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泻
是指脾胃虚弱,饮食生冷,以腹胀肠鸣,泻下水样便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又称水泄、注泄、泄注、注下。病因病机:《圣济总录》卷七十四:“脾胃怯弱,水谷不分,湿饮留滞,水走肠间,禁固不能,故令人腹胀下利,有如注水之状,谓之注泄,世名水泻。”湿泻、寒泻、热泻等皆可表现为水泻。别名:水泻、及泻、芒芋、天秃。
-
舒血管肠肽瘤
为胰岛非β细胞分泌大量舒血管肠肽,强烈刺激小肠分泌,激活肠粘膜腺苷酸环化酶,使cAMP增加,导致空回肠粘膜绒毛上皮细胞Cl-、Na+及水分向肠腔内移动,K+吸收减少引起水样泻、低血钾、无胃酸,故又称胰霍乱(WDHA)。治疗:1.手术治疗术前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半数胰霍乱系良性胰岛或神经节肿瘤引起,故应全胰切除。
-
桤木枝梢
《*辞典》:桤木枝梢: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QīM ZhīShāo来源:为桦木科植物桤木的嫩枝叶。性味: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性凉,味苦涩。功能主治:清热降火,止血止泻。治吐血,衄血,水泻,痢疾,黄水疮。(《四川中药志》)③治毒蛇咬伤:牛屎树嫩叶适量,捣敷伤处。
-
水泄
见《素问玄机气宜保命集·泻论》。《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水泄,肠鸣如雷,一泄如注,皆是水。”《圣济总录》卷七十四:“脾胃怯弱,水谷不分,湿饮留滞,水走肠间,禁固不能,故令人腹胀下利,有如注水之状,谓之注泄,世名水泻。”可用厚朴丸、香连散等方。湿泻、寒泻、热泻等皆可表现为水泻。
-
注泄
注泄病名。大便泄下如水下注之状。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水泻。又称泄注、注下。《圣济总录》卷七十四:“腹胀下利,有如注水之状,谓之注泄,世名水泻。”详水泻条。
-
泄注
泄注病名。泄下如水注状。出《素问·气交变大论》。即水泻,又称注泄、注下。详水泻条。
-
闸板丹
《古今医鉴》卷五引张小庵方:方名:闸板丹组成:黄丹1两(水飞),黄蜡1两,乳香1钱,没药1钱,杏仁8个(去皮尖),巴豆8个(去油)。用法用量:每服1丸,如黄豆大,空心服,红痢,冷甘草汤送下;白痢,冷干姜汤送下,水泻,冷米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将黄蜡溶化后,将药末同蜡拌匀,搅冷成块。
-
泻痧
泻痧病证名。痧症水泻不止者。《痧症全书》卷中:“泻痧,水泻不计遍数。”其治不可攻下,亦不可止涩。治宜健脾祛湿,分清化浊,用五苓散去桂,白术换苍术,加车前、木通之类。若由慢痧变来,但宜治痧,则泻自止。
-
注下
注下病名。大便泄下如水下注之状。出《素问·气交变大论》。即水泻。又称注泄、泄注。详水泻条。
-
蚕豆茎
《*辞典》:蚕豆茎: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拼音名:C nD uJīnɡ别名:蚕豆梗(《上海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蚕豆的茎。化学成份:茎含山柰酚、对羟基苯甲酸、延胡索酸、白桦脂醇等。药理作用:甘油酸有利尿作用。参见蚕豆荚壳条。功能主治:止血、止泻。治各种内出血,水泻,烫伤。每日三钱,分三次吞服。
-
紧病
突然发生的剧烈水泻。又称急病。以其病势紧急,病情紧要,故名。《张氏医通·大小府门》:“夏暑暴泻如水,周身疼痛,汗出,脉弱少气,甚者加吐,此名紧病。浆水散。”本病见于急性肠胃炎、霍乱、副霍乱等。
-
蔓胡颓子根
《*辞典》:蔓胡颓子根:出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拼音名:M nH Tu ZǐGēn来源:为胡颓子科植物蔓胡颓子的根或根皮。治痢疾,水泻,风湿痹痛,肝炎,胃病,吐血,痔血,血崩,跌打肿痛。(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⑥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睾丸炎,慢性肝炎,胃病,河豚中毒,狗咬伤:蔓胡颓子根三至六钱。
-
痢疾食料丸
处方:陈莱菔英2斤,陈茶叶2斤,阳春砂仁4两,陈蚕豆2斤(炒)。制法:共为细末,用鲜荷叶13瓣,煎汤泛丸。功能主治:痢疾,水泻。用法用量:每服3钱,红痢,黄连1分煎汤送下;红白痢,姜皮汤送下;摘录:《良方集腋》卷上
