主治:主伤寒胸胁痛,潮热作渴,咳痰气喘。加生姜3片,水煎,温服。为和解表里法之轻剂,适用于外邪初传少阳之轻症。烦热,加黄连、山栀。各家论述:柴胡疏达腠理,黄芩清泄相火,为和解少阳之主药,专治寒热往来,故以之为君;
-
胸胁苦满
因肝胆经气机失调,胆火内郁于胸膈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论》。胸胁痛可由热入血室引起。
-
两胁痛
两胁痛证名。见《慎斋遗书》卷九。由邪袭少阳,肝胆湿热蕴结,或痰瘀阻滞所致。治宜和解少阳、行气行血、化瘀祛瘀等法。参见胁痛、外感胁痛、内伤胁痛等条。
-
柴胡加芒消汤
处方:柴胡8克黄芩3克人参3克甘草3克(炙)生姜3克(切)半夏3克大枣4枚芒消6克功能主治:和解少阳,润燥去结。主伤寒少阳证未解,阳明燥结,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者。用法用量:上药除芒消外,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津,内芒消,更煮微沸,分二次温服,不解更作。摘录:《伤寒论》
-
少阳感冒颗粒
少阳感冒颗粒药典标准:品名:少阳感冒颗粒ShaoyangGanmaoKeli处方:柴胡138g、黄芩206g、人参69g、甘草138g、半夏206g、干姜138g、大枣138g、青蒿206g制法:以上八味,柴胡、干姜提取挥发油,药渣与其余黄芩等六味,加水煎煮三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第三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喷雾干燥;
-
和解化疟汤
处方:葛根2钱,银柴1钱半,黄连1钱半,草果仁1钱半(研),槟榔3钱,藿香2钱,陈皮2钱,厚朴2钱(炙),猪苓3钱,茵陈2钱。功能主治:和解少阳表里之半,分消三焦上下之势。用法用量:蔓荆子3钱(生)为引。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
胸胁痛
出《素问·刺热论》。本症实证居多,由气机郁滞,痰饮瘀血所致。《景岳全书·杂证谟》:“暴怒伤肝,气逆胀满,胸胁疼痛者,宜解肝煎”。《丹溪心法·胁痛》:“气郁而胸胁痛者,看其脉沉涩,当作郁治。《金匮翼》卷六:“肾气虚弱,羸怯之人,胸胁之间,多有隐隐微痛,此肾虚不能纳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
-
新加木贼煎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名:新加木贼煎组成:木贼草1钱半,淡香豉3钱,冬桑叶2钱,制香附2钱,鲜葱白3枚,焦山栀3钱,粉丹皮2钱,夏枯草3钱,清炙草5分,鲜荷梗5寸。臣以焦桅,领桑、丹之清泄,从三焦而走胆络,以凉降少阳之里热;佐以制香附,疏通三焦之气机,夏枯草轻清胆府之相火;合而为和解少阳,热重寒轻之良方。
-
李炳文
他的治学主张深刻领悟中医药学赖以产生、发展的“气一元论”的宇宙观,从而把握“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执中致和”思想和精髓。治疗温热病注重“清、轻、宣、通”的原则,必令气机通畅,驱除热毒秽浊之邪,以防表气郁闭,热郁胸膈,内陷心包,闭阻小肠之变。主编或参编《素问今释》、《中医临床大全》等专著14部。
-
桑柴饮
《温病刍言》:方名:桑柴饮组成:桑叶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柴胡5g,薄荷5g,忍冬藤12g,连翘12g。功效:辛凉解表,和解少阳。主治:温热之邪入于半表半里,而仍偏表,寒热往来1日数作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主穴
主穴指针灸处方中治疗主症,起主要作用的穴位。按照需要可用一个或几个。例如:疟疾的针灸治疗,一般取用大椎、后溪、液门、曲池等穴,其中以大椎为主穴,余穴为配穴,共同起和解少阳、祛邪截疟的作用。
-
腠理热
腠理热病证名。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②指半表半里之少阳发热(腠理在皮之内、肌肉之外,属少阳)《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治宜和解少阳。
-
柴平汤
《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三引《宦邸便方》:柴平汤:处方:银柴胡6克黄芩4.5克人参(去芦)半夏(汤泡七次)各3克甘草1.5克陈皮3.6克苍术(泔浸)4.5克厚朴(姜制)3克功能主治:和解少阳,祛温和胃。功能主治:痎疟,湿疟,食疟;②《医方考》:用小柴胡汤以和解表里,平胃散以健脾制湿,二方合而为一,故名曰柴平。
-
腋汗
腋汗为症状名。见《医林绳墨·汗》。指仅两腋下乃至胁下局部多汗潮湿的表现。有因肝虚夹热者,治以补肝养血为主,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有因少阳夹热者,治宜和解少阳,清化湿热,用小柴胡汤、逍遥散。并可外用牡矾丹擦出汗处,亦可用五倍子、生牡蛎各等分,研末,敷于腋下皮肤。
-
肝舒乐冲剂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GanshuleChongji标准编号:WS3-B-1746-94处方:夏枯草100g蒲公英75g柴胡75g白茅根50g茵陈75g甘草50g马蓝草75g苍术50g虎杖75g制法:以上九味,甘草、苍术粉碎成粗粉与其余夏枯草等七味加水煎煮两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约为1.26(80℃)的清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