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痧症全书
《痧症全书》痧症专著。清·王凯编撰。原序称“深山野人”林森曾向王氏面授《痧书》,复经王氏综合古今有关文献结合个人见闻编成此书。全书详细论述痧原、辨证、治法、用药大法、多种痧症证治及治疗方剂等。内容与《痧胀玉衡》颇多重复,究竟由王氏所自采,抑或由深山野人所传授,则已不可辨。现存二十余种清刊本。
-
当归枳壳汤
概述:当归枳壳汤为方剂名,出自《痧胀玉衡》卷下方。匏三、三十五号家人方处方:当归尾、枳壳、赤芍药各一钱,山楂、莱菔子各二钱,厚朴八分。功能主治:主治痧食积,气血不和。用法用量:水煎,微冷服。附注:匏三(《痧症全书》卷下)、三十五号家人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
参归化毒汤
《片玉痘疹》卷九:参归化毒汤:处方:人参、当归、赤芍、黄耆、桂枝、白术、炙甘草。功能主治:痘疮搔痒不住,元气虚弱而吐泻者。摘录:《片玉痘疹》卷九《救偏琐言》卷十:方名:参归化毒汤别名:木四、六十号咸象方组成:人参、当归、黄耆、甘草、金银花、牛膝、红花、贝母、山楂、皂角刺、白芷、加胡桃肉。
-
竹六
方出《痧胀玉衡》卷中,名见《痧症全书》卷下:别名:三十号井象方组成:苏木、红花、泽兰、桃仁、乌药、桔梗、川芎、牛膝。主治:紫疱痧,痧毒之气存肌表。用法用量:水煎,温服。临床应用:紫疮痧:余邻许秀芝女,手足、下半身俱肿,大腹亦胀,发出两腿足紫血疱,如圆眼大,密难数记,皆云此烂疯之症,服药益甚。
-
竹八
《痧症全书》卷下:别名:三十二号随象方组成:大黄3钱,茵陈1钱,连翘1钱,瓜蒌1钱,枳实1钱,桃仁1钱,青皮1钱,赤芍1钱,银花1钱,酒芩1钱,山栀1钱。主治:痧毒结于大肠。用法用量:水煎,微温服。方中青皮,《杂病源流犀烛》作 陈皮。
-
土六
方出《痧胀玉衡》卷中,名见《痧症全书》卷下:方名:土六别名:四十六号涣象方组成:丹参、旋覆、山楂、橘红、泽兰、角刺、山甲、姜黄、延胡、赤芍。功效:散毒,消瘀,解痛麻。主治:痧症,半身不遂。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四十六号涣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
射干兜铃汤
《痧胀玉衡》卷下:方名:射干兜铃汤别名:匏八、四十号蛊象方组成:射干、桑皮、兜铃、桔梗、薄荷、玄参、花粉、贝母、枳壳、甘菊、金银花各等分。主治:痧似伤风咳嗽。用法用量:水2钟,煎7分,稍冷服;嗽甚,加童便饮。附注:匏八(《痧症全书》卷下)、四十号蛊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
桃仁红花汤
《痧胀玉衡》卷下:方名:桃仁红花汤别名:匏四组成:桃仁(去皮尖)1钱,红花1钱,苏木1钱,青皮8分,乌药4分,独活6分,白蒺藜(去刺,捣末)1钱2分。附注:匏四(《痧症全书》卷下)、三十六号益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主治:疹后月事适来适断,寒热往来如疟,日间了了,暮则谵语。主治:产后恶露不行。
-
匏六
方出《痧胀玉衡》卷上,名见《痧症全书》卷下:方名:匏六别名:三十八号噬嗑方组成:泽兰、香附、桃仁、苏木、独活、白蒺末、山楂、乌药。奈前因暗痧莫识,数饮热汤,毒血凝聚于内,放之不出,将何以救之。渐能转运,犹身热不凉,大便不速,用卜子,麦芽、枳实、大黄、紫朴、桃仁煎汤温服,便通热减,后调补3月而痊。
-
紫朴汤
《痧胀玉衡》卷下:方名:紫朴汤别名:石八、十六号师象方组成:紫朴、山楂、卜子、三棱、蓬术、枳实、连翘、青皮、陈皮、细辛各等分。用法用量:水煎,冷服。主药紫朴,即厚朴用紫苏叶、生姜煮汁浸泡炮炙而成,功能燥湿散满以运脾,行气导滞而除胀,温燥行气,芳香化湿。
-
紫苏厚朴汤
《痧胀玉衡》卷下:方名:紫苏厚朴汤别名:金三、三号遯象方组成:紫苏、香薷、紫朴、枳壳、红花、青皮、陈皮、卜子、山楂各等分。主治:痧有暑,胀不已者。用法用量:水2钟,煎7分。附注:金三(《痧症全书》卷下)、三号遯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
乌药顺气汤
概述:乌药顺气汤为方剂名,出自《痧胀玉衡》卷下方。组成:三棱、莪术、莱菔子、白芥子、延胡索各一钱,枳壳、青皮、乌药各八分,红花七分,香附四分。功能主治:主治痧气内攻,心腹切痛,胀闷非常。用法用量:水煎,稍冷服。附注:石三(《痧症全书》卷下)、十一号屯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
