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令
假令宋代太医局对医生的考试方法之一。假令亦即假令病法。是由考官假拟某种疾病的证候和表现特点,令被试者作出诊断并确定治疗方法,以考核其实际诊治能力。
-
血运
血运即晕针。参见气运:气运即晕针。运,晕也。晕针,古有气运、血运之谓,此其一。《普济方》:“假令针肝经感气运,以补肝经合曲泉之络;假令针肝经血运,以补本经曲泉穴之经。”
-
血晕
血晕即晕针。运,晕也。晕针,古有气运、血运之谓,此其一。《普济方》:“假令针肝经感气运,以补肝经合曲泉之络;假令针肝经血运,以补本经曲泉穴之经。”
-
气运
气运指晕针,古有气运、血运之谓,此其一。运,晕也。《普济方》:“假令针肝经感气运,以补肝经合曲泉之络;假令针肝经血运,以补本经曲泉穴之经。”
-
瘴气
瘴气是中国南方山林荒野特有的病邪之统称,包括疟邪等。《诸病源候论·瘴气候》:“夫岭南青黄芒瘴,犹如岭北伤寒也。假令本有冷,今得温瘴,虽暴壮热烦满视寒,正须温药汗之,汗之不歇,不妨寒药下之。其一日二日,瘴气在皮肤之间,故病者头痛恶寒,腰背强重。
-
伏邪
伏邪是指感而不随即发病,而伏藏于体内的病邪,也指这一类发病类型。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伏气之说为温病所重视,特别是王孟英更为强调,把温病分为外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两大类。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至而不至
至而不至为运气学说术语。《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指时令已至而岁气未至,这种情况一般都发生于岁运不及之年,如王冰注:“假令,…乙丑岁气不足,于甲子岁当至之期,后时而至也。”
-
未至而至
未至而至为运气学说术语。《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指时令未至而岁气先至。按运气学说的理论,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岁运太过之年。如王冰注:“假令甲子岁气有余,于癸亥岁未当至之期,先时而至也。岁气有余,六气之至皆先时。先时后至,后时先至,各差三十日而应也。”
-
太医局
太医局为宋代医事机构,属太常寺,源于唐太医署,下分九科专管培养学生。其中大方脉120人,风科80人,小方脉20人,眼科20人,疮肿兼折疡20人,产科10人,口齿兼咽喉科10人,针灸科10人,金镞兼书禁科10人,共有学生300人。考核学习成绩时,分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运气等六项内容进行。
-
干血
干血指瘀结凝固之血,即瘀血。《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
-
伏气
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又如《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晋·王叔和《伤寒例》认为:“中而…明·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见《温疫论》)。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伏阳
伏阳指阳热之邪潜伏在体内。成无己注:“冬时感寒,伏藏于经中,不即发者,谓之伏气。”又如《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明·吴又可认为邪伏募原(见《温疫论》)。后世认为,凡初起不见表证,而先见里热甚至血分热证者为伏气温病,例如春温与伏暑之类便是。
-
心病
心病为病证名。又:“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
刚柔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张景岳注:“形证有柔刚,脉色有柔刚,气味尤有柔刚,柔者属阴,刚者属阳,知柔刚之化者,知阴阳之妙用矣。”《素问遗篇·刺法论》:“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张景岳注:“十干五运,分属阴阳,阳干气刚,甲、丙、戊、庚、壬也;
-
癫眩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医宗金鉴》卷二一:“癫眩之癫字,当是巅字,巅者,头也。文义相属,此传写之讹。”参见眩晕、头晕、头眩各条。
-
行邪
行邪指侵犯人体后能移行传变而不潜伏固着的病邪。《温疫论》下卷:“凡邪所客,有行邪,有伏邪,……假令行邪者,如正伤寒始自太阳,或传阳明,或传少阳,或自三阳入胃,如行人经由某地,本无根蒂。”
-
子午补泻
子午补泻针刺补泻手法之一。《针灸大成》卷四:“此乃宣行荣卫之法也。右转逆阳,为之泻。《医学入门》:“从子至午,左行为补”;又有根据经脉走向不同而分左右转。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左转逆经为泻。在《金针赋》《神应经》等书中还有按男女、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的不同而区分捻转补泻。
-
太医局诸科程文
《太医局诸科程文》为书名。全书分六种命题:墨义、脉义、大义、论方、假令、运气等共87个问题。其中察脉和诊治类有一定实用价值,其余论述则不免空泛、机械,运气一章尤为突出。但对考察宋代的医事制度与医学发展情况,有历史价值。本书收入《当归草堂医学丛书》中。
-
黄家
黄家指黄疸久不退,已转阴黄的患者。《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黄家日晡时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
-
拔原法
拔原法为取穴法之一。如肺经病取太渊,肝经病取太冲等。此法为元代医家王海藏所倡用,故又称王海藏拔原法。《普济方》王海藏拔原法:“假令针肝经病,于本经原穴一针,如补肝经来,亦于本经原穴补一针;如泻肝经来,亦于本经原穴泻一针。如余经有补泻,针毕仿此例,亦补泻各经原穴。”
-
井金散
《准绳·疡医》卷五:井金散:处方:土黄3钱,硇砂(生,晒干)2钱,雄黄2钱,轻粉1钱,朱砂1钱,乳香1钱,没药1钱,麝香少许,片脑少许。功能主治:六瘤,瘰。假令瘤如胡桃大,用药末少许(半钱),用唾调如稀面糊得所,摊于瘤顶上,如小钱大,唾湿纸花两重盖之,后用黄龙膏盖之,间日一度上药,次添药彻的周围,大如韭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