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膈
下膈为病证名,即噎膈证的一种,与上膈相对,指进食后,过一段时间,食物才吐出。《黄帝内经灵枢·上膈》:“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时乃出。”张志聪注:“病在膈上者,食饮入而还出;因于膈下者,食入,晬时乃还。”
-
小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3年版)
(1)小儿外科内镜工作室应包括内镜检查室、术前准备室、手术室、术后观察室以及门诊手术室等。(四)有内镜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4)小儿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的适应证选择符合要求。近3年内未发生过二级以上与开展小儿外科内镜手术相关的负主要责任的医疗事故。
-
手厥阴
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
心手少阴之脉
手少阴心经为十二经脉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它的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行于肺,向下出于腋下的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
-
心包络经
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
胃系
胃系指食管。见《类经》。手太阳小肠经“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现指口腔后部主要由肌肉和黏膜构成的管子,分鼻咽、口咽、喉咽三部分,是呼吸道及消化道的共同通路。见《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
-
上膈
《上膈》为《黄帝内经灵枢》的篇名。本篇首论气为上膈之证,故名。内容从气为上膈、虫为下膈两方面作为讨论的纲领,着重阐述膈证中属于虫痛的病因、症状和疗法。
-
手厥阴心包络经
手厥阴心包络经为十二经脉之一。原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或心烦心痛,掌中热等症。
-
心经
它的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行于肺,向下出于腋下的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
-
水恣泄
是指热在胸膈,以口渴喜饮,泻下水谷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脉因证治·泄》:“水恣泄,乃大引饮,是热在膈上,水多入下,胃经无热。”水多入则下膈入胃中,胃经本无热,不胜其水,名曰水恣,故使米谷一时下。”水恣泄的治疗:可灸大椎三五壮,或用平胃五苓散,热加黄连、木通。本病与溢饮滑泄相似。
-
手阳明
手阳明为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本经从食指桡侧端商阳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出于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阳溪,沿前臂桡侧到达肘横纹外侧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峰前边的肩髃,再向上交会于项部的大椎,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下贯膈肌,属于大肠;
-
膈中
膈中病名。属噎膈病。《内经》分噎膈为上膈、膈中和下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脾脉……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灵枢·本脏》:“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参见噎膈条。
-
定吐救生丹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定吐救生丹:处方:山大戟(浆水煮.功能主治:治小儿伏热生涎,心膈烦躁,壮热霍乱,乳食不下,呕哕恶心,或发吐逆。如吐逆,煎丁香马齿汤下。注意:此药除热化涎,下膈止吐逆,若胃虚伤冷,呕吐不止者,不可服。食后临卧服之。制备方法:上为末,每熔蜡1两,入炼蜜2钱半为丸,如黄米大。
-
干柿丸
《卫生宝鉴》卷十四:干柿丸:处方:朱砂(研,为衣)1钱,没药(研)1钱,猪牙皂角(去皮弦子,为末)1钱,干漆(碎,炒烟尽,为末)1钱,荆三棱(炮,为末)1钱,青礞石(为末)1钱,干姜(炮,为末)1钱,水银结沙子1钱,轻粉2钱,巴豆30个(去皮膜,醋煮10沸)。功能主治:取虚实积,下膈。
-
换金丹
《玉案》卷五:换金丹:处方:广木香3两,青皮(醋炒)3两,芦荟3两,肉豆蔻(面包煨)3两,麦芽(炒)3两,神曲(炒)3两,山楂肉3两,千金子(去壳、油)3两,白术(土炒)2两,黄连2两,槟榔1两,沉香7钱。如上膈胀,白豆蔻汤送下;下膈胀,砂仁汤送下,此丸服后,要合参苓白术散间服。主治:风热客于上焦,口眼斜。
-
枳壳桔梗汤
处方:枳壳(去瓤,麸炒)桔梗(去芦)青皮(去瓤)陈皮(去白)各15克木香10克当归粉草各15克制法:上锉为散。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2片水煎,温服。《医方类聚》卷五十六引《修月鲁般经》:方名:枳壳桔梗汤组成:赤茯苓2两,半夏2两,枳壳2两,赤芍药2两,桔梗2两,甘草半两(1方加白术2两)。
-
紫朴散
《普济方》卷三九四:方名:紫朴散组成:厚朴(去粗皮,以生姜汁炙令香熟)。功效:下膈和胃。主治:小儿吐逆。用法用量:每服1字或半钱,米饮调下,温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小肠手太阳之脉
即手太阳小肠经。本经自手小指尺侧端(少泽)起始,沿手掌尺侧缘上行,出尺骨茎突,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出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后边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
-
隔食
隔食病证名。指饮食难以下膈入于胃肠。与噎膈、隔同义。陈念祖谓:“膈者,阻隔不通,不能纳谷之谓也。又谓之隔食,病在胸膈之间也。”参见噎膈、隔、格食条。
-
清下破血汤
《中国接骨图说》:方名:清下破血汤组成:柴胡、川芎、大黄、赤芍药、当归、黄芩、五灵脂、桃仁、枳实、栀子、赤牛膝、木通、泽兰、红花、苏木。主治:下膈被伤者。用法用量:上生地黄煎,加老酒、童便和服。
-
心包经
心包经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简称。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循字据《针灸甲乙经》卷二及《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王注补)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赤,目黄、喜笑无常等。
-
大肠经
概述:大肠经:1.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本经从食指桡侧端商阳开始,沿着食指桡侧缘,出于第一、二掌骨间的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阳溪,沿前臂桡侧到达肘横纹外侧端的曲池,向上沿上臂外侧前缘,到肩峰前边的肩髃,再向上交会于项部的大椎,向前下进入锁骨上窝,络于肺脏,下贯膈肌,属于大肠;
-
经验万病无忧散
处方:槟榔2两,雷丸2两,贯众2两,大腹皮2两,京三棱2钱,蓬莪术2钱,鹤虱2钱,木香2钱,甘草4两,大黄10两(炒),粉霜2钱,牵牛(头末)1两半(生者)。妇人赤白带下,症瘕血块。注意:忌生冷。摘录:《普济方》卷二五六引《医学切问》
-
消下破血汤
《准绳 疡医》卷六:方名:消下破血汤组成:柴胡、川芎、大黄、赤芍药、当归、黄芩、五灵脂、桃仁、枳实、栀子、赤牛膝、木通、泽兰、红花、苏木、生地。主治:下膈被伤。用法用量:水煎,加老酒、童便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