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传外科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为书名。又名《仙传外科秘方》。元·杨清叟撰,明·赵宜真集。卷1总论痈疽发背及内服荣卫返魂汤的加减法;7为痈疽、疔疮、瘰疬、咽喉、疯狗咬等病治方;9再论痈疽、发背疔疮证治;11为急救及妇、儿科杂病治方。本书论述痈疽阴阳虚实甚详,体例较零乱,但保存了不少民间验方。书中杂有道家色彩。
-
伯颜丞相军中方
处方乳香、没药、羌活、紫苏、细辛、乌药、麝香半字,蛇含石(煅)、厚桂、白芷(不见火)、降香、当归、苏木、檀香、龙骨、南星、硫黄、寄生尾、花蕊石(童便淬10数次)各等分。功能主治止血止痛,去风生肌。用法用量疮口四周用洪宝丹敷贴。制备方法:上为末。
-
化毒托里散
处方:玄参、木通、大黄(生用)、淡竹叶、栀子、生地黄、灯草各等分。功能主治:咽喉风热上攻急闭,腮颊肿痛;并双蛾、单蛾、结喉、重舌、木舌。水煎,温服。摘录:仙传外科集验方》《仙传外科集验方》:组成:玄参、木通、大黄(生用)、淡竹叶、栀子、生地黄、灯草各等分。
-
百二散
别名:护心散、不二散处方:甘草书、绿豆粉、朱砂各等分。功能主治:痈疽毒气冲心呕吐,发疔疮烦躁,手足不住发狂者。用法用量:水调服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护心散(原书)、不二散(《赤水玄珠》卷二十九)。
-
吹喉祛风散
处方:胆矾(鸭嘴者,炒)、脑子一字,碧雪、白僵蚕(炒去丝)、苦丁香(即甜瓜蒂,不用多)、灯草(米糊浆炒)。功能主治:咽喉中生疮,肿痛,缠喉风闭,单蛾双娥结喉,急喉风,飞丝入喉,重舌,木舌。如痰多,急用生艾尾叶,米醋同擂取汁噙之,灌漱去痰。若病不退,加雄黄、猪牙皂角(去皮,炙黄)、焰消、藜芦。
-
肺痈黄耆散
别名:桔梗汤处方:黄耆1两,天门冬1两,川大黄1两,紫苏叶1两,赤茯苓1两,桑白皮1两,生干地黄1两,杏仁3钱,蒺藜3钱,枳壳3钱,当归半两,甘草半两,加贝母、薏苡仁。功能主治:肺痈。心胸气壅,咳嗽脓血,肩背烦闷,小便赤黄,大便多涩,不进饮食。加生姜3片,水煎,温服。
-
复煎散
《仙传外科集验方》:复煎散:处方:黄柏黄芩黄连知母生地黄各3克(酒洗)防己山栀羌活黄耆麦门冬甘草(炙)独活人参各1.5克当归尾6克陈皮防风梢甘草梢(生)苏木当归身五味子猪苓藁本连翘桔梗各3克制法:上哎咀。功能主治:治痈疽发背。用法用量:上用浮萍4两,水煎汤2碗,去滓入药,再煎至1碗,热服。出汗避风。
-
拔黄药
处方:真蟾酥、飞罗面。功能主治:疔疮。用法用量:可将1丸放在面前舌下。即时黄出。摘录:仙传外科集验方》《仙传外科集验方》:方名:拔黄药组成:真蟾酥、飞罗面。制备方法:上为丸,如梧桐子大。
-
冲和仙膏
又名红肉,又曰内消)独活90克(炒,不用节)赤芍药60克(炒)白芷30克(不见火)木蜡(即石菖蒲。附注:黄云膏、仙膏(原书)、冲和膏(《外科理例》)、阴阳散(《外科枢要》卷四)、冲和赶毒散(《大生要旨》)、冲和散(《古方汇精》卷二)、赶毒散(《验方新编》卷十一)。
-
洪宝丹
《仙传外科集验方》:洪宝丹:别名:仙传外科集验方》)、抑阳散(《保婴撮要》卷十五)、洪宝膏(《寿世保元》卷九)处方:天花粉90克姜黄30克白芷30克赤芍药60克制法:上药四味,共为细末。如要断血,须用绳及绢袋缚住人手臂,却以此方从手臂上,用茶调敷住血路,然后却用断血药掞口,却不可使内补及四物等药;汤火疮同;
