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窦
别名命关。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及胸腹壁静脉。主治病症:食窦穴主治胸胁胀痛,嗳气,反胃,噫气,翻胃,食已即吐,噎膈,胃炎,腹胀,水肿,腹胀,黄疸,脾泄下注,大便失禁,胸满气喘,胁痛不止,腹水,肝区疼痛(右食窦治肝区痛效好),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咳嗽,痰饮,少乳,气管炎,肝炎,尿潴留等。
-
命关
概述:命关:1.经穴别名;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主治病症:食窦穴主治胸胁胀痛,嗳气,反胃,噫气,翻胃,食已即吐,噎膈,胃炎,腹胀,水肿,腹胀,黄疸,脾泄下注,大便失禁,胸满气喘,胁痛不止,腹水,肝区疼痛(右食窦治肝区痛效好),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咳嗽,痰饮,少乳,气管炎,肝炎,尿潴留等。
-
足太阴脾经穴
足太阴脾经穴指属于足太阴脾经的经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
膺俞十二穴
膺俞十二穴指胸两旁的十二个穴位。即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共12穴。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
-
虱
概述:虱(lice)是昆虫纲吸虱目(Anoplura)种类。吸血时以吸喙固着皮肤,口针刺入,靠咽和食窦泵的收缩将血吸入消化道。雄虱的寿命较短。虱吸食病人血后立克次体侵入虱胃上皮细胞并大量增殖,数天后上皮细胞破裂,病原即随同虱粪一同排出。故其传染是由于虱体被碾破后体液中的病原经伤口进入人体而致。
-
膺俞
2.胸部各经穴;3.中府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膺俞十二穴。”王冰注:“谓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左右则十二穴也。”见《针灸资生经》。《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王冰注:“膺俞者,膺中之俞也,正名中府。”
-
滀陆
滀陆形容声响。食窦主膈间雷鸣,滀陆滀陆常有小声。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胸第三侧线
胸第三侧线为经穴定位线。距胸骨中线6寸的纵线,为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经过处。分布有云门、中府、周荣、胸乡、天溪、食窦各穴。
-
脾发疽
脾发疽病名。痈疽发于胸胁脾经部位者。出《外科证治准绳》卷三。多由饮食不节,脾经积火成毒而发。即有头疽生于胸胁部食窦穴(第五肋间,前正中线旁开六寸)处。证治参见有头疽及膻中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