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气
概述:导气为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缓慢进针,得气后缓慢出针的方法。具有调气的作用。近人又有将促使针刺感应沿着经脉循行路线扩散的行针手法为导气法。是采用捻转等法促使针感的传导。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
-
导气除燥汤
《兰室秘藏·小便淋闭门》方之导气除燥汤:组成:茯苓、炒滑石各一钱,知母(酒洗)、泽泻各三钱,黄柏(去皮,酒洗)四钱。用法用量:每服五钱,水煎,空腹稍热服。黄蘖(酒制.功能主治: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导气除燥汤主治小便闭涩不通,乃血涩致气不通,而窍涩也。
-
延年草
《养老奉亲》:别名:延年散组成:青橘皮4两(浸洗,去瓤),甘草2两(为细末),盐2两半(炒)。功效:通滞气,进食顺气。青橘皮辛苦而温,功能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开胃消食,善治食、气停滞胃脘引起的心腹气痛,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泄泻,以及咳嗽痰多等症,以其理气消食而不伤正,老人服用堪称良药;
-
化学灸
化学灸是指利用药物发生化学反应时产生的湿热刺激进行施灸的方法。操作方法较为简单,只需将预先制好的化学灸片或灸膏敷贴在穴位上,然后滴入特制药水,即刻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适宜人体的温热刺激,使之透入经络穴位,达到疏通经络、宣导气血、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目的。
-
同精
同精指共同保养精气。即同样都是以保养精气为目的。《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
-
鍉针
古代九针之一。针身大而尖圆。是一种针体粗大,尖如黍粟,圆而微尖的针具。临床用于按压经穴,导气和血,不刺入皮肤。见《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三曰鍉针,长三寸半…《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
-
空青商陆散
别名:空青散处方:空青2分,猬脑2分,猬肝1具(干之),芎半分,独活1分,乳妇蓐草1分,黄芩1分,鳖甲1分,斑蝥1分,干姜1分,商陆1分,地胆1分,当归1分,茴香1分,矾石1分,蜀椒30粒。功能主治:狼漏。始发于颈,肿,无头有根,起于缺盆之上,连延耳根肿大。用法用量:空青散(《不居集》下集卷十八)。
-
越鞠汤
《易氏医案》:方名:越鞠汤组成:香附(醋炒)1钱,苏梗6分,连翘6分,苍术8分,神曲1钱,甘草3分,桔梗4分,黄芩8分,枳壳5分,山栀6分,抚芎6分。主治:气秘。苍术、神曲健脾导气,散中达于四肢;抚芎畅达肝木,使上窍一通,则下窍随开,里气一顺,则表气自畅,是以周身汗出,二便俱利,正所谓一通百通也。
-
近红外线疗法
养生应用1.面瘫翳风、颧修、颊车、下关、阳白。肩部穴位大剂量照射15—20分钟,曲池、合谷小剂量照射15~3.网球肘局部压痛点,曲池、手三里、合谷。4.腰痛肾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5.痛经关元、气海、三阴交、太溪。9.落枕颈夹脊、阿是穴、身柱、曲垣。10.慢性支气管炎肺俞、中府、膻中、足三里。
-
循经感传的激发和诱发
循经感传的激发和诱发是经络感传研究课题之一。(2)以传统针刺手法导气可提高针感定向循行的出现率,感传的显著程度随着激发次数的增加而提高。它是基于循经感传现象与神经、体液紧密相关的推论而提出的。是指通过诱导入静(如气功),改变人体的机能状态,结合穴位刺激以诱发感传,它着重于受试者“内因”的转化。
-
循经感传疗法
循经感传疗法是指循经感传疗法是诱发尽量感传现象并促使循经感传至患病部位,以提高针灸疗效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应用的各种诱发感传的方法,主要有传统针刺手法,循经加温,多穴接力刺激,入静诱发和药物循经导入等。针刺导气是在毫针刺入穴位后,在得气的基础上,边震颤边捻转,捻转的角度要小,震颤的频率在(80~
-
微波针灸
微波针灸是指20世纪70年代初,科技工作者与针灸医务人员合作,将小剂量微波,通过毫针输入人体,产生类似温针和温灸的作用,因称。临床实践证实,微波针灸具有疏通经络,宣导气血,补虚泻实,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功效。洽疗时,先将毫针刺入人体的经穴,并通过运用手法使之得气,然后再向穴位定向辐射微波束。
-
腹腔镜肾肿瘤切除术
手术名称:腹腔镜肾肿瘤切除术别名:腹腔镜肾肿瘤摘除术;为了让肾门血管能有张力适合游离,此时不要将肾脏外侧与腹壁连接处切断,否则肾脏向内侧掉落造成肾脏血管游离困难。游离肾门时,一般先由前方分出肾静脉,然后由其下方寻找肾动脉。3cm即可利用大号血管夹夹住血管,一般近端至少3个夹子,远端则为2个夹子。
-
腹腔镜肾肿瘤摘除术
手术名称:腹腔镜肾肿瘤切除术别名:腹腔镜肾肿瘤摘除术;为了让肾门血管能有张力适合游离,此时不要将肾脏外侧与腹壁连接处切断,否则肾脏向内侧掉落造成肾脏血管游离困难。游离肾门时,一般先由前方分出肾静脉,然后由其下方寻找肾动脉。3cm即可利用大号血管夹夹住血管,一般近端至少3个夹子,远端则为2个夹子。
-
同精导气
