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怖
易惊善恐或因惊致恐之意。出《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金匮要略心典》:“惊怖即惊恐,盖病从惊得,而惊气即为病气也。”
-
惊丹
《活幼心书》:“婴儿生后,百日之内,半岁以上,忽然眼泡红晕微起,面带青黯色,向夜烦啼,或面如胭脂,此伏热在内,亦有面不红者。始因居胎之时,母受重惊,惊邪伤胎,递相传袭;初发之时,散生满面,状如水痘,脚微红而不壮,出没休息无定,次到颈项,赤如朱砂,名为惊丹。”《幼科发挥》:“先发搐后发丹,此名惊丹。
-
惊痫
惊痫①唐以前泛指惊风、痫证各种痫证。《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惊痫者,起于惊怖大啼,精神伤动,气脉不定,因惊而作成痫也。”《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小儿惊痫者,…轻者,但身热面赤,睡眠不安,惊惕上窜,不发搐者,此名惊也;重者,上视身强,手足拳,发搐者,此名痫也。”参见急惊风条。
-
惊骇
惊骇证名。惊恐骇怕之证。出《素问·金匮真言论》。亦称惊。《医学心悟·惊悸恐》:“惊者,惊骇也。”《慎斋遗书·惊骇》:“惊骇之证,乃心肾不交之故也。”参见惊、喜惊条。
-
惊则气乱
惊为九气之一。气乱指心气紊乱。惊则气乱为病机。指大惊则气机紊乱,气血失调,使心无所倚,神无所归,导致心神不安,甚则精神错乱的病理变化。心主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悸、失眠、心烦、气短,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惊则气乱…
-
豆卷散
别名:大黄豆卷散处方:大豆黄卷(水浸黑豆生芽,晒干)1两,板兰根1两,贯中1两,甘草(炙)1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慢惊,用性太温及热药治之,惊未退而别生热症者;或反为急惊者;用法用量:大黄豆卷散(《幼科发挥》卷三)。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
目瞏
目瞏(qiōng琼)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即两目瞏瞏直视,作徬徨惊顾之状。儿在胎中,孕母骤受大惊卒恐,以致儿袭其气,生后出现目瞏,宜按胎惊治之。《儒门事亲》治一儿目瞏,目赤多泪,令服瓜蒂散加郁金,上涌下泄,排出涎沫而愈。
-
保安四圣饼
《赤水玄珠》卷二十六处方人参1两,白术1两,茯苓1两,炙甘草5钱,南星(炮)5钱,白附子5钱,代赭石(煅,醋淬)1两,蛇含石(煅)2钱。制法上为末,端阳日粽捣为饼,计重1钱。功能主治吐、泻、惊、疳;用法用量每服1饼,吐,生姜汤送下;泻,米饮送下;惊,薄荷汤送下;
-
阳维病
阳维病为本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等表症。《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难经·二十九难》:“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惊则失志,善忘,恍惚也。与阴维病相对。
-
辰砂保命丹
处方:麝香1钱,南星(炒)5钱,白附子(炮)5钱,朱砂5钱,蛇含石4两(煅7次,用米醋淬后用瓦焙干)。制法:上为末,用重午粽尖为锭,用金箔为衣。功能主治:急慢惊风。用法用量:若急惊,薄荷汤送下;慢惊、风惊,荆芥汤化下;热惊,薄荷汤化下。
-
惊衄
惊衄证名。脾移热于肝所致惊而鼻中出血之证。《素问·气厥论》:“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王冰注:“肝藏血,又主惊,故热薄之则惊而鼻中血出。”《圣济总录》治用伏龙肝汤。
-
喜惊
