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气
概述:四气:1.四性;2.运气术语。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比较和平,其中也有微寒微温者,仍属于四气之内,故称四气,而不称五气。寒凉性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适用于热性病证;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即四之气。亦即由大暑至秋分,包括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
-
性味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表、平肝潜阳等降低人体病理性机能亢进的药物寒、凉药。[附]中药性味功能口诀:中药品种多,性能各不同,寒凉能清热,温热祛寒用,辛味能行散,甘缓能补中,苦味能泄降,酸涩收敛功,咸味能软坚,淡渗利水通,甘寒能养阴,芳香必止痛,麻舌常有毒,香窜开窍能,气味相结合,配伍贵变通。
-
凉
概述:凉:1.天气;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比较和平,其中也有微寒微温者,仍属于四气之内,故称四气,而不称五气。指使用寒凉性质的药物以治疗温热性病证的一类治疗方法,如凉血。清热法之一。是清血分热邪的治法。适用于热性病热入血分,迫血妄行,症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神昏谵语,舌色紫绛,或癍色紫黑等。
-
四性
四性即四气。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温与热,寒与凉,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比较和平,其中也有微寒微温者,仍属于四气之内,故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
归参炖母鸡
概述:归参炖母鸡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中医食养常使用食药物质,成人糖尿病患者可在日常饮食中结合传统中医食养食谱。膳食搭配可结合食谱和科学食养原则,合理选择应用有利于血糖控制的食物和食药物质。
-
猪胰汤
概述:猪胰汤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成人糖尿病患者应将营养配餐、合理烹饪、运动管理和血糖监测作为基本技能。主要材料:猪胰1条,薏苡仁30g,黄芪30g,山药120克。黄芪,非试点地区限执业医师使用。注意事项:食养方不可替代药物治疗。
-
胡桃肉炒韭菜
概述:胡桃肉炒韭菜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中医食养常使用食药物质,成人糖尿病患者可在日常饮食中结合传统中医食养食谱。膳食搭配可结合食谱和科学食养原则,合理选择应用有利于血糖控制的食物和食药物质。主要材料:胡桃仁60g,韭菜150g。
-
玉米须芡实赤小豆煲猪胰汤
概述:玉米须芡实赤小豆煲猪胰汤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学习计算和评估体重是否在正常范围,了解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血糖生成指数,学习食物交换份的使用,把自我行为管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注意事项:食养方不可替代药物治疗。
-
石斛西洋参瘦肉汤
概述:石斛西洋参瘦肉汤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中医食养常使用食药物质,成人糖尿病患者可在日常饮食中结合传统中医食养食谱。铁皮石斛、西洋参,非试点地区限执业医师使用。注意事项:食养方不可替代药物治疗。
-
灵芝山药猪骨汤
概述:灵芝山药猪骨汤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中医食养常使用食药物质,成人糖尿病患者可在日常饮食中结合传统中医食养食谱。膳食搭配可结合食谱和科学食养原则,合理选择应用有利于血糖控制的食物和食药物质。
-
黑豆黄杞子汤
概述:黑豆黄杞子汤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中医食养常使用食药物质,成人糖尿病患者可在日常饮食中结合传统中医食养食谱。黄芪,非试点地区限执业医师使用。
-
竹荪山药煲冬菇鸡
概述:竹荪山药煲冬菇鸡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中医食养常使用食药物质,成人糖尿病患者可在日常饮食中结合传统中医食养食谱。山药、胡萝卜切块,与泡发的冬菇和鸡肉放入汤煲中,加水适量,大火滚15分钟,改小火煮30分钟,加入竹荪再煮20~
-
鸽肉山药玉竹汤
概述:鸽肉山药玉竹汤为中医食养方,适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医认为食物具有“四气”、“五味”、“归经”和“升降沉浮”等属性。中医食养常使用食药物质,成人糖尿病患者可在日常饮食中结合传统中医食养食谱。主要材料:鸽肉50g,山药30g,玉竹12g,生姜3g,盐适量。注意事项:食养方不可替代药物治疗。
-
药气
药气中药学名。即药性。中药通常分为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四性。出《素问·腹中论》。参四气条。
-
气味阴阳
气味阴阳为中药学名词。指药物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四气中的热、温属阳;沉、降属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
热
概述:热:1.热邪;3.治疗方法;自然界六气之中的火热之气,为夏时主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伤形,热伤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则焰浮川泽,阴处反明。”热证·热:热意指热证。温法或祛寒法。《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
-
本经
《本经》即《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其中上品、中品各120种,下品125种。在药物理论方面,书中提出了药有君臣佐使,阴阳配合,七情合和,五味、四气等药物学理论。并介绍了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等。而流传较广的为清·孙星衍等人辑本、清·顾观光辑本及日本·森立之辑本。
-
生气
2.春天的生发之气;少火有生发气机、维持生命活动的作用。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素问经注节解》:“生气者何?
