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藏血
肝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若失去藏血之职,会出现肝阴虚的症候,如多梦易惊、卧寐不宁、目视不明、足不能步、手不能握等。出《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肝不藏血,则会出现血虚、失血证候。
-
肝实质研究
肝实质研究指运用现代化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等途径探讨中医肝本质的研究课题。(1)肝藏血。已证实人静卧时肝脏可增加血25%,整个肝脏系统,包括静脉前系统,可贮存全身血容量55%.正常人一旦应急时,肝脏可提供1000ml~2000m1血液来保证足够的心脏排出量。肝脏血流量是受神经、激素所控制的
-
肝藏魂
肝藏魂指五脏精气化生的精神情志活动藏于肝。肝藏血,意识活动需受血之养,如肝血虚就可出现梦游、梦语或幻视幻觉等所谓魂不附体的病症。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
-
肝肾同源
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是五脏相关理论之一。肝与肾内寓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相火过旺,常是肝肾并治,或采用滋水涵木,或补肝养肾,或泻肝肾之火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一理论而产生的。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
目睛𥆧动
即目珠掣动。治宜养血为主,佐以清热息风,可用阿胶鸡子黄汤或四物汤加山栀、石决明、钩藤等。清·余梦塘《保赤存真》卷四:“目为肝窍,肝藏血,血不足则肝火内生,故睛动。”治宜四物汤以益其血,加柴胡、山栀以清其肝,使阴血内荣则虚风自息。若因肝经血燥而致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其化源;
-
产后目瞑
概述:产后目瞑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及治疗:《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四:“目不痛不肿,但视物不明,谓之目瞑。《金梦石产家要诀》:“经云,目者属肝,肝和则知黑白。又云,脱阴者,目盲血不荣也。又云,目得血而能视,肝藏血,开窍于目,产则血虚肝气不足,故目瞑。四物汤,六味地黄汤。”
-
阴中之少阳
3.足少阳胆经。肝主疏泄,以调畅气机,性喜升发而恶抑郁,能调节情志,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肝主筋,又称“罢极之本”。《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其背俞为肝俞,募穴为期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
目睛瞤动
目睛瞤动病证名。见《审视瑶函》:“目者肝胆。属风木二经,兼为相火。肝藏血,血不足则风火内生,故目睛为之瞤动。经曰:曲直动摇,风之象也。宜用四物益其血,加柴胡、山栀清其肝,阴血内荣,则虚风自息矣。”若兼他证,则随证加减用药。即睛动,详该条。
-
藏象五志说
藏象五志说是中医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即将一些主要的心理现象归纳分类,配属于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素问·宣明五气篇》)。藏象五志说的归纳方法,使复杂的心理现象有法可循,对心理病机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
惊衄
惊衄证名。脾移热于肝所致惊而鼻中出血之证。《素问·气厥论》:“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王冰注:“肝藏血,又主惊,故热薄之则惊而鼻中血出。”《圣济总录》治用伏龙肝汤。
-
光华晕大证
光华晕大证为眼科病证。治虽外证已退,目视尚有晕者,阳邪未平,阴精未盛,犹宜滋养化源而克制其火耳。”多见于绿风内障或眵泪黏稠之外障眼病。《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肝藏血,血气不足,则肝虚,致受风邪,风邪搏于精气,故精气聚生于白睛之上,绕于黑睛之际,精彩昏浊,黑白不明审,谓之目晕。”
-
肝肾相生
肝肾相生生理学名词。指肝和肾可相互滋养。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封藏,精和血可相互滋生和转化。血的化生有赖于肾气温煦,肾气充盛有赖于血的滋养,故称肝肾相生。
-
久衄
久衄为病证名。见《圣济总录》卷七十。指鼻出血经久不愈。《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鼻衄,由热乘血气也。肝藏血,肺主气,开窍于鼻。劳损脏腑,血气生热,血得热则流散妄行,随气发于鼻者名为鼻衄。脏虚不复,劳热停积,故衄经久不瘥。”可选用桑根白皮丸、榴花散、血余散、阿胶汤、铅丹散等方。
-
心虚经闭
心虚经闭为病证名。而血之所主在心,盖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是心为气血为主,而脾为气血之本也。且心虚无以制肺,金来克木,而肝脏亏损,则血不藏,以致经血干枯,不营经络,斯有血枯经闭之证。宜服补心汤(熟地、当归、川芎、茯苓、陈皮、半夏、桔梗、枳壳、前胡、甘草、干葛、苏叶、木香、人参、生姜,大枣引)。”
-
熨目
熨目自我推拿方法名。又名拭目,摩目,摩眼,揉眼。指用两手掌擦热后拭摩两眼。有明目作用。《圣济总录》卷一零三:“气血得温利则宣流,得寒则凝泣。肝藏血,上注于目。若肝经虚寒,则目多昏暗泪出之候。古方用温熨之法,盖欲发散血气,使之宣流尔。”
-
目息肉淫肤
目息肉淫肤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息肉淫肤者,此由邪热在脏,气冲于目,热气切于血脉,蕴积不散,结而生息肉,在于白睛肤睑之间,即谓之息肉淫肤也。”目,宗脉之所聚,肝之外候也。肝藏血,十二经脉有起内眦、锐眦者,风热乘于脏腑,脏腑生热,热气熏肝,冲发于目,热搏血结,故生淫肤息肉。
