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为图谱名。郝金凯编著。1963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介绍经外奇穴588个,内容翔实,每穴一图,有一定参考价值。
-
手髓孔
手髓孔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灸猥退风半身不遂法:先灸天窗……次手髓孔,腕后尖骨头宛宛中。”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云即阳谷,属手太阳小肠经穴。
-
针灸经外奇穴挂图
《针灸经外奇穴挂图》为图谱名。郝金凯编绘。1963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为《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的配套之作。
-
胃上
胃上为经外奇穴名。见《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集》。位于脐上2寸再旁开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胃下垂。针刺时从左右一侧穴位进针,沿皮透至对侧穴位皮下;可灸。
-
内踝上
概述:内踝上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诸风,若筋急不能行者,内踝筋急,灸内踝上四十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名内踝上。位置:位于小腿胫侧面,内踝上1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定位在内踝上缘上一寸,胫骨内缘处。功能主治:主治漏疮、筋急等。
-
背部之五柱
背部之五柱为经外奇穴名。见《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间1穴;第三、四胸椎棘突间1穴。第二、三胸椎棘突之间点两侧各1.5寸处2穴。主治咳嗽。一般斜刺0.5~
-
提垂
提垂为经外奇穴名。即胃上。出《农村常见病防治手册》。胃上为经外奇穴名。见《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集》。位于脐上2寸再旁开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胃下垂。针刺时从左右一侧穴位进针,沿皮透至对侧穴位皮下;可灸。
-
下志室
主治腹痛,腰痛,泄泻,膀胱炎,肠炎,下肢酸痛,小便不利,遗尿,膀胱寒,腹泻等。拼音:xiàjíshù代号:EX-B5下极俞的别名:十五椎(《千金翼方》)下极之俞(《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下志室(《中医药学名词(2004)》)出处:《备急千金要方》:第十五椎下名下极俞。下极俞配肾俞、中极、气海、三阴交,治遗尿。
-
十五椎
拼音:xiàjíshù代号:EX-B5下极俞的别名:十五椎(《千金翼方》)下极之俞(《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下志室(《中医药学名词(2004)》)出处:《备急千金要方》:第十五椎下名下极俞。十五椎穴主治病证:下极俞主治腹痛,腰痛,泄泻,膀胱炎,肠炎,下肢酸痛,小便不利,遗尿,膀胱寒,腹泻等。刺灸法:刺法:直刺0.5~
-
独会
《太平圣惠方》:“张文仲灸法,疗卒心痛不可忍,吐冷酸绿水及元脏气,灸足大指次指内横纹中各一壮。独阴配关元、间使、太冲、太溪、三阴交、肾俞,治脐下结块。刺灸法:刺法:直刺0.2寸。《针灸集成》:独阴主治干呕吐、伏梁奔豚、积聚、小肠疝气、死胎、胎衣不下、胸痛、吐冷酸水,太冲三壮,内关二壮,独阴五壮。
-
兴隆
概述:兴隆为经外奇穴名。《凌氏汉章针灸全书》:“兴隆二穴,小肠为腑,主心中冷惫年深,气上攻或结双痃或痞块,兴隆二穴与针通。标准定位:以一寸为边长,作等边三角形,倒置脐上,一角顶点置脐中,底边呈水平,上两角顶为穴位。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于脐上1寸,再旁开1寸处。刺灸法:刺法:一般直刺0.5~
-
小指爪纹
小指爪纹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喉痹,刺手小指爪文中,出三大豆许血,逐左右刺,皆须慎酒面毒物。”《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名小指爪纹。位于手小指背侧,爪甲根部之中点处。一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小骨空
概述:小骨空为经外奇穴名(xiǎogǔkōngEX-UE6)。主治目赤肿痛,白膜翳障,目翳,风眩,烂眼,耳聩无闻(耳聋),喉痛,咽喉炎,掌指关节痛等。一说在手小指背侧,远侧指节骨与中指节骨关节之中点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握拳,拳心向上,于小指背面近侧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处取穴。一般艾炷灸3~治手节痛,目痛。
-
下极俞
主治腹痛,腰痛,泄泻,膀胱炎,肠炎,下肢酸痛,小便不利,遗尿,膀胱寒,腹泻等。拼音:xiàjíshù代号:EX-B5下极俞的别名:十五椎(《千金翼方》)下极之俞(《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下志室(《中医药学名词(2004)》)出处:《备急千金要方》:第十五椎下名下极俞。下极俞配肾俞、中极、气海、三阴交,治遗尿。
-
膝下
膝下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膝部;主治转筋、胫骨痛等。一般艾炷灸1~《千金翼方》:“治转筋经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横筋上三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定位在髌骨尖下缘髌韧带处。
-
膝外
膝外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腘窝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腱前缘处。主治膝关节痛、下肢溃疡等。一般直刺0.5~《千金翼方》:“疬疡灸法…五月五日午时,灸膝外屈脚当纹头,随年壮两处灸,一时下火,不得转动。”《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为经外穴,名膝外。
-
膝目
膝目经外穴名。出《外台秘要》。所述位置与膝眼同。《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作膝眼之别名。见该条。
-
寅门
寅门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头部,以鼻尖至前发际的1/3长度为折,以此折一端齐前发际,一端沿督脉向上,尽处是穴。一般沿皮刺0.3~《备急千金要方》:“寅门穴,从鼻头直入发际,度取通绳,分为三断,绳取一分,入发际,当绳头针。是穴治马黄黄疸等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在前正中线入发际1.8寸。
-
遗道
遗道为经外奇穴名。位于归来旁开五分处。《备急千金要方》:“遗溺,灸遗道,侠玉泉五寸。随年壮。”即在脐下4寸(中极即玉泉)旁开2.5寸处。与肠遗穴同位。《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则定位在中极穴旁开5寸处。
