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在泾
简介:尤在泾即尤怡。1749年)为清代医学家。学术贡献:钻研《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尤深,所撰《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1729),为研读张仲景著述的心得和发挥,其注释汇集前人之说,论述伤寒和杂病,条理清晰,简明扼要,为研究仲景之学中有影响的著述。《静香楼医案》为其临证医案。
-
甘草粉蜜汤
温服1升,愈即止。痛处喜温喜按,伴有泛酸,纳差,便溏,舌淡苔白,脉沉。证属脾胃气虚,治宜益气和胃止痛,用甘草粉蜜汤:炙甘草30g,粳米粉20g,蜂蜜6g,早晚饭前服。2.《成方便读》:吐涎心痛,皆由虫食上膈,故俱作止有时,所谓蛔饱而静则不痛,蛔饥求食,扰乱胃中则痛而吐涎。且经文云“毒药不止”,示本方为平剂也。
-
胁痛里急
胁肋部疼痛,拘急不舒之证。《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尤在泾注:“血虚则脉不荣,寒多则脉绌急,故腹胁痛而里急也。”亦可由湿热内郁所致。《证治汇补·胁痛章》:“两胁搐急,腰腿痛,不能转侧者,湿热郁也。”参见胁痛、胁肋胀痛条。
-
杨希闵
杨希闵清代医家。字钱佣,号卧云居士。江西新城县人。尝著《伤寒论解略》,系辑集历代各家对《伤寒论》之注释;另又取伤寒学名家如黄坤载、柯韵伯、徐灵胎、尤在泾等之伤寒方解方注,加以总括,成《伤寒论百十三方解略》,并扩大至《金匮要略》方,依例撰成《金匮要略百七十五方解略》。尚有《盱客医谈》等,刊行于世。
-
柳选四家医案
《柳选四家医案》书名。刊于1904年。本书系柳氏选取清代四位医家治案,分类编辑而成。包括尤在泾《静香楼医案》二卷,曹仁伯《继志堂医案》二卷,王旭高《环溪草堂医案》三卷,张仲华《爱庐医案》二十四条。柳氏按病类拟定总目,下据不同的病证又分若干子目,便于读者查阅。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理、法、方、药较为完备。
-
直中
直中又称直中三阴。指伤寒病邪不经三阳病的传变过程,直接侵犯三阴经,初起即为三阴病。如腹满吐利,肢冷脉迟,口不渴等(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
心下坚筑
心下坚筑为症状名。指脘部痞闷而悸动有力。多因水气凌心所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尤在泾注云:“坚筑,悸动有力,筑筑然也。”
-
周岩
周岩清代医学家(1832-约1905年)。字伯度,号鹿起山人。披览医籍,精研岐黄。对此,周氏以为中医之弊,不在守旧而在弃旧,故推崇清徐大椿、陈修园、尤在泾等尊经派医家,诋毁王清任,而谓唐容川“持中西之平,阐造物之秘,洵为有功于医学”,谓西医“遗气化而究形质”,与唐容川“持中西之平”观点相仿。
-
伤寒论学
明清两代,继成无己之后,整理和注解《伤寒论》者,日益增多,如王肯堂,方中行、张隐庵、张路玉、钱天来、柯韵伯、尤在泾诸家,或循原书加以阐解,或本仲景故说而间附后世类方,或以法类证,或以方类证,见仁见智,均对仲景学说有所昌明,尤其清代《医宗金鉴》各科备齐。如以六经为纲,对辨证论治理论框架的构筑;
-
尤在泾全集
《尤在泾全集》为中医丛书。清代朱钧经编。收清代尤在泾所撰《医学读书记》(附《医学续记》)、《静香楼医案》及《金匮要略心典》共3种。现存光绪三十三年(1907)上海朱氏焕文书局石印本。
-
金匮翼
《金匮翼》内科专著。清·尤在泾撰。作者曾注释《金匮要略》,书名《金匮心典》。书中参考历代方书并内科著作,参以个人心得和经验,阐述内科杂病48门。每门首列统论,概括该门病证的大致规律和治则。尤氏对内科杂病的分类较细,论述简要清楚,选方也切于实用。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少阴热化
概述:少阴热化:1.运气术语;《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指心肾阴虚,阴不制阳,从阳化热,虚火亢盛的病理变化。少阴病多阳气虚寒证,但亦有少阴阴虚而热化之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