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下急
心下急为症状名。指心窝部有迫急不舒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
麸炒白术
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土炒、麸炒等。因此认为,白术炮制后并不单纯是减少挥发油刺激作用,更重要的是改变化学成分。一般认为白术经麸炒或土炒后健脾作用增强,并能缓和燥性。
-
心黄
治法用生地黄饮子、马牙消散等方。2.《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面赤,口张,气喘,多惊,饶睡,手脚烦疼,舌上疮生,心下急闷,不欲饮食,舌缩口干,七八日内必发狂走,即是心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小肠病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又“小肠实则生热,热则心下急痹,口张,舌上生疮,身热来去,汗出,心烦身重,小腹胀急,小便赤涩不利,则为小肠实热之候也。”“小肠痈,小肠火热病也,…
-
脾足太阴经病证
脾足太阴经病证病证名。指脾经经气异常所产生的病证。《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为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补伤散
处方:天门冬1升,防风1两半,泽泻1两半,人参1两半,白蔹1两,大豆卷2两,前胡2两,芍药2两,栝楼根2两,石膏2两,干姜2两,紫菀1两,桂心4两,白术4两,甘草2两半,干地黄2两半,薯蓣2两半,当归2两半,阿胶1两半。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食前酒送下,日3次。
-
柴胡猪苓汤
别名:柴胡汤处方:柴胡(去苗)1两半,猪苓(去黑皮)1两半,紫苏茎叶(细锉)1两半,陈橘皮(汤去白,焙),防己,大麻仁(炒,研),郁李仁(汤去皮尖,炒,研),桑根白皮(锉碎,炒令黄)2两半。功能主治:风寒湿毒脚气,疼痛,皮肤不仁,缓弱(疒帬)痹,足胫肿满,心下急,大便涩。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一
-
中金丹
《鸡峰》卷十二:方名:中金丹别名:中金丸组成:人参3分,白术3两,枣肉4两。功效:益津暖胃,去痰,消谷嗜食。主治:胃气久虚,宿食不消,心下急满,腹胁胀痛,泄泻吐利,恶闻食气;风寒湿痹,风水肿满,风眩头痛,目中冷泪,自汗亡阳;或五劳七伤,筋骨软弱,腰膝疼痛;或温疟寒热,山岚瘴气,经久不愈。
-
理气丸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理气丸:处方:杏仁桂心各30克益智子干姜各60克制法:上四味,研为细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肺气虚弱,外感寒邪,短气不足以息。功能主治:气不足,动便喘咳,远行久立皆不任,汗出鼻干,心下急,痛苦悲伤,卧不安。功效:舒肝理气,开郁导滞。主治:男女之气滞肝郁,小儿疳积。
-
过经不解
过经不解指过了传经的日期,病仍未愈。《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宜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则愈。”
-
理中茯苓汤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理中茯苓汤:处方:赤茯苓1两(去黑皮),犀角1两(镑),赤石脂1两,黄连1两(去须),龙骨1两,厚朴1两(去粗皮,生姜汁炙),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焙),人参1两,干姜(炮)1两,桂2两(去粗皮),甘草(炙)2两。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茯苓汤”。主治:中焦寒湿。
-
过经
过经指伤寒已经过了太阳病阶段。另一种为过经后太阳病候虽罢,但出现少阳、阳明等它经病候,则为“过经不解”。为太阳过经而传入少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宜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则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