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插
提插(liftingandthrustingofneedle)为针刺操作手法之一。指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行针方法。
-
复式针刺手法
在其著作《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除了源于《金针赋》的“飞经走气”及“治病八法”部分手法外,还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补针与泻针要法(包括进退针法、呼吸法、撚撅法、阴阳数、生成数及担截法)、进火法、进水法、子午补泻法、龙虎升降法、运气法和提气法。
-
提插补泻
提插补泻(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bylifting-thrustingneedle)为针刺手法名。首见于《难经·七十八难》:“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以反复紧提慢按(重提轻插)为泻法。《金针赋》:“插针为热,提针为寒。”一般来说,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
-
体针疗法
体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运用不同的操作手法刺激人体的经络腧穴,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捻转、提插时指力不均匀,或单向捻转致肌肉纤维缠绕针体,或因患者精神紧张及因疼痛而致肌肉痉挛。前额痛加攒竹;针法用补法,酌加灸法22.慢性阑尾炎主穴合谷、上巨虚、曲池、阑尾点。
-
泪孔
泪孔穴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 匝肌、上泪小管上方、内直肌与筛骨眶板之间。睛明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等。出针后要按压针孔片刻。《医宗金鉴》:睛明、攒竹二穴,主治目痛视不明,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目翳眦痒,雀目诸证。
-
泪空
泪空穴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 匝肌、上泪小管上方、内直肌与筛骨眶板之间。睛明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等。出针后要按压针孔片刻。《医宗金鉴》:睛明、攒竹二穴,主治目痛视不明,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目翳眦痒,雀目诸证。
-
泪腔
概述:泪腔为经穴别名,即睛明。睛明穴在目内眦角,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之会,故治一切目病,对郁热之证最宜,对暴赤肿痛、眦痒、翳障亦效。睛明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等。泪囊炎:单刺睛明,治疗21例,有良好疗效。
-
目内眦
睛明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等。0.5寸,不宜作大幅度提插、捻转,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眼球及周围,出针时注意用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避免造成内出血。《医宗金鉴》:睛明、攒竹二穴,主治目痛视不明,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目翳眦痒,雀目诸证。
-
睛明
睛明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等。注意:针刺睛明穴容易引起内出血,出针后需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医宗金鉴》:睛明、攒竹二穴,主治目痛视不明,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目翳眦痒,雀目诸证。泪囊炎:单刺睛明,治疗21例,有良好疗效。
-
精明
睛明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等。0.5寸,不宜作大幅度提插、捻转,局部酸胀,针感可扩散至眼球及周围,出针时注意用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避免造成内出血。《医宗金鉴》:睛明、攒竹二穴,主治目痛视不明,迎风流泪,胬肉攀睛,目翳眦痒,雀目诸证。
-
尿石病
概述尿石病是泌尿道结石病的总称,本病是我国南方地区多发病,以粤、桂、滇、黔、川、湘、赣等省发病率为高,尤以珠江三角洲为高发区。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分型目前倾向于分以下三型:1.气结型腰痛,腰腹胀痛或隐痛,舌质正常,脉弦或弦紧,或腰腹绞痛,牵引少腹,伴有血尿,小便滴沥不畅,舌质暗红有瘀斑,亦可无明显症状。