-
神农本草经
概述:《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著作,约成书于西汉以前。在药物理论方面,书中提出了药有君臣佐使,阴阳配合,四气五味,七情和合等药物学理论。并介绍了每种药物的别名、性味、生长环境及主治功用和宜忌等。而流传较广的为清·孙星衍等氏辑本、清·顾观光辑本及日本·森立之辑本(后三种辑本1949年后均予重印)。
-
相火
肝、肾、胆、三焦均内寄相火·相火: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寄藏于下焦肝肾,有温养脏腑,主司生殖的功能。地与天之三阴三阳相应的六气之一·相火:相火是指地与天之三阴三阳相应的六气之一。三气为相火,上应天之少阳暑气;五气为金,上应天之阳明燥气;火气有二,其一在前位,应少阴,合五脏君主之官(心),故名君火。
-
阴生于阳
阴生于阳是指根据阴阳学说中阴阳依存互根的道理,阴以阳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在人体来说,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有赖于阳气的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意
《素问·宣明五气篇》:“脾藏意。”《素问·离合真邪论》:“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灵枢·厥病》:“厥头痛,意善忘。”《素问·皮部论》:“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
-
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灵枢·热病》:“舌本烂,热不已者,死。”《温病条辨·汪序》:“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类经·气味类》:“亦犹乱世之甲兵,饥馁之粮饷,所必不容已者,即此药也。”
-
央
央①正中间。《灵枢·师传》:“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②中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通“殃”。《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
-
左间气
左间气为运气术语。指客气六步运动中,位于司天、在泉左侧的二气。参见间气:间气为六气分治,在上者谓之司天,在下者谓之在泉,其余四气分司左右,称为间气。《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又“间气者,纪步也。”谓间气以步为纪。如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
-
治未病
概述:治未病为治则。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未病先防:治未病有预防疾病的含意。《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上工救其萌芽”。如见头目眩晕、大拇指和次指麻木、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为中风预兆,必须先防治。五脏之病,可以互相传变,应及早防治。
-
天地气交
天地气交为泛指天气和地气的交会。《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王冰注:“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由是则天地气交也。”张志聪注:“天地气交,阳气施化,阴气结成,成化相合,故万物华实。”
-
秋冬养阴
秋冬养阴养生术语。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谓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凡有损失阴精的情况皆应避免。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
气味
气味为中药学名词。即性味。指药物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的基本属性,它们直接影响药物的作用与效能。
-
命
命①生命,性命。《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灵枢·禁服》:“雷公再拜而起曰:请闻命于是也。”④天赋,禀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间谷命太者,其耗白甲品羽。”
-
刘鼎
刘鼎宋代(?)医家。其生平履贯未详,尝著《四气摄生图》一卷,未见行世。
-
空窍
空窍泛指机体的孔窍。包括九窍、汗窍、津窍、精窍等。《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孔窍。”《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
间气
间气运气术语。六气分治,在上者为司天,在下者为在泉,其余四气分司司天和在泉左右,称为间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间气者,纪步也。”六气如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每气为一步,故每一间气各司一年之中的六十天零八十七刻半(一昼夜为百刻)。
-
浮
一般多见于表证疾病的初期,病位浅者,是正气鼓邪外出之象。《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灵枢·五色》:“审察泽夭,谓之良工,沉浊为内,浮泽为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土形之人…