指善于惊恐的证候。出《灵枢·百病始生》。《素问玄机原病式》:“惊,心卒动而不宁也。火主于动,故心火热甚也,虽尔止为热极于里,乃火极似水,则喜惊也。反兼肾水之恐者,亢则害、承乃制故也。所谓恐则喜惊者,恐则伤肾而水衰,心火自甚,故喜惊也。”参见惊、善惊条。
-
独效苦丁香散
处方:苦丁香(即甜瓜蒂)半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惊忧之极,痰犯心包,忽患心疾,癫狂不止。用法用量:每服1钱,井花水调满1盏服之。凡吐能令人眼翻,吐时令闭双目,或不省人事,则令人以手密掩之。吐不止,以生麝香少许,温汤调解之。摘录:方出《永类钤方》卷十三,名见《普济方》卷十八
-
太一万金丹
《直指小儿》卷二:组成:代赭石(煅,醋淬)1钱,全蝎(焙)1钱,朱砂1钱,琥珀1钱,南星(湿纸煨)1钱,白附子(生)1钱,防风1钱,乌蛇肉(酒浸,炙)1钱,天麻1钱,麝1字。主治:惊风痰热。用法用量:每服1丸,急惊,薄荷汤调下;初传慢惊尚有阳证,用人参汤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粟米糊丸,如梧桐子大。
-
安神膏
处方朱砂2钱,全蝎1钱,人参1钱,白茯苓1钱,天麻1钱,附子(炮)1钱,川芎1钱,乳香1钱,麝香1字,坯子半钱(一方加琥珀)。功能主治小儿心虚多惊,恍惚不宁,腹痛便青;用法用量每服1丸,薄荷汤送下。摘录《普济方》卷三七一引《全婴方》
-
释惊汤
《辨证录》卷九:方名:释惊汤组成:白芍1两,当归5钱,青木香3钱,大黄3钱,枳实1钱,白芥子3钱,茯苓3钱,枳壳1钱,甘草5分,麦芽1钱,山楂10粒。主治:偶食难化之物,忽然动惊,痰裹其食而不化,饮食减少,形体憔悴,面色黄瘦,颤寒作热,数载不愈。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而痰食尽下,不必再剂。
-
磨刀丸
《幼幼新书》卷二十二引《庄氏家传》:方名:磨刀丸组成:全蝎7个,朱砂1钱,粉霜2钱,半夏(洗净)7个。主治:小儿久困,惊积滞食,急慢惊风,卒乳不下,躁热吐泻,多叫不睡。用法用量:1岁服1丸,磨刀水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巴豆14个,细研,蜜浸蒸饼心,麝少许,为丸如绿豆大。用药禁忌:不得吃和气散,恐动惊气。
-
镇肝汤
《医方简义》卷四:方名:镇肝汤组成:煅龙骨2钱,石菖蒲5分,枣仁(炒)1钱,石决明(生)8钱,琥珀1钱,青黛5分(冲),煅磁石1钱,姜半夏1钱5分。主治:木旺致惊,兼小儿惊风。用法用量:上加竹茹1团,水煎服。加减:四肢逆冷,加桂枝4分,姜汁1匙冲服。
-
蝉蜕饮
处方:钓藤钩子3分,川芎半两,白僵蚕(去嘴,炒)半两,蝉蜕(去足)半两,蛇皮(炙)、蜣螂5枚(炙,去头翅足),附子(炮,去皮尖)。功能主治:小儿吐利后,脏虚慢惊,手足时瘈疭多睡,眼上视,乳食不进。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至6分,去滓,分3次温服。急惊有热证,去附子不用。
-
狼尾巴蒿
《全国中草药汇编》:狼尾巴蒿:拼音名:L nɡWěiBɑHāo别名:熏倒牛、臭花椒、臭蒿、芭苾草来源:牻牛苗儿科狼尾巴蒿BiebersteiniaheterostemonMaxim.,以果入药。生境分布:甘肃、青海。功能主治:清热镇惊。小儿惊风高热,手足抽搐痉挛:用量5钱。预防感冒:果10枚,贯众3钱,水煎服。治腹胀腹痛:果5枚,当茶饮。
-
收惊汤
《辨证录》卷四:组成:当归1两,山茱萸1两,白芍2两,北五味2钱,附子3分。主治:因惊而胆堕,失心如痴。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一剂惊收,二剂再不痴矣,三剂全愈。
-
羊黄
《*辞典》:羊黄:出处:《陆川本草》拼音名:Y nɡHu nɡ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的胆囊结石。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性味:《陆川本草》:苦,平,有小毒。功能主治:《陆川本草》:代牛黄用。泻热,利痪,通窍,镇惊。治风痰闭窍,痰火昏迷,热病澹妄,小儿惊痫。用法用量:内服:研末,3~
-
庄一夔