-
毫针术
③刮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的指甲,由下而上地频频刮动针柄,使针体发生震动。针尖逆(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泻法。⑤平补平泻法:进针取得一定针感后,再均匀地提插、捻转针,使就医者的针感轻重适宜,即可出针,用于临床虚实不明显的一般病证。
-
肺肿块穿刺活检术
名称:肺肿块穿刺活检术概述: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进展和细胞学诊断技术的提高,经皮肺穿刺活检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对经非侵入性检查如X线B超、痰脱落细胞学检查不能确定肺部肿块性质时行此检查对绝大多数患者能迅速获得病理学诊断。2.穿刺体位根据病变位于前胸壁或后胸壁可采取:仰卧位、侧卧位或俯卧位。
-
针麻
刺激方法:①手法运针:体针常用捻转或捻转结合提插的手法;表现在:①不同穴位或不同处方对同一针麻手术都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甲状腺手术针麻穴位配方,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各部位选穴如上肢、下肢、颈部、耳部等不同部位取穴皆可完成手术,甚至下肢非穴区(也不在经络循行线上但有得气感)针刺也可完成手术;
-
电热针
概述:电热针(moxibustionwithelectricwarmingneedles)为针灸仪器名。可代替针灸传统“焠刺”。电热针具有针刺、火针、灸疗的综合作用。主要用于风寒湿痹等。③应用温度超过75℃时,要捻转提插针体多次,使针体脱离组织后才能慢慢出针,禁止直接提针拔出,因针体与组织有大面积粘连,硬提会将大块组织带出造成严重出血。
-
肩贞
肩贞穴在手太阳小肠经中的位置肩贞穴的位置肩贞穴的位置(手太阳小肠经)肩贞穴的位置(肌肉)肩贞穴的位置(骨骼)取法:正坐垂肩位,在肩关节后下方,当上臂内收时,当腋后纹头直上1寸处取穴。穴位解剖:肩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筋膜、三角肌、肱三头肌、大圆肌、背阔肌。
-
居髎
居髎穴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痛引腹,肩痛引胸,臂重不举,瘫痪痿弱,疝气,脚腿诸疾,腰痛,下肢痿痹,瘫痪,现代又多用居髎穴治疗髋关节功能障碍,下肢瘫痪,膀胱炎,子宫内膜炎,腰腿痹痛,月经不调,带下,坐骨神经痛,阑尾炎,胃痛,下腹痛,睾丸炎,肾炎,白带多,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诸疾患等。
-
针刺麻醉
刺激方法:①手法运针:体针常用捻转或捻转结合提插的手法;表现在:①不同穴位或不同处方对同一针麻手术都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甲状腺手术针麻穴位配方,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各部位选穴如上肢、下肢、颈部、耳部等不同部位取穴皆可完成手术,甚至下肢非穴区(也不在经络循行线上但有得气感)针刺也可完成手术;
-
鼠穴
一般先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指轻轻固定眼球,针尖沿眶下壁缓慢直刺0.5~0.8寸,不宜提插捻转,透向目内眦,局部有酸胀感,可致流泪。如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承泣配风池、睛明,耳尖放血,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
面窌
概述:面窌为承泣的别名。功效与作用:承泣穴有散风清热,明目止泪的作用。一般先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指轻轻固定眼球,针尖沿眶下壁缓慢直刺0.5~0.8寸,不宜提插捻转,透向目内眦,局部有酸胀感,可致流泪。如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
-
目下
一般先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指轻轻固定眼球,针尖沿眶下壁缓慢直刺0.5~0.8寸,不宜提插捻转,透向目内眦,局部有酸胀感,可致流泪。如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承泣配风池、睛明,耳尖放血,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
面髎
概述:面髎为经穴别名。一般先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指轻轻固定眼球,针尖沿眶下壁缓慢直刺0.5~0.8寸,不宜提插捻转,透向目内眦,局部有酸胀感,可致流泪。如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承泣配风池、睛明,耳尖放血,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
