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刺麻醉
刺激方法:①手法运针:体针常用捻转或捻转结合提插的手法;表现在:①不同穴位或不同处方对同一针麻手术都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甲状腺手术针麻穴位配方,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各部位选穴如上肢、下肢、颈部、耳部等不同部位取穴皆可完成手术,甚至下肢非穴区(也不在经络循行线上但有得气感)针刺也可完成手术;
-
唇针麻醉
唇针麻醉指以针刺唇部的人中、承浆二穴达到镇痛效果,以进行手术的方法。主要用于脾、胃、胆囊、阑尾切除术及疝修补术。由于针刺麻醉安全度较大,副作用较小,因而对麻醉药物过敏者,或肝肾肺功能不良,病情危重,休克和年迈体衰等不能耐受麻醉药物者,应用针麻有利于保证病人术中和术后的安全。
-
针刺复合麻醉
一般不会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而且术后疼痛较轻,可以早期进食和早期活动,加上针刺具有调动和加强体内抗病能力的作用,故能加速术后康复过程。由于针刺麻醉安全度较大,副作用较小,因而对麻醉药物过敏者,或肝肾肺功能不良,病情危重,休克和年迈体衰等不能耐受麻醉药物者,应用针麻有利于保证病人术中和术后的安全。
-
体针麻醉
体针麻醉针刺麻醉法之一。是相对于耳针麻醉、面针麻醉等法而言,以针刺经穴和经外穴为主的一种针刺麻醉方法。通常所称的针刺麻醉多指本法。详见针刺麻醉条。
-
电针仪
亦称电针器、电针机。是用于电针疗法、针刺麻醉的一类电能输出器。针刺穴位得针感后,输出电路与针接通,电针仪输出特殊波形、频率的电流代替手法刺激,经过经络穴位的作用治疗病症或抗痛。又分疏波和密波,各有不同生理效应。(3)断续波。将连续波经矩形脉冲调制得时断时续的组合波,人体可产生强震颤感。
-
针麻效果评级标准
针麻效果评级标准是对考核针刺麻醉效果而制定的规范化评级标准。在针刺基础上辅以适量麻醉,止痛药物,药量不超过单纯药物麻醉用药量的1/3,病人基本无痛或不适,手术也可完成者为Ⅱ级(良);三级评级标准既强调要保持病人术中无痛,又尽可能保留针刺的调整作用,更加符合针麻的特点。
-
电针麻醉
电针麻醉(electro-acupunctureanesthesia)是针刺入腧穴后用电针仪(电麻仪、电针机)通过毫针输入电流而达到镇痛目的,以施行手术的一种针刺麻醉方法。电针麻醉是在电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针麻方法。目前普遍应用于各种针麻手术。
-
唇针
唇针指针刺唇部人中、承浆二穴的针法。可用于针刺麻醉。唇针为针刺疗法之一。指针刺唇部人中、承浆二穴的针法,可应用于针刺麻醉,又称唇针麻醉。
-
针麻个体差异
针刺麻醉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研究中发现,如在手术病种、针麻穴位、针刺方法、辅助用药等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个体所取得针麻效果不同,这种差异称针麻个体差异。引起针麻个体差异的因素:针麻个体差异和患者的精神类型、个体机能状态、基础痛阈、耐针力或耐电力、辨证类型等因素有关。
-
针麻三关
针麻三关指针刺麻醉过程中尚且存在的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肌肉松弛不够三个难题。针麻具有许多优点,但也有一些问题难以解决,主要表现在:针麻的镇痛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痛阈或耐痛阈,而不能达到痛觉完全消失,因此相当部分病人在切开皮肤、刺激腹膜时会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即所谓“镇痛不全”;
-
针麻预测法
针麻预测法针刺麻醉效果的预测方法。因针刺麻醉效果的优劣存在着个体差异,而这又与某些客观指标呈平行关系,故可利用这些指标进行预测。常用的预测方法有:中医辨证分行预测法、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预测法、体液因子预测法、感知觉预测法、心理预测法、综合预测法。
-
面针麻醉
面针麻醉针刺麻醉法之一。是在面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刺麻醉法。即按针麻要求在面针刺激点上针刺以施行手术。取穴原则一是以手术部位选取相应的刺激点,如子宫切除取子宫点;一是根据脏象学说选穴,如以“肺主皮毛”取肺刺激点止切皮痛。
-
手针麻醉
手针麻醉为针刺麻醉法之一。是在手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麻醉法,即按针麻要求在手针刺激点上针刺,以进行各种手术。临床上根据手术部位选取相应刺激点,并辅以体针穴位,如头颈部手术取咽喉点、颈项点透咳喘点、合谷等。临床操作时,用短毫针在选定的部位上,快速进针,但不可刺伤骨膜,给予中强刺激后,留针5~
-
针麻诱导期
针麻诱导期为针麻术语。针刺麻醉是依赖针刺的手段调动机体调整功能来实现镇痛作用的,除了在神经系统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外,体液系统也参与这一过程。时间的长短与所用穴位的特点和刺激方法有关。若针刺穴位在神经干或支上时间可稍短,如针刺穴位远离手术区时间可稍长;手法刺激的时间一般比电针刺激的略长。
-
针灸新知识辞典
《针灸新知识辞典》为书名。由李僖如、董润生、朱现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出版。全书词目共1458条,分基础知识、针灸方法、针灸器械、头针耳针、医疗技术、针刺麻醉、临床应用、实验诊断、科学研究、推拿点穴十大类。主要收集1949年以来针灸发展过程形成的新词汇和新概念。
-
脉冲电针
