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茯苓补心汤
主治:男子、妇人虚劳发热,或五心烦热,并治吐血、衄血、便血并妇人下血过多致虚热者。《三因》卷八:方名:茯苓补心汤组成:白茯苓3分,人参3分,前胡3分,半夏(汤洗7次,去滑)3分,川芎3分,橘皮半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紫苏半两,桔梗半两,甘草(炙)半两,干姜半两,当归1两3分,白芍药2两,熟地黄1两半。
-
心经失血
心经失血为病证名。症见咯出血丝或小量鲜血,胸膈隐隐牵痛,懊憹嘈杂。治宜补心养营,方如茯苓补心汤、五神汤、天门冬汤等方,以及丹参、麦冬、山药、当归、生地等药。《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失血叙论》:“血不得循经流注,荣养百脉,或泣,或散,或下而亡反,或逆而上溢,乃有吐、衄、便、利、汗、痰诸证生焉。
-
胸汗
胸汗为症状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指仅心胸部多汗的表现。《张氏医通·杂门》:“别处无汗,独心胸一片有汗,…《医林绳墨·汗》:“又有心汗者,当心膻中,聚而有汗。”治宜补养心脾,敛神益气,选用生脉散、归脾汤、补心丹、茯苓补心汤等方。
-
心汗
心汗为病名。出自《丹溪心法·盗汗》。指心窝部多汗。《医林绳墨·汗》:“又有心汗者,当心膻中,聚而有汗。”因忧思惊恐,伤及心脾所致。治宜补养心脾,敛神益气,选用生脉散、归脾汤、补心丹、茯苓补心汤等方。
-
心虚寒证
心虚寒证为证候名。指心气不足、心阳虚衰所出现的证名。《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恍惚,名曰心虚寒也。”可伴见喜悲易愁,冷汗出等症。治宜补益气血,养心安神。选用茯苓补心汤、远志饮子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