承泣
正坐仰靠,两目正视取穴。承泣穴的功效与作用:承泣穴有散风清热,明目止泪的作用。勿大幅度捻转提插,出针后局部压迫1~如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选用30号1.5寸毫针,在承泣进针,以30°向睛明方向斜刺,当刺入1寸左右,眼区周围有酸胀感或流泪时,轻轻捣刺3~
-
鼷穴
概述:鼷穴为经穴别名。一般先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指轻轻固定眼球,针尖沿眶下壁缓慢直刺0.5~0.8寸,不宜提插捻转,透向目内眦,局部有酸胀感,可致流泪。如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承泣配风池、睛明,耳尖放血,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
中风醒脑开窍法
中风醒脑开窍法为中风后遗症治疗方法之一。先取双侧内关穴,直刺1.0~三阴交,沿胫骨后缘进针,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角,进针1.0~极泉,循经离原穴1寸处进针0.5~委中,仰卧位抬腿取穴,进针1.0~合谷,针向三间处,提插泻法,以患侧食指抽动3次为度。此法对脑梗塞、脑出血后半身不遂等症有良好疗效。
-
行针
概述:行针:1.针刺运针手法;2.《黄帝内经灵枢》篇名;针刺过程中运用捻转、提插等法来维持和增强针感。行针,即运针。该篇主要介绍针刺操作的有关问题,说明人的体质不同,血气阴阳有盛衰,得气反应也不同,并且论述了针刺得气与疗效的关系。但出针后产生不良反应或病情更趋严重者,是医者乱行针刺的过失。
-
调气法
包括捻转、提插、呼吸配合、手指循按,以及龙虎升腾、纳气、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法。即病位在所取穴位的上方,宜在病人吸气时提针,使气上行;其法:进针得气后,不进不退,扳到针身使针头朝向病所,将针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故名青龙摆尾,以行卫气。
-
滞针
定义:滞针(stickingofneedle)是指针刺后发生的针下滞涩而捻转提插不便等运针困难的现象。滞针的表现:滞针表现为进针后或行针过程中,于提插捻转或出针时,针下感觉非常沉重、紧涩,甚至捻转不动,进退困难。滞针的处理方法:如果由于病人精神过度紧张等引起局部肌肉挛缩者,可以延长留针时间,以缓解紧张状态;
-
控制针感
控制针感为刺法术语。临床上主要是控制酸、麻、胀、沉、重、疼、触电样、水波冲动样等针感的性质和针感传导的方位。控制针感的性质,要善于运用押手,适当地应用提插、捻转等手法。如用提插法,则提插的速度要快些,但幅度宜小,针尖方向宜固定。须注意关闭时是用指端而不是用爪甲,左手和右手的配合要协调。
-
棉团练针法
棉团练针法指用棉花一握作衬,外用布将棉花包裹,用线封口扎紧,做成直径为6~将针插入棉团内,反复做由浅入深,由深至浅地提插练习。如练习到提插顺利,针身不出现弯曲,就可有意地做重插轻提、轻插重提的练习,为提插补泻手法打下基础。
-
基本手法
概述:基本手法为针刺手法分类名。施行捻转法时,应注意勿过度单向捻转,以免肌肉纤维缠绕针身,造成滞针。《针灸大成》十二手法中所称“进针”是指下针时须“神气定,息数匀”,并正确取穴,与本法不同。金·窦汉卿《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
-
第二掌骨侧针法
头穴与足穴连线的中点为肺心穴,肺心穴与头穴分为三等份,从头穴端算起的中间两个分点依次是颈穴是上肢穴。适用范围:适用于治疗神经官能症、面肌痉挛、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失眠、落枕、肩周炎、神经性耳聋、鼻炎、癫痫、荨麻疹、胆结石、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偏瘫等。
-
球后
概述:球后为经外奇穴名(qiúhòuEX-HN7)。球后穴主治病证:治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青光眼,目翳,早期白内障,近视,玻璃体混浊,内斜视,目赤肿痛,麦粒肿等。配风池、曲池、合谷、太冲,治青光眼。注意:因腧穴邻近眼球,深层为颅腔,故针刺时应注意避开眼球,不宜针刺过深,不宜提插捻转。
-
搓法
概述:搓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有的搓法掺以提插,区分寒热,如《针灸问对》解释:“搓,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进退,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久,故日搓以使气。”但单向捻转数不宜过多,否则针身容易为肌肉组织缠住,发生滞针、折针等异常情况。
-
平补平泻
