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心下痞硬
汗出胃虚,客气上逆,心下痞鞕,干呕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又:“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寿世保元·痞满》:“内伤元气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补元气也,服加减补中益气汤。
-
心下痞满
心下痞满为症状名。《赤水玄珠·痞气门》:“刘宗厚曰: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气上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膜满痞塞,皆土之病也。胀满则外有形也。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寿世保元·痞满》:“内伤元气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补元气也,服加减补中益气汤。
-
心下痞
《寿世保元·痞满》:“内伤元气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补元气也,服加减补中益气汤。《赤水玄珠·痞气门》:“刘宗厚曰: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气上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膜满痞塞,皆土之病也。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治用木香化滞汤、散滞气汤等。
-
心下否痛
心下,通常是指膈上部位;伤寒误下,痰凝气滞,湿阻食积及气虚不运等皆可导致。多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元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寿世保元·痞满》:“内伤元气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补元气也,服加减补中益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