然后根据治疗的需要,选择连续波(分疏波和密波)、疏密波或断续波,以及选用弱、中、强的刺激强度和治疗时间。脉冲电针对神经系统有调整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松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等,临床应用范围很广,一般能用针刺治疗的疾病基本上也可用脉冲电针进行治疗。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针灸学》为书名。王雪苔主编。198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一本供医药院校毕业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同等水平的医药卫生人员查阅的参考工具书。书按总论、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刺麻醉学和针灸歌赋顺序排列,共750条。涉及针灸学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中医针灸特色。
-
肠区
肠区为经外奇穴名。出《针刺麻醉》。位于额部,从直对瞳孔之发际处,向外量取前发际正中点至直对瞳孔处1/2的长度,向下划与正中线平行之直线,长2厘米为该区。主治腹泻。一般沿头皮斜刺,捻转进针,每分钟捻针200次左右,持续1~2分钟,留针5~用同样方法再捻两次起针。
-
疏密波
疏密波为电针输出波形之一。是疏波和密波 流输出的组合波,因而对组织不易出现适应性反应,且疏密交替出现的电流,能引起肌肉有节奏的舒缩,因而能加强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调节组织的营养代谢。对一些软组织扭伤,腰背筋膜劳损,以及一些神经肌肉麻痹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亦常用于针刺麻醉。
-
水针麻醉
水针麻醉为针刺麻醉法之一种。即按针麻要求通过注入注射用水或药液以刺激经络穴位达到镇痛作用而施行各种手术。临床上各种手术均常规选取安眠2穴,并根据循经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穴位,如甲状腺手术取安眠2、天窗、合谷(患侧)。0.2毫升,或在注射用水中加入少量杜冷丁(每10毫升注射用水中加入杜冷丁3~
-
狄仁杰
狄仁杰为唐初大臣。字怀英,又名狄梁公。太原(今属山西)人。曾任丞相。善医,尤长针灸。据《集异记》载:一孩鼻生赘瘤,大如拳,狄施针术,赘瘤应手而落。狄仁杰(630-700年)《集异记》载其以针刺疗一小儿鼻端赘瘤,应手而愈。酷似现今针刺麻醉之举。
-
针麻仪
针麻仪指供针刺麻醉使用的仪器。针麻仪侧重于镇痛效果的提高,痛阈的测定和针麻原理的研究。除一些通用的仪器外,针麻常用有电针仪、测痛仪、探穴仪和经络测定仪等四类。
-
干针
干针指针刺麻醉中单纯针刺的方法,即与电针、水针等相对而言。如称“干针得气留针麻醉”。
-
下丰隆
下丰隆为经外奇穴名。出《针刺麻醉》。位于小腿腓侧,外踝上缘上7.5寸,胫骨前嵴与腓骨前缘之间近腓侧1/5点。左右计2穴。主要为股骨颈囊内骨折三刃钉内固定术的针麻穴。一般直刺0.5~1寸。
-
新编针灸学
概述:《新编针灸学》为书名:1.鲁之俊撰;1950年出版。书中简要介绍针灸效能、技术操作、主要穴位,疾病治法等。书中简要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方法,全身主要针灸刺激点(穴位)的部位、主治及一些常见病的刺激点等,本书内容简要、论述明白,但不够全面。包括经络和穴位、刺灸方法、常见病症针灸治疗、针刺麻醉等。
-
三角肌穴
三角肌穴为经外奇穴名。出《针刺麻醉》。即臑上。臑上为经外奇穴名。出《常用新医疗法手册》。位于肩部,三角肌正中点。左右计2穴。主治偏瘫、臂痛。一般针0.8~1.2寸;可灸。
-
切口
切口为经外奇穴名。出《针刺麻醉》。位于腹股沟上,耻骨联合的外缘。左右计2穴。主要为睾丸鞘膜翻转术的针麻用穴。一般进针至皮下向耻骨联合透刺,得气后通电诱导20分钟。
-
电针法
其法是在腧穴上进针,得气后,于有关穴组(两穴为一组)上通以由电针机输出的脉冲电流,有双向脉冲电流(间歇振荡电流)、正弦波、方波等。其组合方式有连续波(其低于30赫的称疏波,高于30赫的称密波)、疏密波(疏波密波交替)、断续波(时断时续)、起伏波(脉冲幅度呈周期变化)、锯齿波(起伏如锯齿状)等。
-
穴区带疗法和不留针麻醉
《穴区带疗法和不留针麻醉》为书名。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穴区带研究小组编。1978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着重介绍了穴区带疗法的概念、特点、方法以及对各种疾病的治疗。在不留针麻醉部分,对针刺麻醉的原理和方法都做了探讨。
-
会阴麻醉点
会阴麻醉点为经外奇穴名。出《针刺麻醉》。位于坐骨结节内侧约1cm处。左右计2穴。主要为阴茎切除术的针麻穴。一般针1~2寸。
-
声电针仪
声电针仪即声电波电针仪。是根据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络学说,利用声电波发生器产生各种声源,用连接导线将声电波导入刺入人体穴位的针上,使体内产生刺激,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脏腑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应用具有较好的抗痛、抗炎等作用,可用于治疗疼痛性疾病和偏瘫的早期症状等,还可用于针刺麻醉。
-
针灸针麻研究
《针灸针麻研究》为书名。张香桐、季钟朴、黄家驷主编。198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为1979年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的节选本。内容包括针灸针麻原理的研究、经络与穴位研究、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等。
