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内经吴注
《内经吴注》为《黄帝内经素问吴注》。《黄帝内经素问吴注》为书名。明·吴崑注。刊于1594年。本书是《黄帝内经素问》全注本的一种,书中将现存《黄帝内经素问》一书79篇(无“刺法论”、“本病论”二篇)原文逐篇分段予以注释,每篇之首简述该篇大意,注文比较简明。
-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医经著作。又名《内经吴注》。明·吴崑注。刊于1954年。本书是《素问》全注本的一种,书中将现存《素问》一书七十九篇(无刺法论、本病论二篇)原文逐篇分段予以注释,每篇之首简述该篇大意,注文比较简明。在《素问》诠注本中是有较大影响的一种,是研究《内经》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书。
-
心下痞痛
心下痞痛为症状名。见《内经吴注》卷二十。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心下,通常是指膈上部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宣通,故谓之否。”心下否痛,指膈上有痞塞胀满疼痛的症状。伤寒误下,痰凝气滞,湿阻食积及气虚不运等皆可导致。
-
癃閟
癃閟病名。指大、小便不通之证。閟,通秘。《素问·五常政大论》:“其病癃闭,邪伤肾也。”王冰注:“癃,小便不通。《内经吴注》卷二十:“小便不通为癃,大便不通为閟。”详见癃闭、便秘、关格各条。
-
呕汁
呕汁证名。呕吐清水或涎汁。寒湿乘脾所致。《素问·痹论》:“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内经吴注》卷十二:“寒气乘之故发呕,湿气乘之故涌出涎汁。”详见吐清水、吐涎沫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