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匮要略心典
概述:《金匮要略心典》为金匮著作。简称《金匮心典》,清·尤怡纂注。书成于1729年。主要内容:尤氏研究仲景学说多年,颇有心得,纂注时力求得《金匮》之妙谛,发仲景之心声,故名“心典”。作者删去原书的最后三篇,阐述仲景原文的精义。并改正原文传写之误,删略后人增添的内容,可称《金匮要略》注本中较好的一种。
-
尤在泾全集
《尤在泾全集》为中医丛书。清代朱钧经编。收清代尤在泾所撰《医学读书记》(附《医学续记》)、《静香楼医案》及《金匮要略心典》共3种。现存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海朱氏焕文书局石印本。
-
气随液脱
气随液脱为病机。是指大汗、大吐、大泻,使津液大量丢失,气亦随津液大量外泄而脱失的危重病理变化。《伤寒论·阴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津液外泄,阳气随之亡失。《金匮要略心典·痰饮》:“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景岳全书·泄泻》亦谓:“若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
-
朝食暮吐
朝食暮吐为症状名。出《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景岳全书·杂证谟》:“反胃一证,本属火虚。若寒在下焦,则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门,丙火不能传化,故久而复出,此命门之阳虚也。”虚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人久而反出者,宜六味回阳饮,或人参附子理阴煎,或右归饮之类。
-
唾脓血
唾脓血证名。咳唾脓血。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为肺痈病之特征。《金匮要略心典》卷上:“惟胸中痛,脉滑数,唾脓血,则肺痈所独也。”参见咳唾脓血、肺痈条。
-
断泄
筋骨萎缩,肢体痿废不用之证。又称断绝。属痿躄之类。《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即痿,名曰枯。《金匮要略心典》卷上:“此亦内伤肝肾,而由于滋味不节者也。曰断泄者,言其生气不续,而精神时越也。营不通而卫不行者,病在阴而及于阳也。
-
半夏干姜散
《金匮要略》卷中处方半夏干姜各等分制法上二味,研为粗末。功能主治温胃止呕。备注本方证属胃中有寒,津液凝为痰涎,随胃气上逆,因而干呕、吐涎沫。各家论述1.《金匮玉函经二注》:赵以德:干呕吐涎沫者,由客邪逆放肺,肺主收引,津液不布,遂聚为涎沫也。此是阳明寒气逆气不下而已。浆水甘酸,调中引气止呕哕也。
-
防已茯苓汤
别名:木防己汤、防己汤、茯苓汤、防己加茯苓汤处方:防己3两,黄耆3两,桂枝3两,茯苓6两,甘草2两。2.《金匮要略心典》:皮中水气,浸淫四末而壅遏卫气,气水相逐,则四肢聂聂动也。黄耆益卫气,生用亦能达表,治风注肤痛;汉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经,开腠理,泄湿热,此治皮水之主方也。里无水气,故不须白术以固里。
-
红蓝花酒
备注:(1)红蓝花:即红花,其性温味辛,有活血祛瘀,通经的功效。各家论述:《金匮要略心典》:妇人经尽产后,风邪最易袭入腹中,与血气相搏而作刺痛。功能主治:方出《外台秘要》卷三十四引《近效方》,名见《妇人良方》卷十八方之红蓝花酒主治产后血晕,言语错乱,恶血不尽,腹中绞痛,或胎死腹中。
-
滑石白鱼散
《金匮要略》卷中:滑石白鱼散:处方:滑石乱发(烧存性)白鱼各15克制法:上三味,杵为散。制备方法:上为散。各家论述:1.《金匮玉函经二注》赵以德:滑石利窍;发乃血之余,能消瘀血,通关便,本草治妇人小便不利,又治妇人无故溺血;2.《金匮要略心典》:《别录》云:白鱼开胃下气,去水气;血余疗转胞,小便不通;
-
尤拙吾
尤拙吾即尤怡。就学于名医马俶,医术益精,后隐居于花溪,潜心著书立说。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尤深,所撰《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1729),为研读张仲景著述的心得和发挥,其注释汇集前人之说,论述伤寒和杂病,条理清晰,简明扼要,为研究仲景之学中有影响的著述。《静香楼医案》为其临证医案。
-
滑石代赭汤
《金匮要略》卷上:滑石代赭汤:别名:百合滑石代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治百合病误下后伤阴,小便减少,气逆呕吐者。用法用量:先以水洗百合,渍1宿,当日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2升,煎取1升,去滓,别以泉水2升煎滑石、代赭,取1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1升5合,分温服。
-
阴证痓
概述:阴证痓为病名。症状:症见身热汗出,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沉迟。辨证论治:《金匮要略心典》卷上:“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今不恶寒者,风邪变热,外伤筋脉为痉病也。”《医醇賸义·暑湿热》:“柔痉者,身体重着,肢节拘挛,有汗而热。
-
(声殳^禾)(gǔ,音谷)气
(声殳^禾)(gǔ,音谷)气病名。(声殳^禾)通谷。《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声殳^禾)气者,胁下痛。”《金匮要略心典》:“谷((声殳^禾))气者,食气也,食积太阴,敦阜之气,抑遏肝气,故病在胁下。”治宜疏肝运脾,理气消导为主。参见食积胁痛条。
-
惊怖
易惊善恐或因惊致恐之意。出《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金匮要略心典》:“惊怖即惊恐,盖病从惊得,而惊气即为病气也。”
-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
别名:茯桂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味姜辛夏汤、茯苓五味姜辛夏汤、茯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姜苓五味细辛汤、苓甘处方:茯苓4两,甘草2两,细辛2两,干姜2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斤。逐饮止呕。②痰饮《江西医药》(1964;摘录:《金匮》卷中