庄一夔(夔音kuí奎。读儒书,兼学医,后鉴于侄孙辈每因痘疹及惊风而夭折,钻研痘疹及惊风等证较深。他不同意一般以小儿无补法的见解,多用温补兼消散以治疗痘症,又认为慢惊风也属虚寒;唯有急惊风可用清凉,反对一味用清凉药物。急惊属实热,治当清热为主,反对不辨虚实寒热,一概用凉药治惊风之论。有多种刊刻本行世。
-
分肢散
处方:巴豆半两(不出油),川大黄1两,朴消半两。功能主治:小儿卒风,大人口眼喎斜,风涎裹心,惊痫天吊,走马喉闭,急惊,一切风热。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热茶下,吐下顽涎立愈。如小儿胸喉惊钓等,先服龙脑地黄膏1服,次服此药1字,茶送下;看虚实加减,只是1-2服见效,不宜频服。如吐泻不定,以葱白汤立止。
-
惊癖
惊癖病证名。指惊风、癖证并存者。由惊而起,惊气与痰涎相搏成癖。盘旋胁间,或在左,或右,常作惊啼。治宜涤痰化癖,用礞石滚痰丸。
-
产后恍惚
概述:产后恍惚为病证名。症状及治疗:《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恍惚,由心血虚而惶惶无定也。失血则神不守舍,故恍惚无主,似惊非惊,似悸非悸,欲安而忽烦、欲静而反扰,甚或头旋目眩,坐卧不常,夜则更加,饥则尤剧,宜天王补心丹。”
-
善惊
善惊证名。指遇事易惊,或无事自惊。又名喜惊。参见该条。
-
变涎丸
《幼幼新书》卷八引《四十八候》处方牙消1钱,硼砂半钱,南星半钱,粉霜半钱,半夏10个,朱砂1分(醋面裹),巴豆不拘多少(同半夏、朱砂入水煮,去豆,为膏用)。制法上为末,皂角膏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补气。用法用量每服7粒,取下惊涎。
-
小麦饮
《圣济总录》卷一五九:方名:小麦饮组成:小麦(拣净,炒)、小豆(拣净,炒)等分。主治:逆产不正。用法用量:以水9升,煮取4升,去滓,复以绵度滤之,使极冷,傍含喷之疮,肠自上渐渐入;用药禁忌:10日之内,不可饱食,频食而宜少,勿使病人惊,惊则杀人。主治:酒疸。用法用量:以水1盏,研绞取汁。食后顿服。
-
申枣
概述:申枣为中药名,出自《药材资料汇编》,为《饮片新参》记载的猴枣之别名。来源及产地:猴科动物猕猴MacacamulattaZimmermann等胆囊的结石。性味归经:苦、咸,寒。入心、肺、肝、胆经。功能主治:消痰镇惊,清热解毒。主治痰热喘咳,小儿惊痫痰厥,瘰疬,痰核,痈疽,横痃。用法用量:研末冲服:0.3~
-
猪乳散
《直指小儿》卷一:方名:猪乳散组成:琥珀1钱,防风1钱,朱砂半钱。主治:小儿胎惊。月内夜啼,惊惕抽掣。用法用量:每服1字,猪乳调,拭入口中。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猪乳膏。
-
庄在田
庄在田即庄一夔。江苏武进人。读儒书,兼学医,后鉴于侄孙辈每因痘疹及惊风而夭折,钻研痘疹及惊风等证较深。他不同意一般以小儿无补法的见解,多用温补兼消散以治疗痘症,又认为慢惊风也属虚寒;唯有急惊风可用清凉,反对一味用清凉药物。急惊属实热,治当清热为主,反对不辨虚实寒热,一概用凉药治惊风之论。
-
佛茄花散
处方:金头蜈蚣、蝎梢、佛茄花(蔓陀罗花)、白附子各等分,龙脑少许。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小儿慢惊。用法用量:3岁儿用半字,3岁以上1字,薄荷水调,手按左鼻搐右,按右搐左,立止,少顷汗如雨,困睡勿惊起,永不发。摘录:《鸡峰》卷二十四
-
参竹汤
处方:麦冬、人参、竹叶、甘草、半夏、小麦、粳米、陈皮、生姜。功能主治:睡中稍闻人声响动,即惊而不寐者,此胆虚之极。或迅雷所惊,抽掣。摘录:《幼科发挥》卷四
-
枣仁温胆汤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方名:枣仁温胆汤组成:枣仁(炒)2钱,茯神1钱5分,半夏1钱2分,丹皮1钱5分,丹参2钱,远志1钱2分,当归2钱,川芎1钱,延胡索1钱,石菖蒲8分,辰砂。功效:安神定惊,祛瘀豁痰。主治:产后发狂因惊者。附注:方中辰砂用量原缺。
-
青金饼