-
荣卫返魂汤
别名:仙传外科集验方》)。:方名:荣卫返魂汤别名:通顺散、何首乌散、通气散组成:何首乌(不犯铁)、当归、木通(去皮节)、赤芍药(炒)、白芷、茴香(炒)、土乌药(炒)、陈枳壳(麸炒,若恶心,姜汁炒)、甘草各等分。主治:流注,痈疽,发背,伤折。用法用量:每服4钱,病在上,食后服;
-
山豆根汤
《喉科紫珍集》卷下方之山豆根汤:处方:山豆根3克桔梗3克连翘3克甘草1.5克元参3克薄荷1.5克射干3克陈皮3克(去白)麦冬3克功能主治:《喉科紫珍集》卷下方之山豆根汤主治饮酒本过,或受风热,上焦火燥,致生喉癣,满喉白色。猪牙皂辛咸,行肝木之郁,散心火之结,荡除秽浊,破肿消坚,涌吐痰涎,通关利窍;
-
真君妙神散
《本草纲目》卷十一引《坦仙皆效方》:方名:真君妙神散别名:真君妙贴散、妙贴散组成:好硫黄3两,荞麦粉2两。痈疽诸毒顽硬恶疮,散漫不作脓,及皮破血流,湿烂痛苦,天泡,火丹、肺风酒刺、赤白游风、鱼脊疮。制备方法:上为末,井水和,捏小饼,晒干收之。
-
通血散
《异授眼科》:方名:通血散组成:草决明、防风、荆芥、赤芍、当归、大黄、山栀、羌活、木贼、蒺藜、甘草。用药禁忌:有潮热,不用酒。《眼科阐微》卷三:方名:通血散组成:生地1钱,赤芍1钱,当归1钱,川芎6分,防风6分,苏木6分,荆芥8分,菊花1钱5分,红花5分,炙甘草5分。主治:打扑伤损,血污入心。
-
熏洗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方名:熏洗方组成:桑白皮(杀伤此为主)、白芷1两半,赤芍2两,乌药(肿骨痛此为主)、左缠藤、荆芥、橘叶、藿香(臭烂加此)、桕叶根。主治:一切痈疽发背诸疮,打破伤损骨断,未破或未断而肿痛者。加减:如洗金疮,加荆芥、桑白皮;毒疮,加乌桕根皮。制备方法:上锉散。
-
马𤷍
马𤷍为病名。《外科大成》卷四:“流注之症,俗称马𤷍。”又名流注。即肢体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流注出自《仙传外科集验方》。由于毒邪内侵,当气血虚弱之时,流窜不定,致使肢体深部发病,肌肉组织结块或漫肿、有单发或多发,久而成脓,溃后脓尽可愈,或此愈彼发。由于发病的原因、部位及临床表现不同,又分为湿痰流注、瘀血流注、暑湿流注、湿毒流注、缩脚流注、骼窝流注、锁脚流注、锁脚马𤷍、关节流注、冷流注等。
-
仙传外科秘方
《仙传外科秘方》即《仙传外科集验方》。元·杨清叟撰,明·赵宜真集。卷1总论痈疽发背及内服荣卫返魂汤的加减法;4重点论温、热、凉性三个外用药方的用法及其他外科通用方;7为痈疽、疔疮、瘰疬、咽喉、疯狗咬等病治方;11为急救及妇、儿科杂病治方。本书论述痈疽阴阳虚实甚详,体例较零乱,但保存了不少民间验方。
-
回阳玉龙膏
久损人骨者,以致死血在所患之处,遇风寒雨湿,其病即发,宜此方热酒调敷;又有邪气内郁,而后结成痈肿,如初发之时,宜于此方中用南星、姜汁、酒调匀热敷,即可内消。
-
真君妙贴散
处方:通明硫黄90克荞麦粉6克制法:上药研末,以井花水调和稀稠得所,捏作饼子晒干,或焙干收之。功能主治:治痈疽诸毒,及异形异类顽硬大恶歹疮,走敌不作脓者。用法用量:如有恶疮,再用研碎,以井花水调敷之。如痛即不痛,如不痛即痛而愈。摘录:仙传外科集验方》
-
仙方化痰丹
《仙传外科集验方》:组成:明矾2两,迟矾2两,大半夏2两(汤洗7次)大南星2两(1半汤洗7次,1半皂角煮)。制备方法:内用南星1半,切作片子,却用不蛀皂角截断7片,各1寸长,用水同南星煮干为度,去了皂角,只用南星焙干,将前药总为细末,水打硬面糊候冷,用浓生姜自然汁在内化开,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阴阳散
