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晡所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参见十二时:十二时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日昳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日昳慧。”参见十二时:十二时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午时称日中;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子夜
子夜即午夜。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寅时称平旦;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午夜
午夜亦称子夜,指子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寅时称平旦;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平旦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下晡
下晡(bū逋)指申时。《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参见十二时: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日入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寅时称平旦;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下晡(bū逋)
下晡(bū逋)指申时。《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参见十二时: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日出
日出指卯时。《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参十二时:十二时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午时称日中;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人定
《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冬人定,夏晏食。”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3时,余类推。寅时称平旦;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十二时
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也有把子时称夜半、午夜、子夜,丑时称鸡鸣,寅时称平旦,卯时称日出,辰时称食时,巳时称偶中,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申时称晡时或称日晡所,酉时称日入,戌时称黄昏,亥时称人定者(《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
-
日中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寅时称平旦;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金匮要略》卷上: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处方:麻黄(去节)7克(汤泡)甘草14克(炙)薏苡仁7克杏仁3克(去皮、尖,炒)制法:上药锉碎。功能主治:解表祛湿。治风湿在表,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煮至180毫升,去滓韫服。有微汗
-
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卷上:桂枝芍药知母汤:处方: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功能主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临床应用:①历节《经方实验录》:耿右,初诊:一身肢节疼痛,脚痛,足胫冷,日晡所发热,脉沉而滑,此为历节。
-
日晡潮热
日晡潮热为症状名。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即日晡发热。指每至下午3时至5时左右体温升高,或热势加重的表现。《类证活人书·问伤寒疟状》:“问伤寒疟状,有阳明证,病人烦热汗出,如疟状,日晡发热而脉浮虚者与桂枝汤,脉实者宜承气汤。”本症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称日晡所发热。
-
风湿
人体感受风、寒、湿邪而致身痛或身重、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为主症的一种疾病:风湿指人体感受风、寒、湿邪而致身痛或身重、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又:“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治以祛风燥湿。
-
滑石石膏散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滑石石膏散:处方:滑石石膏各等分制法:上药捣筛为散。功能主治:治女劳疸,日晡所发热恶寒,小腹急,身体黄,额黑,大便溏黑,足下热者。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补。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以大麦粥饮调下,1日3-4次。附注:滑石散(《普济方》卷一九六)。
-
日晡发热
《类证活人书·问伤寒疟状》:“问伤寒疟状,有阳明证,病人烦热汗出,如疟状,日晡发热而脉浮虚者与桂枝汤,脉实者宜承气汤。”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
额上黑
指头额部泛现晦黑的病色。多因肝肾虚衰有热所致。《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腹胀如水状,小便必黑,时溏。”
-
柴胡加大黄芒消桑螵蛸汤
处方:柴胡2两16钱,黄芩1两,人参1两,甘草(炙)1两,生姜1两(切),半夏1合(洗),大枣4枚(擘),芒消2两。功能主治:伤寒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而微利,服柴胡加芒消汤不解者。然里虚之应下者,加芒消当佐人参以安中,若加大黄,当佐桑螵蛸固阴续绝以安下,此少阳而有阳明症者,下之之方也。
-
麦石汤
《杏苑》卷五:方名:麦石汤组成:大麦2撮,桂府滑石2钱,石膏2钱。主治:女劳疸,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散。
-
胸胁满
胸胁胀满不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语,此为热入血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