《普济方》卷三八四:方名:青金饼组成:大黄(炒)、钩藤、防风、木通、甘草、秦艽、赤芍药各等分。主治:初生婴儿,一切积热,热毒积惊。用法用量:淡竹汤下,先化开,晨服之,或黄昏亦可。加减:如热甚惊重者,加黄耆1钱,煎汤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捏作为饼。
-
保赤要言
《保赤要言》儿科著作。清·王德森辑。刊于1910年。本书系摘录数种清代儿科著作中的重点内容编辑而成。其中卷一急惊、卷二麻症,系摘自夏鼎《幼科铁镜》;卷三慢惊、卷四痘症,系摘自庄一夔《福幼编》;卷五脐风,摘自廖积性《广生编》;卷七-八小儿便方,均为马炳森所续补。
-
定命饮
《直指小儿》卷二:定命饮:处方:圆白半夏(生)1分,茯苓1分,木香1分,老生姜(切片,干)1分,白术半分,甘草(炙)半分。功能主治:小儿慢惊,吐泻困重,欲传慢脾者。摘录:《直指小儿》卷二《婴童百问》卷二:方名:定命饮组成:半夏1钱,茯苓1钱,木香1钱,生姜1钱,白术5分,甘草(炙)5分,天麻5分。
-
中分散
《圣济总录》卷一六九:方名:中分散组成:螳螂1个(中分),蜥蜴1个(中分),赤足蜈蚣1条(中分)。功效:定搐。用法用量:右治女子,左治男子。有患急惊抽搐者,每用1剜耳,吹入鼻内。制备方法:上3味,各随左右一边,同为细末。
-
大金散
处方:辰砂(水飞)5钱,真铁粉1钱,轻粉1钱,金箔1大片。制法:上为细末,分作9服。功能主治:阴痫,慢惊,瘛疭。用法用量:如遇患者,将1服分2处,每一半用童便并酒共半盏,煎3-4沸,放冷,调药一半送下必救丹。约半日后,便下惊痰恶积便安。如已经取转虚者,即用井花水调大金散下必救丹。
-
嗞啀
嗞啀(zi)病证名。指小儿烦躁的表现。《婴童百问》:“嗞啀者,心经有风邪,精神恍惚,心躁生风,热多不安,烦久则惊,风多不定,躁久而搐。”治宜清热镇惊,用七物黄连汤。风热重者,用至宝丹。
-
心虚胆怯证
心虚胆怯证为证候名。指心气亏虚,胆气怯弱,以心悸心慌,胆怯易惊,失眠多梦,健忘头晕,神疲少言,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温热遗症·惊悸
温热遗症·惊悸(palpitationasasequelaofwarm-heatdisease)是指温热病后出现触事易惊,梦寐不安病症。
-
不寐·心虚胆怯证
不寐·心虚胆怯证(insomniawithsyndromeofheartdeficiencyandtimidity)是指心气亏虚,胆气怯弱,以夜寐多梦易惊,心悸胆怯,健忘头晕,神疲少言,舌淡,苔薄,脉弦细等为常见症的不寐证候。
-
不寐·肝郁血虚证
不寐·肝郁血虚证(insomniawithsyndromeofliverdepressionandblooddeficiency)是指肝气郁结,精血亏虚,以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或胸胁胀满,善叹息,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不寐证候。
-
小儿心悸·心虚胆怯证
小儿心悸·心虚胆怯证(infantilepalpitationwithsyndromeofheartdeficiencyandtimidity)是指心气亏虚,胆气怯弱,以心悸,善惊易恐,遇惊则心悸加重,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淡,苔薄白,脉动数或弦为常见症的小儿心悸证候。
-
小儿风泻
小儿风泻为病证名,指慢惊风后出现的泄泻。《幼科证治准绳》:“慢惊大病后有之,其粪稀黄褪色,或夹不消化乳食同下,此因脾虚所致。”治宜补益脾气,用参苓白术散。
-
夜惊
夜惊病证名。指小儿神不潜藏,夜间入睡,突然惊醒,瞪目起坐,躁动不安,面露恐怖,有时喊叫,一般持续十余分钟,可隔数月或数十日发作一次。治宜安神镇惊,用琥珀抱龙丸。针刺内关、大椎。
-
重可去怯
重可去怯治疗学术语。指用质重镇坠的药物,治疗惊怯与精神失常之证。《汤液本草》卷上:“重可以去怯,磁石、铁浆之属是也。”如癫狂病用磁朱丸重镇安神。
-
弱脉
弱脉为脉象之一。指沉细无力的脉象。脉来细软而沉,柔弱无力。弱脉见于气血不足的虚证。《四诊抉微》:“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