炒紫荆皮五两,炒独活三两,炒赤芍药二两,白芷一两,石菖蒲一两半。主治痈疽、发背,阴阳不和,冷热不明及流毒骨疽冷证。《万病回春》卷二方之阴阳散:组成:麻黄1两6钱,绿豆粉2钱,川芎1钱,白芷1钱,石膏1钱,甘草1钱,苏叶1钱。《痘疹全书》卷下方之阴阳散:别名:赴筵散组成:黄连2钱,干姜1钱。
-
三石散
主治:《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三石散主治风劳积冷。《仙传外科集验方》之三石散:方名:三石散组成:人参1钱,白术1钱,当归1钱,白芍药1钱,桔梗1钱,知母1钱,山栀子1钱,茯苓2钱,连翘2钱,天花粉2钱,干葛2钱,肉桂半钱,藿香半钱,木香半钱,甘草6钱,朴消1两6钱,寒水石8钱,石膏8钱,滑石1两,大黄8钱。
-
三胜膏
《仙传外科集验方》:方名:三胜膏组成:赤芍药、木蜡、紫荆皮。功效:初生痈肿。用法用量:作箍药。
-
神锋散
《仙传外科集验方》:方名:神锋散别名:替针膏组成:饼药、针水、白丁香7粒,硇砂1字。主治:痈疽发背。用法用量:上用针水调匀,敷贴患处。附注:方中饼药、针水用量原缺。
-
索血散
《仙传外科集验方》:方名:索血散组成:干葛3钱,防风3钱,赤芍3钱,细辛3钱,羌活3钱,桔梗(炒)3钱,甘草3钱,肉桂3钱,白芷3钱。主治:刀刃伤有潮热、面肿、气喘,及破伤风者。用法用量:加生姜、葱水煎服。加减:虚弱老人出血多者,去干葛,加川芎。制备方法:上为散。
-
搜损寻痛丸
《仙传外科集验方》:方名:搜损寻痛丸别名:搜风寻痛丸组成:乳香2钱,没药2钱,当归1两,军姜5钱(炒),肉桂3钱,川芎1两,薏苡仁1两(炒,如筋绝脉绝,多加此一味),丁皮5钱,独活5钱(炒),茴香2钱(炒),草乌5钱(炒黄色),骨碎补2两(炒),赤芍5钱(炒),石粘藤5钱(炒,一云2两),白芷(炒)5钱。
-
麝香轻粉散
主治:疳蚀疮、天疱疮烂及诸恶疮。制备方法:上为末。主治:血疳疮,阴蚀疳疮,耳疳疮,一切恶疮。《仙传外科集验方》:方名:麝香轻粉散组成:乳香、没药、五倍子(焙)、白芷(不见火)、赤芍、轻粉、国丹(水飞)、赤石脂(煅)、麝香、血竭、槟榔、宣郎、当归(酒浸、焙、洗)、海螵蛸。主治:一切痈疮伤折,口不合。
-
仙膏
概述:仙膏为方剂名,出自《仙传外科集验方》方,即《仙传外科集验方》记载的冲和膏的别名。别名:冲和仙膏、仙膏、黄云膏、阴阳散。组成:炒紫荆皮五两,炒独活三两,炒赤芍药二两,白芷一两,石菖蒲一两半。功能主治:功能散风行气,活血消肿,祛冷软坚。主治痈疽、发背,阴阳不和,冷热不明及流毒骨疽冷证。
-
秘传外科方
《秘传外科方》,外科著作。本书继承了宋代《太平圣惠方》《外科精要》的外科学经验,收集了民间治疮疡、杂病的单方和验方,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兼有妇、儿、五官科的论治经验,其中大部分是未见经传的,不少方剂和治法成为后世外科的传统方药和方法。后因兵火,所汇方书多散失,仅存杨清叟《仙传外科集验方》。
-
疔疮走黄
疔疮走黄病证名。疔疮之毒邪迅速走散而入于血分,使全身出现寒栗高烧,神志昏愦等险证者。此刻患者多急起寒热头痛,胸闷烦躁,恶心呕吐,舌僵口干,舌绛苔黄,或便秘,或腹泻,小便赤涩,脉洪数。若神志昏溃,则宜内服七星剑汤,或疔毒复生汤。特别颜面、鼻唇三角处之疔毒,切忌挤压,否则易成走黄与痈疽内陷之脓毒血症。