十号节象方
十号节象方为《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即《痧胀玉衡》卷下方宝花散,组成为郁金一钱,细辛三两,降香三钱,荆芥四钱。先心腹绞痛而吐泻者,从暑气痧发者多;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血沫痧
概述:血沫痧(bloodyfrothshadisease)为病证名。是指感受时疫秽浊之气,以胀闷废食,两胁痛甚,口出淡血沫,如西瓜瓤等为常见症的痧证。血沫痧的症状:患痧而有口吐血沫者。血沫痧的治疗:《痧症全书》卷中:“血沫痧,胀闷废食,两胁疼甚,口出淡血沫,如西瓜瓤,用熏陆香为君,佐以寄奴、茜草之类,治之即愈。”
-
泻痧
泻痧病证名。痧症水泻不止者。《痧症全书》卷中:“泻痧,水泻不计遍数。”其治不可攻下,亦不可止涩。治宜健脾祛湿,分清化浊,用五苓散去桂,白术换苍术,加车前、木通之类。若由慢痧变来,但宜治痧,则泻自止。
-
梅氏验方新编
《梅氏验方新编》医方著作。清·梅启照辑。刊于1878年。本书原为梅氏对其所刊行《验方新编》十六卷本的续补的八卷,其后刊印单行本,改为此名。书中仿《验方新编》体例,新辑了临床各科民间验方,还辑入了“叶天士眼科”及《痧症全书》等内容,现有清刻本及近代铅印本。
-
宝花散
《痧胀玉衡》卷下别名石二、十号节象方处方郁金1钱,细辛3两,降香3钱,荆芥4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痧胀。心腹绞切大痛,或如板硬,或如绳转,或如筋吊;轻者亦微微绞痛,胀闷非常。用法用量石二(《痧症全书》卷下)、十号节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
补蛾痧
补蛾痧病证名。痧证之一。其症喉痛而无肿胀,痛处不定,喘急痰盛,有痧筋。《痧症全书》卷中:“痰涎壅盛,喘急如锯。痛苦喉蛾,但喉蛾内肿胀,痧只痛而无肿胀;形若急喉风,但喉风痛而不移,痧痛则无一定,且痧有痧筋可辨也。”参见痧、痧气条。
-
必胜汤
匏二、三十四号小畜方处方:红花、香附各四分,桃仁、大黄、贝母、山楂、赤芍药、青皮、五灵脂各一钱。用法用量:水煎服。《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六方之必胜汤:组成:大黄、荆芥穗、赤芍药、青皮、生地黄、山楂、木通、炒牛蒡子、桃仁、紫花地丁、蝉蜕、葛根、地龙、红花、芦根。用法用量:煎汤代水服。
-
陈皮厚朴汤
别名:丝八、二十四号渐象方处方:陈皮、紫朴、山楂、乌药、青皮各等分。用法用量:丝八(《痧症全书》卷下)、二十四号渐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一)。痰多,加白芥子、贝母;痧筋不现,加细辛、荆芥;血瘀,加玄胡索、香附、桃仁;头汗,加枳实、大黄;口渴,加薄荷、花粉。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革六
别名:五十四号夬象方处方:桑寄生、红花、香附、益母草、荆芥、细辛、卜子、神曲。功能主治:胎前痧。用法用量:水煎,冲砂仁末,微冷服。临床应用:胎前痧:逍方亭内室,怀娠6月,寒热交作,烦闷不安,左手脉伏,面目微黑,刺腿弯青筋六针,出毒血少愈,服上药而安。后用小柴胡汤退热,又用参、苓、归、地健脾养血乃痊。
-
革七
别名:五十五号需象方处方:独活、细辛、柴胡、金银花、丹参、益母草、牛膝、石斛、乌药、山楂、陈皮。功能主治:产后痧痛。临床应用:产后痧痛:蒋南轩内室,产后8日恶露去血过多,忽恶寒发热,胸中胀闷垂危,脉洪大无伦、放痧毒,刺指臂出紫黑毒血,30余针,用上药4剂,寒热胀闷俱除,调补而愈。
-
革五
别名:五十三号大壮方处方:桃仁、红花、独活、细辛、山楂、香附、青皮。功能主治:倒经痧。用法用量:五十三号大壮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临床应用:倒经痧:沈弘先内人,经期发热,鼻血如注,昏迷沉重,肚腹作胀,脉伏。摘录:方出《痧胀玉衡》卷中,名见《痧症全书》卷下
-
和脾宣化饮
别名:二十八号恒象方、竹四处方:广皮2钱,莱菔子(半生半炒)2钱,前胡2钱,卷舒(炒)2钱,大腹皮(去黑翳,黑豆汤泡洗)2钱,麦芽2钱。痧气食结,胸中饱闷,腹内绞痛。用法用量:山楂1-2两煎汤代水。附注:二十八号恒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竹四(《痧症全书》卷下)。
-
降香桃花散