-
针灸针麻题目索引(1971~1978)
《针灸针麻题目索引(1971~1978)》为书名。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编。本书分国内与国外两大部分。国内部分区分为针灸、针刺麻醉及针灸治病与机理三大类;国外部分则按地区和国家排列,以供了解近年来有关国家针灸发展情况。
-
针灸治疗学
针灸学科名·针灸治疗学:针灸治疗学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经络、腧穴、刺灸法等基础知识来研究针灸预防、治疗疾病的一门针灸学科。2.石学敏主编。第一章概论,介绍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原则、针灸辨证论治纲要、针灸配穴处方等内容。第八章对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作了系统介绍。第九章内容为针灸现代研究与针刺麻醉。
-
针麻定量
针麻定量为针麻术语。指在针刺麻醉过程中对针麻刺激参数所进行的显示和测定。
-
远节段取穴
远节段取穴为取穴法的一种。指在临床治疗或针麻时所选用的穴位与病痛或手术部位不属同一或邻近的脊髓节段所支配,通常所称的远道取穴可归属此类。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通常所称的局部取穴、邻近取穴均可归属此类。针刺麻醉中,颅脑手术用颧谬,甲状腺手术取扶突,颈部胸部手术取合谷、内关等均是。
-
《中医学》
《中医学》综合性医书。下篇针灸和新医疗法,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新医疗法、常见疾病治疗、针刺麻醉等。全书临床部分采用现代医学病名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和辨证论治,治法包括验方、草药,内容比较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中西医结合和祖国医学遗产的发掘进展情况,1972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
针麻诱导
针麻诱导指在针刺麻醉手术之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的针刺,使机体逐步进入适应和麻醉状态的过程。针麻与药麻的作用原理不同,它是通过动员机体的调整功能而产生镇痛作用,包括神经系统和体液系统的这种调整功能的实现,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过程。普通诱导是对所有穴位按照穴位处方顺序普遍运针,时间稍长;
-
针麻术前预测
针麻术前预测为针麻术语。除了从病种、病灶情况着手分析外,主要观察耐痛阈、触觉阈、痛觉阈和两点辨别阈等,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和心理因素分析。测定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常用的指标有呼吸波、指端脉搏波、心率、皮肤交流电反射等。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血液中与痛有关的化学物质,如钾离子、组织胺、缓激肽等)。
-
生物全息诊疗法
生物全息诊疗法是遵循生物全息规律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中医学的脉诊、舌诊、手诊等诊法,以及耳针、面针、头皮针,鼻针、足针等微针系统,都是典型的全息诊疗法,至今仍是全息诊疗法的主体内容。
-
声电波电针法
概述:声电波电针,简称声电针,是根据经络、腧穴学说,将声电波发生器产生各种声源(音乐、广播等)的电波,转化成电刺激,通过刺入人体经穴或病部上的针,利用连接导线将声电波导入穴位内,产生刺激作用的一种新型针灸电子治疗仪器。利用声电针治疗疾病的方法,即为声电波电针法。此外,亦可用于针刺麻醉。
-
声电波电针仪
声电波电针仪为针灸仪器名。是根据祖国医学基础理论中的经络学说,利用声电波发生器产生各种声源,用连接导线将声电波导入刺入人体穴位的针上,使体内产生刺激,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脏腑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和一般电针仪相比较,由于声电波是随机瞬变的复合性刺激,信息丰度高,因之其生理调节作用较佳。
-
针刺麻醉资料汇编
《针刺麻醉资料汇编》是针刺麻醉论文选集总称。此后,又有《针刺麻醉资料选编》《针刺麻醉资料综述》《针刺麻醉的原理探讨》《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全国针刺麻醉资料汇编》《针刺麻醉理论研究资料选编》《针刺麻醉理论原理讨论集》等陆续出版问世。
-
针刺麻醉理论研究资料选编
《针刺麻醉理论研究资料选编》为书名。针麻编写小组编。197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针刺麻醉临床和原理研究资料选编
《针刺麻醉临床和原理研究资料选编》为书名。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等合编。197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针刺麻醉原理探讨
《针刺麻醉原理探讨》为书名。人民卫生出版社编。197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中国针刺麻醉发展史
《中国针刺麻醉发展史》为书名。张仁著。1989年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