-
冲和膏
《仙传外科集验方》之冲和膏:别名:冲和仙膏、仙膏、黄云膏、阴阳散。组成:炒紫荆皮五两,炒独活三两,炒赤芍药二两,白芷一两,石菖蒲一两半。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各家论述:此方与《外科正宗》冲和膏不同,无独活、赤芍、菖蒲,而用乳香、没药、甘草,除湿之力轻,而活血通络之力重,是其特点。
-
矾黄丸
别名:神仙黄矾丸、蜡矾丸、黄矾丸、护膜丸、黄蜡丸、神仙蜡矾丸、神效黄矾丸、经验矾蜡丸、矾蜡丸处方:白矾1两(为末),黄蜡半两(溶开)。功能主治:定痛生肌,护膜消毒,托里排脓。主痈疽诸疮,瘦瘤痰核,痔漏便毒,蛇咬伤。每服八九十丸,每日一次,食远白汤送下,服三日止。注意:忌食鸡肉3月。摘录:《备急灸法》
-
四黄散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方之四黄散:处方:大黄末15克黄柏末15克雄黄末15克硫黄末15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末。主治阳证疮疡。运用:若肠风脏毒下血,去木鳖子,加槐花1钱。《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四黄散:组成:荆芥1钱,山栀1钱,大力1钱,黄连1钱,黄芩1钱,连翘1钱,薄荷1钱,木通1钱,蒲黄1钱,灯心1撮,甘草4分。
-
住痛一黑散
《仙传外科集验方》:组成:百草霜、苎根(烧存性)、番降(烧存性)。功效:止血住痛。主治:刀口、杖疮,一切痛不止者。用法用量:掺患处。制备方法:先用老松皮烧存性为末,与上药和匀。
-
一胜膏
《仙传外科集验方》:方名:一胜膏组成:白芷、紫荆皮。功效:消痈。主治:初生痈肿。用法用量:酒调外敷。制备方法:上为末。《外科启玄》卷十一:方名:一胜膏组成:紫荆皮。主治:发背痈疽,初生未成者。
-
神异四七膏
《仙传外科集验方》:方名:神异四七膏组成:乳香、没药、防风、羌活、白芷、赤芍、当归、宣连、肉桂、皂角、五倍子、巴豆(去壳)、木鳖子、国丹、蓖麻子、无名异、槟榔、水粉、轻粉、枫香、荜茇(一方用乌药)、松香、黄蜡各等分、桃柳槐枝、蜡膏、清油。功效:止血生肉合口。附注:据用法,方中当有麝香,疑脱。
-
神效复元通气散
《仙传外科集验方》卷六:方名:神效复元通气散组成:当归3两,甘草1两,生地黄半两,黄耆1两,白芍1两,天花粉1两,熟地黄半两,金银花2两。主治:一切恶疮痈疽,疔疮肿痛。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随证上下,食前后温服,初觉发时,连进3服。
-
秘传膏药
制备方法:上为末,除甘草、杏仁、木鳖子、官桂4味,用水6斤4两于砂锅内用桑柴火熬至1碗,去滓净,将松香末,小油2两,白及末1两,下砂锅内化开数沸,却下其余药末,以槐、柳、桑条不住手搅成膏药,稠粘为度。制备方法:上为细末,诸药半两,可用豆粉5两,米醋调成膏,摊开油纸上。
-
散血散
《仙传外科集验方》:方名:散血散组成:人参5钱,当归5钱,白芷5钱,白茯苓5钱,黄耆5钱,砂仁2钱,陈皮2钱,丁香2钱,枳壳(炒)3钱,牛膝(酒浸)3钱,川芎1两,苍术(炒)1钱,茴香(炒)1钱,甘草1钱。每服3钱,加生姜、大枣,煎服,不拘时候。加减:出血多,加肉桂1钱。
-
白虎飞尸