别名:十二号既济方、石四处方:降香5钱,牛膝2两,桃花7钱,红花7钱,大红凤仙花7钱,白蒺藜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痧毒中肾。用法用量:十二号既济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石四(《痧症全书》卷下)。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荆芥薄荷汤
别名:革一、四十九号坤象方处方:白蒺藜(捣去刺,为末)、荆芥(炒黑)、赤芍、薄荷、青皮、陈皮各等分。功能主治:痧症气血阻塞。用法用量:革一(《痧症全书》卷下),四十九号坤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荆芥银花汤
别名:竹二、二十六号豫象方处方:荆芥1钱,红花1钱,茜草1钱,丹皮1钱,金银花1钱,赤芍1钱,香附3分,乌药5分,白蒺藜(去刺,捣末)8分。功能主治:痧有因于血滞者。用法用量:竹二(《痧症全书》卷下)、二十六号豫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痧症全书》有刘寄奴。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绝痧方
别名:木八、六十四号归妹方处方:甘草1两,明矾1两,食盐1两,川乌1钱,干姜3钱。功能主治:数患痧症。用法用量:木八(《痧症全书》卷下)、六十四号归妹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注意:必痧症已愈,然后可服,以绝其根,否则稍有痧气未除,断不可服,恐甘草作胀,热者助邪,反害之矣。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润下丸
《丹溪心法》卷二:润下丸:处方:南星30克半夏60克(各依橘红制法)黄芩30克黄连30克甘草(炙)30克橘红250克(以盐15克,水化拌令得所,煮干焙燥)制法:为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痧症全书》卷下:方名:润下丸组成:大黄(酒制)4两,黑丑(炒,头末)2两。用法用量:每服1钱,多至2钱,灯心汤送下。
-
木一
方出《痧胀玉衡》卷中,名见《痧症全书》卷下:别名:五十七号兑象方组成:荆芥、连翘、防风、红花、青皮、桔梗、枳壳、山楂、卜子。临床应用:痘前痧胀:夏子亮幼子,五月发热,痰喘气急,四肢战动,两目无神,不省人事,口热如炉,面有隐隐红紫细点。《痧症全书》有牛蒡子。
-
木五
《痧症全书》卷下:组成:赤芍2钱,大黄(炒)1钱,花粉1钱,黄连1钱,乳香(净)1钱,川贝(去心,炒)1钱,雄黄1钱,牛蒡(炒)1钱,穿山甲(土炒)8分,生甘草7分。主治:痧后热毒痈疔,疼痛不已。用法用量:每服5分,蜜汤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细辛大黄丸
《痧胀玉衡》卷下:方名:细辛大黄丸别名:石七、十五号明夷方组成:细辛、大黄、枳实、紫朴、麻仁、青皮、桃仁(去皮尖)各等分。主治:痧,大便干结,气血不通,烦闷壅盛,昏沉者。制备方法:上为末,水泛为丸。附注:石七(《痧症全书》卷下)、十五号明夷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
土一
《痧症全书》卷下:方名:土一别名:四十一号离象方组成:葛根、柴胡、知母、枳壳、青皮、陈皮、紫朴、川贝、藿香、槟榔。主治:痧痰气壅盛。用法用量:水煎,温服。附注:四十一号离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
土七
方出《痧胀玉衡》卷中,名见《痧症全书》卷下:方名:土七别名:四十七号讼象方组成:桃仁、赤芍、泽兰、玄胡索、红花、陈皮、乌药、独活。临床应用:内伤兼痧:曹洪宇子之外戚,争夺家产,讼公庭,有老妇造其家,互相争殴,发热沉重,咳嗽吐痰,胸中胀闷,诸亲戚唯恐毙于曹姓室中,邀余往视,余为诊之。
-
缠丝痧
概述:缠丝痧(windingfilamentshadisease)为病证名。多见夏秋二季。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缩脚痧
概述:缩脚痧(spasmodiclegshadisease)为病证名。治法先以三指拍曲池穴、阳交穴,拍出紫块,先以钱刮骨边臑穴,续刺阳交穴,斜刺曲池穴,曲池、阳交先拍后刺。”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番痧