-
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灵枢·终始》:“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
道
《素问·玉版论要》:“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灵枢·四时气》:“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素问·玉机真脏论》:“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素问·汤液醪醴论》:“针石之,道也。”
-
沉
沉①沉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伤寒论·辨脉法》:“迟缓相搏,名曰沉。”《素问·气厥论》:“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素问·四气调神论》:“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灵枢·杂病》:“头沉沉然,目(目巟)(目巟)然。”参沉浊条。
-
开痰顺气汤
处方:枳壳1钱,青皮1钱,木香1钱,沉香1钱,槟榔1钱。功能主治:五行有犯,四气有触,日夜不眠,喘息咳嗽,痰涎流沫。用法用量:俱不咀捣,用分葱泡水,各磨浓汁1匙,外用神金3张,入汁内拌匀,沸汤兑服。摘录:《点点经》卷三
-
羌活除湿汤
《医方集解》:方名:羌活除湿汤组成:羌活胜湿汤去独活、蔓荆、川芎、甘草,加升麻、苍术。《杏苑》卷三:方名:羌活除湿汤组成:羌活1钱1分,防风1钱,苍术(酒浸,去皮)8分,黄耆8分,升麻5分,甘草(炙)3分,独活6分,柴胡5分,川芎4分,黄柏3分,橘皮5分,藁本3分,泽泻3分,猪苓2分,茯苓5分,黄连2分。
-
乳香宣经圆
处方:川楝子(炒)、牵牛子(炒)、乌药(去木)、茴香(淘去沙土.乳香(研)、草乌(乌豆一合同煮.竹刀切透黑.威灵仙(去芦.炮制:上为细末,酒糊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体虚为风、湿、寒、暑进袭,四气相搏,半身不遂,手足顽麻,骨节烦疼,足胫浮肿,恶寒发热,渐成脚气,肝肾不足,四肢挛急,遍身攻注;
-
养真丹
《医学入门》卷四:方名:养真丹组成:四物汤加羌活、天麻各等分。主治:肝虚,为四气所袭,手足顽麻,脚膝无力,及瘫痪痰涎,半身不遂,言语謇涩,头目昏眩,营气凝滞,遍身疼痛;兼治产后中风,坠堕瘀血。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浸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养真丸。
-
神仙中品黄龙丹
《圣济总录》卷二○○:方名:神仙中品黄龙丹组成:赤石脂10两,黄牛乳汁3升,乳香(通明者)1斤,白砂蜜1斤,甘草3两(末),白粳米3斗5升(分作5次炊药,以熟为度)。功效:延年益寿,使四气调和,经络无滞,脏腑通快,精神清爽,除一切风劳气冷大病。
-
六字诀
嘘、呵、呼、咽、吹、嘻六字诀,最早见于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以后不少有关古代气功的著作中对此均有论述。功法操作静功六字延寿诀1.肾吹气法坐式,双手抱膝同时曲膝,全身自上而下自然放松,排除杂念,意守丹田,自然呼吸,先静坐数分钟,然后口吹鼻吸,吸时须令气满,然后徐徐吹出令其尽,反复行之约20~
-
内经辩言
《内经辩言》为医经著作,不分卷。清·俞樾(曲园)撰于1850年。俞氏发挥其考据之长,以决《内经》之疑、之阙、之异;考据精确,使《内经》中不少疑点涣然冰释。如《四气调神大论》有“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一句,王冰注曰:“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俞氏辨之曰:“佩当为倍,反也,同背。”
-
四气调神大论篇
《四气调神大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精神意志的活动,则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表现。内在脏器与外在环境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本篇的中心内容,就是讨论根据四时气候特点,采取相应方法调养五脏神志以顺应自然界生长收藏规律,故名。篇中并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疾病原则。
-
发陈
发陈指生机勃发,推陈出新。《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张志聪注:“春阳上升,发育万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
-
食性
食性为养生学术语。指食物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性能。包括食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升降浮沉、归经、主治、配伍、禁忌、用量、用法及食物的产地、采集、贮藏、加工、烹调等。与“药性”理论相似。
-
性能
性能作为中药学术语应用时,泛指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补泻等特性和功能。详各该条。
-
邪害空窍
邪害空窍为病证名。空窍,即孔窍。指邪气侵入口、鼻、耳、目等器官所发生的病证。《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
-
夏三月
夏三月指农历的四、五、六三个月。又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