-
脉象
晋·王叔和《脉经》根据这些征象总结出24种脉象,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30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27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28种脉。如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统血,肝藏血,肾精化血等功能变化,均可导致脉象的改变,故不同的脉象可反映出脏腑气血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
睛动
《保赤存真》卷四:“目为肝窍,肝藏血,血不足则肝火内生,故睛动。”治宜养血清肝,用四物汤加柴胡、山栀。若肝经血燥者,用六味地黄丸以滋其化源;若愈后惊悸不寐,或睡中咬牙,睛动者,为血虚所致,宜归脾汤加茯苓、五味子补血。
-
汗血
《血证论·汗血》:“则知阳乘阴而外泄者,发为皮肤血汗矣。”《惠直堂经验方》卷四:“血汗,出汗红色也,血自毛孔中出,即肌衄,又名脉溢,乃虚弱极有火之症也。”辨证论治:治以清热泻火为主,辨别心火、肝火、胃火、肺热、胆热的不同,选用凉血地黄汤、当归芦荟丸、竹叶石膏汤、人参清肺汤、定命散等方。
-
肝主血海
肝主血海指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当劳动或工作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增加,肝脏就排出其储藏的血液,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故称之。《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故人卧血归于肝。”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
-
柴胡抑肝散
处方:柴胡、青皮、香附、丹皮、焦栀、当归、川芎、白芍、生地、蒲黄(炒)、荆芥(炒)、棕榈灰。功能主治:和肝气,清肝火,养肝血。主妇人因事暴怒,经行气逆而厥;怒伤肝,肝藏血,因而崩注。各家论述:肝气不和,青皮、香附和肝气也;肝火独盛,柴胡、丹皮、栀子清肝火也;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
-
产后汗血
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产后汗血候:肝藏血,心主血脉,产则劳损肝心,伤动血气,血为阴,阴虚而阳气乘之,即令汗血。”症状:症见产后汗出如血,神疲乏力,眩晕心悸、面色无华等。方用圣愈汤加阿胶,或用单方刺猬皮散(刺猬皮烧灰,每服二、三钱,米饮调下,或用肉煮食者更佳)。
-
杞圆膏
《摄生秘剖》卷四:组成:枸杞子(去蒂)5斤,圆眼肉5斤。用法用量:不拘时候频服2-3匙。制备方法:上药用新吸长流水50斤,以砂锅桑柴火慢慢熬之,渐渐加水,煮至杞圆无味方去滓,再慢火熬成膏,取起,瓷罐收贮。各家论述: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思虑勤劳则血受伤因而不足,血不足则虚火炽而煎燥,肾水日见衰竭矣。
-
左胁痛
左胁痛为病证名。多由气滞血瘀、痰饮、食积、肝郁等所致。《医学入门》卷五:“左为怒火与死血,大怒气逆及谋虑不决,或外感风邪,皆令肝火动甚,胁痛难忍,古萸连丸、当归龙荟丸,轻者小柴胡汤加黄连、牡蛎、枳壳。《景岳全书·杂证谟》:“有谓肝位于左而藏血,肺位于右而藏气,故病在左者为血积,病在右者为气郁。
-
怒则气上
怒则气上为病机。怒为九气之一。肝藏血,为风木之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若精神过度刺激,则肝气过于升发而上逆,出现胸胁胀满、头痛头晕、目赤肿痛,甚则肝血失藏,血随气升而出现昏厥、呕血等症。《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
乙癸同源
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为五脏相关理论之一。是古人根据五行学说把脏腑和天干相配合,认为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故称为乙癸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相火过旺,常是肝肾并治,或采用滋水涵木,或补肝养肾,或泻肝肾之火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一理论而产生的。
-
目晕
肝藏血,血气不足,则肝虚,致受风邪,风邪搏于精气,故精气聚生于白睛之上,绕于黑睛之际,精彩昏浊,黑白不明审,谓之目晕。”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目别无甚病,但见灯视月及隙漏之处,则有碗大一圈环影睛外,其色内青红而外紫绿,绝似日华月晕,故曰目晕。或平气和衷汤进一、二剂亦妙。”
-
肝主谋虑
肝主谋虑指肝脏具有参与思维活动的功能。肝气健旺,始能沉着而深谋熟虑;反之,则会影响人体的思想活动,甚至出现某些异常的精神现象。如头晕、失眠、多梦、烦躁不安、狂躁等。《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
肝经失血
肝经失血病证名。《不居集》卷十三:“肝经失血:肝藏血,因怒而动血者,属于肝。”证见失血,血色鲜红或瘀黯,躁扰喘急,面青,脉弦。挟肝火者,伴见烦热不宁;挟肝气者,伴见胸肋痛满。治宜疏肝、降火、行气等法,选用柴胡栀子清肝散、畅郁汤、赤茯苓汤等方。
-
肝病
肝病病证名。由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络瘀阻、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肝经湿热、寒滞肝脉等所致。又:“肝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致心下坚满,两胁痛引小腹,忿忿如怒,气逆头眩,为血有余,即目痛,眼眦赤,生息肉,阳毒所致,悒悒先寒而后热,颈直背强,筋急,不得屈伸,诊其脉浮大而数者,此是肝气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