-
辽东栎皮
出处:《宁夏中草药手册》拼音名:Li oDōnɡL P 来源:为壳斗科植物辽东栎的根皮和树皮。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收敛,止泻。附方:①治久痢、水泻:辽东栎壳斗及树皮或根皮各三钱。②治恶疮、痈肿:辽东栎壳斗及树皮或根皮各五钱。
-
分水丹
摘录:《石室秘录》卷一《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禹县方):组成:广藿香2两,泽泻2两4钱,白扁豆1两6钱,川厚朴3两,半夏3两6钱,香薷草2两,砂仁2两4钱,木瓜2两4钱,紫苏2两4钱,白术2两,苍术3两,猪苓2两4钱,西滑石2两4钱,肉桂2两4钱,陈皮2两4钱,白茯苓2两4钱,石斛2两4钱,甘草3两,白芷2两4钱,桔梗1两6钱。
-
透红丸
《杨氏家藏方》卷五:方名:透红丸组成:缩砂仁100粒,杏仁100粒(去皮尖),巴豆50粒(去皮膜,取霜),坯子、胭脂1钱(别研),川芎1两(锉碎)。主治:脾疼翻胃,膈气,水泻积痢;赤痢,甘草汤送下;赤白痢,甘草、干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次入杏仁、巴豆、胭脂研匀,汤泡雪糕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封脐丹
《惠直堂经验方》卷一:封脐丹:处方:丁香7个肉果1个牙皂60克(去筋)大倍子1个(炒)麝香0.15克制法:上药为末,醋调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主治痢疾,水泻;用法用量:用时放入脐内,外贴膏药。主治:痢疾水泻,并妇人白带。制备方法:上为末,醋调为丸,如绿豆大。
-
立止水泻方
处方:车前1钱,泽泻1钱,厚朴1钱2分(姜汁炒)。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水泻。用法用量:滚水调服。摘录:《寿世新编》卷上
-
藿香煮散
处方:藿香叶1两,木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肉豆蔻(去壳)1两,诃黎勒皮1两,人参1两,白茯苓(去粗皮)1两,甘草(炙)1两,草豆蔻(去皮)1两,麦糵(炒)1两,陈曲(炒)1两,干姜(炮)半两,高良姜(锉,炒)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功能主治:久积聚,宿滞不消,或翻胃吐逆,恶心干哕;
-
金挖耳根
《*辞典》:金挖耳根: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JīnWāěrGēn别名:野烟头(《重庆草药》)来源:为菊科植物金挖耳的根及茎基部。功能主治:治产后血气痛,水泻腹痛,牙痛,乳蛾。血分通用。(《湖南药物志》)③治牙齿痛(火牙痛):挖耳草根捣如泥,调合甜酒(捞糟汁),外敷腮上(在药外面涂少许稀泥)。
-
乌豆根
《*辞典》:乌豆根: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WūD uGēn别名:山豆根来源:为豆科植物西南槐树的根。原形态:灌木,高1~单数羽状复叶,互生;花冠蝶形,淡黄色,旗瓣狭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爪;生境分布:生山坡林下、湿润的灌丛中或石壁上。性味:性凉,味苦涩。功能主治:清热除湿。治痨伤,水泻。
-
宁和堂暖脐膏
《串雅内编》卷一:组成:香油1升(或麻油),生姜1斤(切片),黄丹(飞过)半斤。主治:水泻、白痢。用法用量:摊布贴脐上。制备方法:熬膏。用药禁忌:孕妇忌贴。
-
四血散
《赤水玄珠》卷九:组成:益元散加当归、井泉石。主治:衄血、吐血、便血。用法用量:米汤调下。加减:淋者,加栀子;茎中痛,加蒲黄;水泻,加车前子。
-
平胃香连丸
《外科集腋》卷八:组成:陈皮2两,甘草2两,厚朴(姜汁炒)2两,木香4两,苍术(米泔浸)2两,川连8两(分四制:甘草煎水、吴萸煎水、京酒、米醋各拌川连2两,晒干)。主治:水泻,痢疾。用法用量:每服1-2钱,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用炒神曲5两打糊为丸。
-
生生丹
《仙拈集》卷一:组成:生白矾1两,枯白矾1两。主治:水泻,痢疾,疟疾。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姜汤下;泄泻,米汤下;疟疾,桃枝汤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用艾叶熬汤,打面糊2两为丸,雄黄为衣,如黑豆大。