概述:平补平泻(even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uniform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为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的针刺补泻操作方法。即对阴阳不平的病症,只要采用上提下插的补泻法达到经气调和即可,无需大补大泻。先泻后补的针刺手法·平补平泻:平补平泻指先泻后补的针刺手法(补泻方法)。类似古代的导气法、平针法。
-
超声引导细针抽吸细胞学活检术
名称:超声引导细针抽吸细胞学活检术适应证:超声引导细针抽吸细胞学活检术适用于:1.经影像学检查发现腹部肿物或病变,需进一步确定其性质为良性或恶性者。4.用1%利多卡因溶液5ml对皮肤、胸腹壁肌肉、胸膜或腹膜逐层浸润麻醉。10.为保证取样标本的阳性检出率,降低假阴性率,需重复进针穿刺和上下提插动作,取样3~
-
恢刺
十二刺之一。又称多向刺或放射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患者作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治疗筋肉挛急之痹痛,将针直刺在拘急筋肉傍侧,提起针改换方向,或前或后地提插运针,以舒缓筋急的症状,使恢廓通畅。
-
动法
动法为刺法名。指入针后,摇动针体并结合提插、捻转,以使气行的方法。《针经指南》:“动者,如气不行,将针伸提而已。”《针灸问对》:“凡下针时,如气不行,将针摇之,如摇铃之状,动而振之,每穴每次须摇五息,一吹一摇,按针左转,一吸一摇,提针右转,故曰动以运气。”
-
刺激参数
刺激参数(stimulationparameter)是指针刺时对腧穴施加刺激条件及刺激量等方面的各项数据。如手法运针的刺激参数,包括手法操作过程中提插、捻转的幅度、频率及持续时间。记录和积累刺激参数,并加以分析,对研究针刺原理、提高临床疗效和交流经验等都有重要意义。
-
虞觉海
虞觉海为近代针灸家。黄鸿舫之师。参见黄鸿舫:黄鸿舫为现代针灸家。字伊莘。江苏无锡人。学针于虞觉海,后悬壶沪上。针法多宗经旨,善用切、卧、循、压、徐疾、提插等法。
-
吸痰法
操作名称:吸痰法适应证:吸痰法适用于不能有效咳嗽排痰者禁忌证:一般无特殊禁忌证。治疗盘:粗细适宜的吸痰管数根、玻璃T形管一只(连接吸痰管及吸引器导管)、纱布数块、棉签、压舌板、开口器、带盖缸内盛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消毒镊子、冲洗液、注射器、治疗巾、弯盘。气管切开患者更应注意无菌操作。
-
震颤法
概述:震颤法(needle-bodytrembling)为针刺手法名。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催气方法。有促使得气及增强针感的作用。用手捏持针柄作轻微的上下震颤动作。《神应经》:“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
-
折针
折针(breakingofinsertedneedle)即断针。是指针刺时针体发生折断的现象。见《备急千金要方》。折针的原因:折针多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使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原因所造成。
-
三进一退
三进一退为针刺手法名。见《针灸大成》。指先按浅、中、深次序分层进针,然后一次提至皮下的针刺方法。操作时每层均应根据需要作提插、捻转等手法。“烧山火”等补法中用此。其法与一进三退的泻法相对,即把预定针刺的深度分为天、人、地三部,将针逐步由天部、人部,进到地部,并一次退针直到天部的针刺方法。
-
强刺激
强刺激指刺激量较大的针刺。与弱刺激对称。针刺以粗长针具,高频率、大幅度及长时间地捻转提插,使患者得到强烈针刺感应者为强刺激。灸法以大艾炷、多壮,或长时间熏灸为强刺激。适用于体质壮实,耐受性强,或某些需要大剂量刺激的病症,如急性疼痛和痉挛瘫痪等。
-
间歇运针
间歇运针针灸学名词。指针刺得气后每隔一定时间断续地给予捻转或提插等操作,使患者的针感得到保持或加强的针刺手法。每次运针或间时间隔可视病情而定。
-
老阴数
老阴数为九六数中老阴数法,以六为基数作为捻转、提插次数的标准,分少阴数(6×6=36)和老阴数(8×8=64)。九六数为针刺补泻手法之一。补法以九为基数作为捻转、提插次数的标准,分少阳数(7×7=49)和老阳数(9×9=81);因五生数是一切数的基本数,古人以五行类属万物万事,皆本此数理而来。
-
行针候气法
行针候气法为候气法之一。指进针后刺手施以提插、捻转等各种行针手法,以促使气至和等候气至的方法。
-
多向刺
多向刺即恢刺。十二刺之一。又称多向刺或放射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指治疗筋肉挛急之痹痛,将针直刺在拘急筋肉傍侧,提起针改换方向,或前或后地提插运针,以舒缓筋急的症状,因使恢廓通畅,故名恢刺。
-
导气
概述:导气为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缓慢进针,得气后缓慢出针的方法。具有调气的作用。近人又有将促使针刺感应沿着经脉循行路线扩散的行针手法为导气法。是采用捻转等法促使针感的传导。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