-
狼牙汤
《金匮要略》卷下:狼牙汤:处方:狼牙9克功能主治:治妇人阴中生疮,脉滑数。③《高注金匮要略》:狼牙味苦性寒,以寒能胜热,苦能燥湿,而尤能杀虫,故主此以洗之耳。摘录:《金匮》卷下《圣惠》卷六十四:方名:狼牙汤组成:狼牙5两,赤芍药5两,白芷5两,黄柏5两,丹参5两,川大黄3两(生用)。主治:热毒恶疮。
-
蒲灰散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治湿热引起的小便不利,小腹急胀,尿道疼痛。摘录:《金匮要略》卷中《金匮》卷中:方名:蒲灰散组成:蒲灰7分,滑石3分。蒲灰治瘀血为君,滑石利窍为佐,皮水,用蒲黄消经络之滞,利小便为君;附注:本方方名,《张氏医通》引作 蒲黄散。主治:血泄不止,及舌衄,鼻血,重舌,木舌,并下部诸血。
-
下瘀血汤
概述:下瘀血汤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临床应用:腹痛:《汉方新解》引《腹证奇览》:余旧在东都时,一男子三十四五岁,大腹痛、脐下痛者三年,百药无效。2.《金匮要略心典》:大黄、桃仁、(庶虫)虫下血之力颇猛,用蜜丸者,缓其性不使骤发,恐伤上二焦也。酒煎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且去疾惟恐不尽也。
-
四肢不仁
四肢不仁为症状名。指四肢麻木不知痛痒。见《外台秘要》卷十四。出《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伤寒明理论·不仁》:“不仁,谓不柔和也。《金匮要略心典·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手足不仁,或身疼痛,阳痹于外也,此为寒邪兼伤表里,故当表里并治。”本症可见于中风后遗症、痹证等疾患。
-
金匮要略
概述:《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为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第二至第二十二篇分别论述痉湿暍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以及妊娠病、产后病、妇人杂病等20余种、类病症。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对后世病因学说有直接启示。
-
尤在泾
简介:尤在泾即尤怡。1749年)为清代医学家。学术贡献: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尤深,所撰《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1729),为研读张仲景著述的心得和发挥,其注释汇集前人之说,论述伤寒和杂病,条理清晰,简明扼要,为研究仲景之学中有影响的著述。《静香楼医案》为其临证医案。
-
心悬痛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胸脘部疼痛的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赤水玄珠·心痛门》:“今之治例,皆非真心痛也,以其在心之部位而名,或心之脉络,或手心主之脉络,…或食伤,或寒伤,或气逆,或痰饮,或死血,或虫,或郁火,皆致痛也。”
-
尤怡
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尤深,所撰《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1729),为研读张仲景著述的心得和发挥,其注释汇集前人之说,论述伤寒和杂病,条理清晰,简明扼要,为研究仲景之学中有影响的著述。另有《金匮要略心典》三卷,《金匮翼》及《静香楼医案》、《医学读书记》等。
-
手足不仁
出《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伤寒明理论·不仁》:“不仁,谓不柔和也。由邪气壅盛,正气为邪气闭伏,郁而不发,荣卫血气虚少,不能通行,致斯然也。”《金匮要略心典·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手足不仁,或身疼痛,阳痹于外也,此为寒邪兼伤表里,故当表里并治。”本症可见于中风后遗症、痹证等疾患。
-
柔痉
又称柔痓。与刚痉相对而言。柔痉的症状:症见身热汗出,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沉迟。柔痉的病因病机:《金匮要略心典》卷上:“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今不恶寒者,风邪变热,外伤筋脉为痉病也。”体重筋挛,乃热邪为湿所留,故有汗而热不退也,白术苡仁汤主之。”
-
百合病
百合病的症状:《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金匮要略心典》卷上:“全是恍惚去来,不可为凭之象,惟口苦,小便赤,脉微数,则其常也。通宜小柴胡汤加百合、知母、粳米,血热用百合地黄汤。”亦可用百合滑石散、百合鸡子汤、百合知母汤等方。
-
大黄甘遂汤
及男女膨胀、癃闭、淋毒,小腹满痛者。按《周礼》注:盘以盛血,敦以盛食,盖古器也。故以大黄下血,甘遂逐水,加阿胶者,所以去瘀浊而兼安养也。产后三日,腹胀日重,疼痛加剧,少腹与脐周隆起,如孕六七月状,按之硬,小便不利,滴漓可下,尚不甚急迫,脉沉涩,舌质红暗苔滑,乃投《金匮要略方论》大黄甘遂汤而愈。
-
附子粳米汤
《金匮》卷上:附子粳米汤:处方:附子1枚(炮),半夏半升,甘草1两,大枣10枚,粳米半升。摘录:《金匮》卷上《湿病条辨》卷二:附子粳米汤:处方:人参3钱,附子2钱,炙甘草2钱,粳米1合,干姜2钱。主治: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复加以呕吐者。主治:喜怒忧思,扰乱脏气,胸腹胀满,肠鸣走气,呕吐不食。
-
葵子茯苓散
治妊娠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备注:方中冬葵子滑利窍道,配以茯苓健脾利水,而且以米饮调服,既可养胃抉正,亦可防冬葵子之过于滑利。附注:茯苓散(《圣济总录》卷一五七)、茯苓汤(《鸡峰》卷十六)、葵子散(《宣明论》卷十五)、葵苓散(《女科指掌》卷三)、葵茯汤(《产科心法》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