-
自制保赤扶元散
《喉科心法》卷下:组成:人参须1钱5分(另炖冲),熟枣仁1钱5分,益智仁1钱(煨,盐水炒),炒白芍1钱5分(酒沙),真于术1钱5分,白茯苓3钱。主治:幼孩腹中水泻不止,完谷不化,脾肾两虚,关闸滑脱,内风欲动,将成慢惊。用法用量:粳稻根须6钱,陈皮1钱为引。
-
自制芙蓉截流丸
《喉科心法》卷下:组成:清膏烟3钱,陈米饭3两。主治:喉症,大便水泻,并各种气痛腹泻。用法用量:每服1丸,用饭蒸荷叶煎汤送下;气痛用广玉金煎汤送下。制备方法:上药共捣如泥,匀搓60丸,晒干。用药禁忌:服药时,勿饮浓茶。
-
西洋药酒
《冯氏锦囊 杂症》卷十四:组成:红豆蔻(去壳)5分,肉豆蔻(面裹煨,用粗纸包压去油)5分,白豆蔻(去壳)5分,高良姜(切片,焙)5分,甜肉桂(去粗皮)5分,公丁香(各研净细末)5分。主治:膈食翻胃,一切痢疾水泻。
-
千金膏
《活幼心书》卷下:方名:千金膏组成:橡斗子1两,细茶2钱半,白姜2钱半,甘草2钱半,白芷5钱。主治:水泻疳泻,下痢赤白,腹痛烦渴。主治:腊姑(一名蝼蛄);制备方法:上先用小油3两熬温,入沥青、黄蜡化开搅匀,入散绿,取下火;主治:一切恶疮痈疖。制备方法:上为末,加麝香1钱,研匀,油调得所成膏。
-
神妙奇效丹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方名:神妙奇效丹组成:云苓5两,白术5两,泽泻2两,黄连2两,木香1两,川朴2两,米壳3两,粉草2两,白石脂8两,滑石1斤,椿皮2斤,黄耆3两,江米5两,干姜2两,禹余粮8两。主治:久痢水泻。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用药禁忌:忌羊肉烧酒,辛辣厚味。
-
香连八物汤
《医方简义》卷四:方名:香连八物汤组成:藿香梗3钱,川连1钱,淡吴萸1钱,茯神3钱,苍术1钱,厚朴1钱,天仙藤1钱,炒车前2钱。主治:脾胃俱虚,水泻及霍乱。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如口渴,加乌梅1枚;如腹痛,更加桂枝3分。
-
秘藏丸
《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吴氏集验方》:方名:秘藏丸组成:巴豆14粒(灯上烧存性),肉豆蔻1个(半炮半生),黄丹少许。主治:泻痢。用法用量:每服2丸,水泻,以冷水送下;赤痢,以甘草汤送下;白痢,以干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
梅枣汤
《普济方》卷二○八引《护命方》:方名:梅枣汤组成:枣子(大者)10枚,罂粟壳1枚,乌梅10个。主治:水泻不止。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炒米面
处方:陈腊炒米。制法:下锅炒脆,研筛细末。功能主治:脾泻,水泻。用法用量:黑糖调吃,候饥时热吃。不可稀,亦不可饮汤水,茶亦不可吃太饱,本日即愈。摘录:《仙拈集》卷一
-
雄黄解积丸
《摄生众妙方》卷六:方名:雄黄解积丸组成:雄黄3钱,郁金1钱半,乳香5分,没药5分,朱砂5分,血竭2钱,巴豆1钱半。主治:一切伤食酒积,肚腹膨胀,水泻食积,遍身浮肿。用法用量:每服5-7丸,清晨好酒送下;不用酒者,清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米大。
-
三神圆
处方:草乌(三枚各去皮.炮制:上为细末,醋糊圆,如萝葡子大。功能主治:治清浊不分,泄泻注下,或赤或白,里急后重,并宜服之。水泻,倒流水下;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辽东栎壳斗
出处:《宁夏中草药手册》拼音名:Li oDōnɡL K D u来源:为壳斗科植物辽东栎果实外的总苞。性味:涩,温。功能主治:收敛,止血,止泻。治便血,子宫出血,白带,泻痢,疮肿。②治久痢、水泻:辽东栎壳斗及树皮或根皮各三钱。③治恶疮、痈肿:辽东栎壳斗及树皮或根皮各五钱。
-
栓皮栎
拼音名:ShuānP L 别名:青杠碗、软木栎、粗皮栎、白麻栎来源:壳斗科栓皮栎QuercusvariabilisBlume,以果壳入药。生境分布: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以南各省区。化学成份:含有鞣质、蛋白质、木脂素(lignin)、戊聚糖(pentosan)、半乳聚糖(galactan)、纤维素等。功能主治:止咳涩肠。主治咳嗽,水泻。
-
开板丹
