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风脱证
参附汤。”证候分析:由于元阳衰微已达极点,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有离决之势,正气虚脱,心神颓败,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目合、瞳神散、口张、鼻鼾、手撒、舌痿、大小便失禁等五脏败绝的危症。中风脱证的针灸治疗:方一:脱证取神阙、关元等穴,用大艾炷多壮灸。与类中风之风从内生者不同。
-
心绝
《中藏经·虚劳死证》卷上:“面黑,无左寸脉者,心绝也。”《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卷四:“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医宗必读·真中风》:“中风昏倒…若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即是脱证。更有吐沫,直视,肉脱,筋骨痛,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汗出如珠,皆脱绝之证。”
-
救急稀涎散
概述:救急稀涎散同名方剂约有三首,其中《证类本草》卷十四引《孙尚药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猪牙皂角1.5g、白矾1~主治中风闭证。高浓度时对人型或牛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对变异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核酸杆菌、产黑素类杆菌及口腔杂菌等厌氧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备注:方中皂荚开窍祛痰,白矾催吐开闭。
-
肝绝
《中藏经》卷上:“面白,无左关脉者,肝绝也。”《注解伤寒论·辨脉法》:“唇吻反青,四肢(执^水)习者,此为肝绝也。”成无己注:“(执^水)习者,为振动,若搐搦,手足时时引缩也。”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②中风脱证之一。《医林绳墨·中风》:“眼合直视者,肝绝也。”
-
肺绝
证见气喘不休,口张气但出不还,面赤,汗出发润,无寸口脉等。《中藏经》卷上:“面赤,无右寸脉者,肺绝也。”《注解伤寒论·辨脉法》:“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口张但气出而不还(一曰鼻口虚张,短气)。”《医林绳墨·中风》:“鼾睡自汗者,肺绝也。”《医宗必读·真中风》:“若中风昏倒…
-
中风恶证
中风恶证为病证名,指中风病出现口开、遗尿、手撒、眼合、鼻鼾等五脏气绝证者。眼合者,肝气闭绝;鼻鼾者,肺气闭绝。《医宗必读》:“凡中风昏倒…若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即是脱证。更有吐沫,直视,肉脱,筋骨痛,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汗出如珠,皆脱绝之证。”参附汤。”
-
肾绝
五脏绝候之一。①肾气绝出现的危重脉证。《中脏经》卷上:“面黄,无左尺脉者,肾绝也。”《注解伤寒论·辨脉法》:“溲便遗失,狂言;《脉经》卷四:“病人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自汗出如流水。”②中风脱证之一。《医林绳墨·中风》:“遗尿面黑者,肾绝也。”
-
脾绝
《中藏经》卷上:“面青,无右关脉者,脾绝也。”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将“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称之为脾绝。《灵枢·经脉》:“足太阴(脾)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②中风脱证中五脏绝证之一。
-
参耆术附汤
处方:人参1两,北耆1两,焦术1两,附子5钱。功能主治:中风脱证。摘录:《医学集成》卷二
-
隔盐灸
概述:隔盐灸为间接灸的一种。这是根据神阙穴局部特点而设计的一种经验灸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临床使用价值颇高,常用于治疗阴寒腹痛、泄泻、小便不通、四肢厥逆等。隔盐灸施灸方法:将干燥食盐块研为细末或直接使用精盐粉填至略高于脐孔,然后在盐上面置大艾炷点燃施灸。有灼痛时即更换艾炷。艾灸壮数视病情酌定。
-
脱
病情突变,阴阳相离,生命垂危的证候。《临证指南医案·脱》徐灵胎评语:“脱之名,惟阳气骤越,阴阳相离,汗出如油,六脉垂绝,一时急迫之症,方名为脱。”如中风病脱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声如鼾,甚或直视、肉脱、面赤如妆等。参见中风脱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