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感应
针刺感应简称针感。指病人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或较大范围的酸、胀、重、麻等感觉,以及医生手指所感觉到的针下沉紧等反应。《标幽赋》:“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如未得气,可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以促气至。
-
不得气
不得气为针灸术语。《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如未得气,可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以促气至。参见“针刺感应”:针刺感应为简称针感。指病人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或较大范围的酸、胀、重、麻等感觉,以及医生手指所感觉到的针下沉紧等反应。
-
针感
针感(needlingsensation)为针刺感应的简称。以及医生手指所感觉到的针下沉紧等反应。同时患者会在针刺的部位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甚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因此,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如未得气,可采取候气或催气的方法,以促气至。
-
导气
概述:导气为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缓慢进针,得气后缓慢出针的方法。具有调气的作用。近人又有将促使针刺感应沿着经脉循行路线扩散的行针手法为导气法。是采用捻转等法促使针感的传导。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
-
引气法
概述:引气法为针刺方法名。本法历代文献中有分散记载,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指用捻转的手法来控制针感传导方向的方法。指压行气·行气法:指压行气法为行气法之一。如针刺足三里穴,欲使针感达胃,则可从足三里、梁丘、伏兔、髀关等穴循经而上,依次针刺。
-
电热针
概述:电热针(moxibustionwithelectricwarmingneedles)为针灸仪器名。可代替针灸传统“焠刺”。电热针具有针刺、火针、灸疗的综合作用。主要用于风寒湿痹等。③应用温度超过75℃时,要捻转提插针体多次,使针体脱离组织后才能慢慢出针,禁止直接提针拔出,因针体与组织有大面积粘连,硬提会将大块组织带出造成严重出血。
-
强刺激
强刺激指刺激量较大的针刺。与弱刺激对称。针刺以粗长针具,高频率、大幅度及长时间地捻转提插,使患者得到强烈针刺感应者为强刺激。灸法以大艾炷、多壮,或长时间熏灸为强刺激。适用于体质壮实,耐受性强,或某些需要大剂量刺激的病症,如急性疼痛和痉挛瘫痪等。
-
得气
针刺术语·得气:得气(arrivalofqi)是指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如针下轻浮虚活者,气犹未至。”如已得气,则应“密意守气勿失”(《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主,先甘后减,…
-
导气法
概述:导气法:1.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指进针后,徐缓入针,得气后再徐缓出针的方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亦称引气法、通气法和导气法。本法历代文献中有分散记载,主要是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等法。
-
通气法
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通气法:通气法即行气法。《黄帝内经灵枢·官能》“切而转之,其气乃行”。是采用捻转等法促使针感的传导。《针灸大成》卷四:“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至病所。”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
-
通气
通气即行气。行气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黄帝内经灵枢·官能》“切而转之,其气乃行”。是采用捻转等法促使针感的传导。《针灸大成》卷四:“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至病所。”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
-
持续运针法
持续运针法针刺得气后不间断地进行捻转或提插等的运针操作。目的是使患者一直保持明显的针刺感应,持续时间视病情而定。
-
针刺深度
针刺深度针刺时针体进入机体的深浅程度。《素问·刺要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勿过其道。”一般在肌肉丰厚处可予深刺,在重要脏器邻近的穴位或肌肉浅薄处则应浅刺。不应为了获得强烈的针刺感应而针刺过深,以防发生不良后果。亦不宜偏取浅刺,而达不到预期疗效。
-
摄法
概述:摄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指入针后,以押手指甲在针刺腧穴所在经络上下进行按捏以催气的方法。《针经指南》列为十四法之一。《针灸问对》:“下针之时,气或涩滞,用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甲,于所属经分来往摄之,使气血流行,故曰摄以行气。”作用与拿法相似而刺激量较强。
-
三刺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后世徐凤据此提出天、人、地三才的分层刺法,并结合提插的紧慢手法创立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补泻手法。齐刺·三刺:三刺即齐刺,为十二刺之一,其法当病处直下一针,左右两旁各下一针,是治疗痹症,寒邪稽留范围较小而又较深的针刺方法。
-
眸子
眸子人体部位名。即瞳子、瞳仁。《灵枢·刺节真邪》:“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按:“中其眸子”形容针刺感应可从听宫穴扩散到眼睛,不是真刺眼球。)
-
辅助手法
辅助手法为针刺手法分类名,与基本手法相对而言。《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出《针经指南》。摇而退之,出针之法;《针灸问对》所载,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
-
调气
概述:调气:1.刺法用语;包括行气、降气等法。参见行气法、降逆下气:行气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针灸常选肺俞、尺泽、膻中、天突、丰隆等穴,针用泻法。针灸常选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等穴,针用补法;
-
行气法
概述:行气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亦称引气法、通气法和导气法。本法历代文献中有分散记载,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等法。即指压行气。又称循经接气法。如针刺足三里穴,欲使针感达胃,则可从足三里、梁丘、伏兔、髀关等穴循经而上,依次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