概述:番痧(filthyshadisease)是指感受时疫秽浊之气,以突发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头面发黑,顷刻昏倒,皮肤见黑色痧点等为常见症的痧证。多见夏秋二季。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羊筋痧
是指感受时疫秽浊之气,以病处白毛积聚如羊筋为主症的痧证。羊筋痧的症状:痧证病处白毛积聚如筋。羊筋痧的治疗:《痧症全书》卷中:“羊筋痧,腹胀,混身板痛。此二症,胸前或腰背,用小针穿皮挑出筋毛自愈。只拣疼处,看有毫毛聚起者便是。药用涤痰丸、普济消毒饮。”
-
吐痧
吐痧为病证名。痧证之一。指患痧兼有入水即吐者。《痧症全书》卷中:“吐痧,汤水入口即吐,研伏龙肝泡水澄饮即定,药亦以此水煎,用金四方。”
-
手臂痛痧
《痧胀玉衡·手臂痛痧》:“手臂痧,攻及脏腑者为紧痧,不攻脏腑者为慢痧。多见夏秋二季。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痧
概述:痧:1.感触秽浊不正之气而出现腹痛、吐泻等症;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治疗: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分类: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半身不遂痧
《痧胀玉衡·半身不遂痧》:“心主血,痧毒入于血分,故易攻心,此痧症所以发昏也。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独活红花汤
别名:丝六、二十二号履象方处方:独活1钱,红花1钱,桃仁(去皮尖)1钱,蒲黄1钱,玄明粉1钱,白蒺藜(炒,为末)1钱,乌药1钱,香附3分,枳壳7分。功能主治:痧胀因于血郁。用法用量:丝六(《痧症全书》卷下)、二十二号履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革八
别名:五十六号比象方处方:山楂、银花、丹参、益母、独活、柴胡、牛膝、桃仁、艾叶、苏木、姜黄、香附。功能主治:产后痧。用法用量:五十六号比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摘录:《痧症全书》卷下
-
革二
别名:五十号复象方处方:金银花、茜草、连翘、黑山栀、枳壳、丹皮、赤芍、牛膝、石斛、草决明、童便。功能主治:眼目痧。临床应用:眼目痧:江道诚患心中烦热头眩,忽两目红肿大痛,饮热茶热酒,眼珠挂出,左目尤甚,至晚即昏沉发晕,左脉微细无根。摘录:方出《痧胀玉衡》卷中,名见《痧症全书》卷下
-
红花汤
处方:红花、蒲黄、青皮各一钱,香附四分,贝母二分,枳壳六分。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丝七(《痧症全书》卷下)、二十三号中孚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摘录:《医学入门》卷八《成方切用》卷十一方之红花汤:处方:升麻、前胡、桔梗、山楂、木通、荆芥、抚芎、甘草、灯心、红花、蝉蜕。
-
连翘薄荷饮
别名:竹七、三十一号大过方处方:香附、卜子、槟榔、山楂、陈皮、连翘、薄荷等分,木香2分(研、冲)。功能主治:痧症食积气阻。用法用量:竹七(《痧症全书》卷下)、三十一号大过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炼石丹
处方:千年石(即陈石灰,水飞)1两,松根石(即真琥珀)3钱,水骨石(即白滑石,水飞)2钱。制法:水为丸,或神曲糊为丸,表热烦躁者,青黛为衣;眩晕心闷者,朱砂为衣。功能主治:痧胀。用法用量:每服2钱,垂头芦粟汤送下。摘录:《痧症全书》卷下
-
参苓归术散
别名:木六、六十二号谦象方处方:人参、白茯苓、当归、白术、白芍药、陈皮、黄耆、川芎、熟地黄、甘草。功能主治:痧退之后,气血虚弱者。用法用量:木六(《痧症全书》卷下)、六十二号谦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苏木散
《痧胀玉衡》卷下:别名:竹五、二十九号升象方组成:苏木2两,白蒺藜(捣去刺)1两,红花1两,玄胡索1两,桃仁(去皮尖)1两,独活3钱,五灵脂7钱,降香6钱,姜黄6钱,赤芍药6钱,大黄5钱,乌药4钱,山棱4钱,蓬术4钱,陈皮4钱,青皮4钱,皂角刺4钱,香附(酒炒)4钱。主治:痧毒血瘀成块,坚硬突起不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