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脾统血
脾统血指脾气有统摄血液运行于脉中,不使其逸出于脉外的作用。若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则血不循经运行,从而发生各种出血性疾病。《难经·四十二难》:“(脾)主裹血,温五脏”;脾主中焦,化生营气,营行脉中,血由气摄,脾虚则营气化生不足,影响统摄血液的功能,容易引起各种出血疾患。
-
脾实质研究
脾实质研究指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等途径,探讨中医脾本质的研究课题。脾淋(脾脏)确是血库之一,不但可以贮存和调节血量,而且有造血机能,可以产生淋巴细脆及单核细胞,并且还有吞噬和免疫防御的功能,因而对出血性疾病,特别是免疫性出血的疾病,确有重要的作用。
-
脉象
晋·王叔和《脉经》根据这些征象总结出24种脉象,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30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27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28种脉。如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统血,肝藏血,肾精化血等功能变化,均可导致脉象的改变,故不同的脉象可反映出脏腑气血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
杞圆膏
《摄生秘剖》卷四:组成:枸杞子(去蒂)5斤,圆眼肉5斤。用法用量:不拘时候频服2-3匙。制备方法:上药用新吸长流水50斤,以砂锅桑柴火慢慢熬之,渐渐加水,煮至杞圆无味方去滓,再慢火熬成膏,取起,瓷罐收贮。各家论述: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思虑勤劳则血受伤因而不足,血不足则虚火炽而煎燥,肾水日见衰竭矣。
-
心虚经闭
心虚经闭为病证名。而血之所主在心,盖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是心为气血为主,而脾为气血之本也。且心虚无以制肺,金来克木,而肝脏亏损,则血不藏,以致经血干枯,不营经络,斯有血枯经闭之证。宜服补心汤(熟地、当归、川芎、茯苓、陈皮、半夏、桔梗、枳壳、前胡、甘草、干葛、苏叶、木香、人参、生姜,大枣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