同精导气为针刺术语。《聚英·东垣针法》:“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神门、大陵,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用徐入徐出之法,引导营卫之气往来贯注,复其常态,谓之同精导气。《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气之相逆也。”
-
陈大中
陈大中为现代针灸家。江苏无锡人。专事针灸,对针灸补泻手法研究较深,创“经络经穴导气疗法”。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附属瑞金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等职。
-
导滞通经汤
《医学发明》卷六方之导滞通经汤:别名:导气通经汤(《杏苑》卷六)。各家论述:《卫生宝鉴》:《内经》曰,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功能主治:《卫生宝鉴》卷十四方之导滞通经汤功在健脾理气,利水消肿。功能主治:《外科发挥》卷三方之导滞通经汤主治脾经湿热,壅遏不通,面目手足作痛。
-
调营通导散
处方:当归3两,枳壳1两半(炒),川芎8钱,防风1两半,甘草5钱。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煎去滓,温服。各家论述:产后气滞,胃气不能转输糟粕,故传送失职,大便不通焉。枳壳导气滞以宽肠;防风疏风邪而通闭;为散水煎,使气行血活,则风邪自散,而肠胃润泽,安有大便不通之患乎?摘录:《医略六书》卷三十
-
加味泽泻汤
处方:泽泻1钱半,枳壳1钱半(炒),黑丑2钱,槟榔1钱半,赤芍1钱半,木通1钱半,赤苓3钱,猪苓1钱半,陈皮1钱半。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使湿热并化则水府肃清,而血气通利,两胫红肿无不退,脚气疼痛无不痊矣。此导气泻湿之剂,为脚气肿痛上攻之专方。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四
-
三台丸
《医心方》卷十引《范汪方》:方名:三台丸组成:大黄1-2两(1方2两,椎碎、熬令变色),葶苈1升(熬令变色),附子1两(煨令坼),杏仁1升(熬令变色),消石1升,柴胡(1方前胡)2两,半夏1两(洗),厚朴1两,茯苓半两,细辛1两。方中仅有细辛一味达肝,于此可以默悟坚症积聚诸方,不独为肝脏一门设也。
-
徐入徐出
徐入徐出为针刺手法。慢慢地进针(入)和出针,以导引经气。《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这种手法,即平补平泻。
-
导引行气
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病传》:“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
-
形
形状:形即形状。《灵枢·五音五味》:“闻其声而知其形。”《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素问·脉要精微论》:“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形色·形:形即形色。王冰注:“形属脾。”《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愿闻二十五人之形。”
-
引气
概述:引气:1.刺法术语;2.气功术语。即导气,或作得气解。也指通过呼吸将自然之气吸入体内。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天气常下施于地,是故道者亦引气于足。”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一“养生方导引法”:“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作,不可卒急强作。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
-
妇女石淋
概述:妇女石淋为病名。指妇女尿中排出沙石,溺时疼痛。病因病机:多因经水未绝,肝经血虚,肝气郁久化火,凝滞浊液,渐结成粒。症状:《诸病源候论》卷四十:“淋而出石,谓之石淋。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治疗:治宜开郁火,补阴血兼以导气。方用牛膝膏加郁金、山栀、生地黄、琥珀之类,切不可用利水诸剂。
-
导引
导引(physicalandbreathingexercise)一作道引。宋《圣济总录》:“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之所通,气流则形和,气戾则病,导引之法,所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除外邪,使不能人也。”《云笈七签》卷三十二至三十四亦详载其法,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
-
导气法
概述:导气法:1.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指进针后,徐缓入针,得气后再徐缓出针的方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亦称引气法、通气法和导气法。本法历代文献中有分散记载,主要是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