白虎飞尸为病名。又名附骨疽、附骨痈。《仙传外科集验方》:“骨痈者,又流注之败证也。治法: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若脓已成而未溃,应以托为主,宜托里透脓,方选托里消毒饮加减,局部切开排脓,或采用其他方法施治。
-
回阳玉龙散
概述:回阳玉龙散为方剂名,即《仙传外科集验方》方记载的回阳玉龙膏的别名。组成:炒草乌、煨干姜各三两,炒赤芍药、白芷、煨天南星各一两,肉桂五钱。主治背疽阴病,不肿高,不焮痛,不发热,不作脓,寒湿流注,鼓风久损,冷痛痹风,诸湿脚气,手足顽麻,筋骨疼痛,及一切皮色不变,漫肿无头,鹤膝风等症。
-
胸发
又名胸发、穿心冷瘘、慢心锐毒、心漏、穿心毒、井泉疽、穿心疔。参见外痈治法:初起内服仙方活命饮或漏芦煮散、防风散、升麻汤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汤;外治则切开引流,脓多用猪蹄汤温洗或以黄柏煎汤外洗,继用二宝丹或五五丹提脓去腐。若溃后余毒未尽,五心烦热者,宜服人参清神汤,若出脓之时气虚者,宜服内托安神散。
-
余毒流注
余毒流注的辨证分型:毒邪炽盛:余毒流注·毒邪炽盛证(deepmultipleabscessduetoremnanttoxinwithblazingtoxinpattern)是指毒邪炽盛,以数处结块,坚硬,按之疼痛,身热或高热不解,口渴神烦,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洪数为常见症的余毒流注证候。见《仙传外科集验方》。流注相当于西医的脓血症、肌肉深部脓肿。
-
药煮吸筒拔法
药煮吸筒拔法外科医疗技术名。以药水煮沸特制吸筒,按于脓肿疮口,使之形成副压,以拔吸疮内脓毒之物之医疗技术。见《仙传外科集验方》。又名药筒拔法。即竹筒吸法。见该条。
-
竹筒吸法
竹筒吸法为外科外治法之一。又称药筒拔法、药煮吸筒拔法。用于疮疡排脓或毒蛇咬伤后拔吸出毒汁等。常用药物如羌活、独活、紫苏、蕲艾、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煮竹筒用之(《外科正宗》方)。
-
邵以正
邵以正明代医家(?尝辑集其师,师祖平日所收集之胎产、小儿、追痨、济急、济阴、理伤、续断等著作及方剂,汇集成帙,取名《青囊杂纂》,其中包括《仙传济阴方》、《徐氏胎产方》、《仙传外科集验方》、《小儿痘疹证治》、《秘传外科方》、《济急仙方》、《上清紫庭追痨仙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秘传经验方》。
-
莲子发
莲子发病名。指发生于肩、背部皮肤肌肉之急性化脓性疾患。见《仙传外科集验方》卷九。此病中医属有头疽范围,因其状似莲蓬,故称之为莲子发,亦称蜂窝发。详见该条。
-
冷流注
冷流注病名。见《仙传外科集验方》。多因流痰、附骨之证而致,证见流注冷证,多发附骨,漫肿不热,内硬不消,骨寒而痛,筋缩不伸,脓成难溃,溃后难敛,误用刀针或自溃者,则有瘀血腐脓流出。治宜温阳散寒,补益脾肾,方选阳和汤加味,外用可选回阳玉龙膏。类似慢性骨髓炎,骨结核形成之寒性脓疡等证。
-
蜂窝发
有头疽发若蜂窝状者。出《仙传外科集验方》卷九。好生于胸胁或肩后,或脊旁。多因该痈疽初起表面便有多个脓头,形似莲蓬头,故又有莲蓬发、莲子发之名。或因失治,继则至中期因损害加深,部分溃脓,疮面状似蜂窝,故又名蜂窝发、蜂窝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