处方:黄丹(飞过)1两,黄蜡1两,乳香1钱,没药1钱,杏仁(去皮尖)8个,巴豆(去油)8个。制法:上将4味为细末,将黄蜡熔开后,将末药同蜡拌匀,调冷成块,为丸如黄豆大。功能主治:小儿痢疾。用法用量:每服1丸,空心服,红痢,冷甘草汤送下;白痢,冷干姜汤送下;注意:忌生冷油腻。摘录:《寿世保元》卷八
-
痢疾膏
处方:大附子4两,硫黄4两,乳香6钱,没药6钱,麝香6分。制法:上为细末,松香4斤,熬清,倾地上1日,取起,用麻油1斤煎滚,以槐枝搅,滴水成珠,入松香化开,稍冷入前药末和匀。功能主治:痢疾,水泻。摘录:《万氏家抄方》卷一
-
黄瓜叶
《*辞典》:黄瓜叶: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Hu nɡGuāY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黄瓜的叶片。性味:《本草拾遗》:味苦,平,小毒。功能主治:治腹泻,痢疾。②《分类草药性》:治小儿水泻,消食积,痢疾。附方:治小儿风热腹泻,湿热痢疾:黄瓜叶一大把,搓汁,兑开水加白糖服。(《重庆草药》)摘录:《*辞典》
-
西南槐树
拼音名:XīN nHu iSh 别名:乌豆根、山豆根、红花苦刺、蛇黄豆来源:豆科西南槐树SophoramaireiPamp.,以根、茎入药。生境分布: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性味:苦、涩,凉。功能主治:根:清热除湿,活血化瘀。劳伤:根1两,泡酒服。水泻:根5分,磨水服。茎:截疟。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小黄泡
别名:黄泡来源:蔷薇科小黄泡RubuspectlnellusMaxim.,以根、叶入药。生境分布:江西、福建、四川、贵州。性味:苦、微涩,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治水泻:鲜根2两水煎服。黄水疮:干叶研末,适量撒患处。注意:忌食燥辣食物。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紫桔梗
别名:白升麻来源:毛茛科紫桔梗DelphiniumpogonanthumHand.-Mazz.,以根入药。生境分布:四川、云南、贵州。性味: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表,升阳。主治风热头痛,水泻。用法用量:1~2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四胜丸
《圣济总录》卷一六四:组成:代赭1两,干姜1两(炮),龙骨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主治:产后水泻不止。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食前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玄明粉丸
《普济方》卷三八二:组成:罂粟壳。主治:小儿疳泻。用法用量:每服50丸,陈皮汤送下;如水泻,米饮送下;烦渴,罂粟壳汤送下;涩,石榴皮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再入玄明粉1钱,麝香少许,再取猪胆汁煮粉为丸。
-
车前米仁茶
概述:车前米仁茶以炒车前子、炒米仁、红茶、白糖或葡萄糖为主要原料,具有健脾化湿、止泻的功效,适用于小儿泄泻、水泻者。用法:一法:前3味共研细末,以白开水调服。粉剂:每日2次,每次3克,白开水调服,3岁以下儿童用量减半。汤剂:每日2剂。不拘时温服,3岁以下者酌减。功效:车前米仁茶具有健脾化湿、止泻的功效。
-
萸柞汤
《辨证录》卷七:方名:萸柞汤组成:山茱萸1钱,柞木枝2钱,肉桂2钱,五味子2钱,山药1两,茯苓1两。主治:终年饮酒,不知禁忌,逞醉入房,过于泄精,久则脾气大伤,变成水泻,一感风寒,遂大泻不止,如溏如积。用法用量:水煎服。
-
伤湿泻
伤湿泻为病证名。小儿秋季感受湿邪而引起水泻。《幼科发挥》:“秋月得之,伤湿泻也。其症体重,所下溏粪,谓之濡泻,宜渗湿补脾、利小便,,胃苓汤主之。或升麻除湿汤(升麻、柴胡、防风、神曲、泽泻、猪苓、苍术、陈皮、甘草、麦蘖)。”
-
大肠筋
概述:大肠筋为推拿穴位名,出自《幼科推拿秘书》。能治泄泻,止痢疾。《幼科推拿秘书·赋歌论诀秘旨》:“若治痢疾并水泻,重推大肠经一节。”男位于食指中段指骨的腹面、女则在食指远端指骨的腹面:大肠经于男子位于食指中段指骨的腹面、女则在食指远端指骨的腹面(《小儿按摩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