-
卒腹痛穴
卒腹痛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治小儿卒腹痛皮青黑方……又灸脐上下左右去脐半寸,并鸠尾骨下一寸,凡五处,各三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将前者列作经外穴。名卒腹痛。
-
足阳明穴
足阳明穴经外穴名。据《千金翼方》灸煨退风半身不遂法载,穴在“足拇指奇三寸。”奇,指奇缝。即在足背,当一、二趾趾缝端直上3寸处。一说在拇趾尖端直上3寸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足少阳穴
足少阳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不安,身躯习习也,刺足少阳治阳,在足上第二指本节后一寸是。”所指似为足少阳胆经之临泣穴。也有说在足背第二趾正中线第二跖趾关节之后方1寸处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
足厥阴穴
足厥阴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消渴口干烦闷,灸足厥阴百壮。”又“治卒(疒^颓)…又灸足厥阴,在左灸右,在右灸左三壮,在足大指本节间。”《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定位在足拇趾背侧中线,跖趾关节部,灸治消渴,(疒^颓)疝等。
-
钱孔
钱孔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腹部,当乳头至脐中连线与肋弓下缘交点处是穴。《备急千金要方》:“钱孔穴,度乳至脐中,屈肋头是,灸百壮,治黄疸。”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于胸膛窝下三寸,正中线左右旁开各2.5寸处。
-
尿血穴
尿血穴经外穴名。《千金要方》:“治小儿尿血方,……灸第七椎两旁各五寸,随年壮。”《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名尿血。
-
内睛明
概述:内睛明为经外奇穴名,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睛明在目内眦泪孔中。”《针灸学简编》列作奇穴。位置:《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称此为“内睛明”。并定位于眼内眦泪阜上。主治目赤肿痛、视力模糊、视神经萎缩、视网膜出血、结膜炎等。刺灸法:一般沿眶内侧壁直刺0.5~1.0寸,勿捻转提插。
-
面岩
面岩为经外奇穴名。见《刺疔捷法》。定位于鼻翼之凸出处平行两侧,上对眶下缘的外1/4与内3/4交点处。主治头面疔疮。一般直刺0.3~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在鼻翼凸出处平行两侧,上直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点。直刺0.2-0.3寸。
-
灸癜风
灸癜风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手中指掌侧,远侧指节横纹之中点稍前方。《备急千金要方》:“白癜风,灸左右手中指节去延外宛中三壮,未差报之。”《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名灸癜风,定位在手中指掌侧,远侧指节横纹中点稍前方处。
-
肩头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其臼含纳臑骨上端,其处名肩解,即肩(骨友)与臑骨合缝处也。《医说》:“灸牙痛法,随左右所患,肩尖微近后骨缝中,小举臂取之,当骨解陷中,灸五壮。”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据以列作经外穴,名肩头。
-
风痱
2.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卷八:“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太平圣惠方》卷十九:“风痱,身体强直,口噤不能言。”以置脐上,直望心下,以丹注度上端毕;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名风痱,定位在中脘穴下0.5寸一穴,左右旁开1.5寸各一穴,共3穴。刺灸法:艾炷灸3~
-
耳中
earcenter)为经外奇穴名、耳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耳中穴,在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之,治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在耳 脚之中点处。耳中穴位于耳廓内,耳 脚之中点处。功能主治:耳中穴主治黄疸、暑疫等。刺灸法:直刺0.1~—般直刺0.1寸。
-
大指节横纹
大指节横纹为经外奇穴名,位于拇指掌侧面,指节横纹之中点处。《备急千金要方》:“目卒生翳,灸大指节横纹三壮,在左灸右,在右灸左,良。”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奇穴名,名大指节横纹,定位在拇指掌侧指节横纹中点。
-
传尸灸
概述:传尸灸为经外奇穴名。《外台秘要》:“立脚于系鞋处横纹,以手四指于纹上量胫骨外,逼胫当四指中节按之,有小穴。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名传尸灸。标准定位:定位在小腿伸侧胫骨前嵴,当内外踝连线中点直上3寸处。位于小腿伸侧胫骨前嵴,解溪穴上3寸处。主治病症:主治肺痨。灸法:一般灸5~
-
成骨
概述:成骨:1.经外奇穴名;《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腑骨,即膝下踝上之小腿骨,俗又臁胫骨者也。《灵枢·本输》载:“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
-
便毒穴
便毒穴经外穴名。《外科大成》:“便毒灸法:随患之左右,量手中指为则子,次自手掌尽处横纹量起,自臂当中以则子尽处是穴,麦子大艾炷灸三壮,肿消痛止。”所指灸处,即位于前臂屈侧,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腕横纹上约4寸处。《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为经外穴,名便毒。
-
背胛中间
背胛中间为经外奇穴名。出《肘后方》。位当肩胛冈下窝,即肩胛骨之中央处。主治癫狂、肩胛及肩关节疾患。一般直刺0.3~《肘后备急方》:“狂走斫刺人,或欲自杀,骂詈不息,称鬼语者,灸两口吻头赤肉际各一壮;又灸两肘屈中五壮,又灸背胛中间三壮,三日极灸三。”《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将后者列作经外穴。
-
腹上三针
腹上三针指上腹部治疗胃下垂、上腹痛的三个常用穴位,即胃上2穴,中脘1穴。为胃之募穴,腑之会穴,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的交会穴。如腹痛、腹胀、胃脘痛、急慢性胃炎、胃扩张、胃痉挛、胃下垂、消化性溃疡、急性肠梗阻、消化不良、肠鸣、泄泻、痢疾、便秘,以及失眠、精神病、高血压、黄疸、疳积、虚劳吐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