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主水
肾主水指肾有控制和调节水液的作用。其调节功能主要是依靠肾阴、肾阳的相互依存、制约,来维持肾的开合机能。肾的阴阳平衡,开合有度,才能留清液于体内,排浊液于膀胱。指肾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
-
肾实质研究
盐皮质素促使肾小球、汗腺、胃肠道、唾液腺水分重吸收作用,增加水、钠、氧化物在体内潴留,使钾排出增多。肾主骨、肾生骨髓:目前已知的几个环节,都与中医肾本质有关:生长激素可刺激骨骼和软骨生长是通过靶细胞中核酸的作用,下丘脑调节生长激素的释放因子是通过cAMP而起作用;用补肾药能促使好转。
-
水源
水源为经穴别名。《外台秘要》:“水源即水泉。”穴属本经郄穴,能治小便淋沥的水病,故名。位于跟区,太溪(KI3)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主治妇科、前阴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阴挺、妬乳、小便淋沥、疝气偏坠、腹中痛、目昏花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膀胱痉挛等。
-
肾开窍于二阴
“肾开窍于二阴”主要是指肾和大小便的关系。二阴,即前阴(外生殖)和后阴(肛门)。因肾主水,调节水液代谢,这一功能的产生主要和命门之火的气化功能有关。只有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水液的分布、排泄才能各走其道。如肾水不足,可使大便干燥秘结,或小便量少;命门之火不足,又可引起泄泻或小便不禁等病症。
-
泻南补北
泻南补北为治则。即泻心火滋肾水。五行中心主火,属南方;肾主水,属北方。肝实肺虚之证(东方实,西方虚),要使其平衡协调,可采用泻火补水之法治疗。《难经·七十五难》:“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
小便失禁
小便失禁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因热者,小便频数不能自制,尿色黄赤。小便失禁的辨证论治:肺虚者,宜补中益气汤。肾与膀胱虚冷者,宜菟丝子散、固脬丸、家韭子丸等方。膀胱火邪妄动者,则宜清利,用鸡肠散、白薇散、神芎导水丸及四苓散合三黄汤等方。
-
相火
肝、肾、胆、三焦均内寄相火·相火: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寄藏于下焦肝肾,有温养脏腑,主司生殖的功能。地与天之三阴三阳相应的六气之一·相火:相火是指地与天之三阴三阳相应的六气之一。三气为相火,上应天之少阳暑气;五气为金,上应天之阳明燥气;火气有二,其一在前位,应少阴,合五脏君主之官(心),故名君火。
-
失溺
失溺为症状名。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肾虚下焦冷,不能温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因热者,小便频数不能自制,尿色黄赤。肺虚者,宜补中益气汤;肾与膀胱虚冷者,宜菟丝子散、固脬丸、家韭子丸等方;心气不足者,恐惧则遗,宜用归脾丸;膀胱火邪妄动者,则宜清利,用鸡肠散、白薇散、神芎导水丸及四苓散合三黄汤等方;
-
少血
少血为病证名,指津血虚少。《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王冰注:“肾主水,以生化津液,今肾气不足,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
风气肿
风气肿为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指小儿肿满,因皮肤受风,风搏于气而致虚肿如吹者。水气流溢于皮肤而致的水肿。《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小儿肿满,由将养不调,肾脾二脏俱虚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脾主土候肌肉而克水,肾气不能传其水液,脾虚不能克制于水,故水气流溢于肌肤,故令肿满。”
-
土不制水
土不制水为病机术语。脾属土,肾主水。根据五行的资生制约关系,在正常情况下,脾土制约水液,使其正常运化,不使泛滥成病。若脾土虚弱不能制约水湿,则可泛滥为患,出现水肿、痰饮等症。
-
气水肿
气水肿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
-
内伤遗尿
内伤遗尿为病证名。治宜补益脾肾,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八味肾气丸。又称遗溺。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肾虚下焦冷,不能温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因热者,小便频数不能自制,尿色黄赤。肾与膀胱虚冷者,宜菟丝子散、固脬丸、家韭子丸等方;膀胱火邪妄动者,则宜清利,用鸡肠散、白薇散、神芎导水丸及四苓散合三黄汤等方;
-
妇女石淋
概述:妇女石淋为病名。指妇女尿中排出沙石,溺时疼痛。病因病机:多因经水未绝,肝经血虚,肝气郁久化火,凝滞浊液,渐结成粒。症状:《诸病源候论》卷四十:“淋而出石,谓之石淋。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治疗:治宜开郁火,补阴血兼以导气。方用牛膝膏加郁金、山栀、生地黄、琥珀之类,切不可用利水诸剂。
-
伏痰
伏痰为病证名。痰证之一。方用乌巴丸等。《症因脉治·痰症》:“痰之为病,变化百出,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熏蒸结聚而成。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由于痰浊停留部位、病因及症状表现不同,有风痰、寒痰、湿痰、燥痰、热痰、气痰、虚痰、实痰等病证。
-
肾合膀胱
肾合膀胱为脏腑相合之一。肾为水脏,主津液,开窍于二阴,属阴。肾与膀胱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肾主水,水液代谢后的剩余水液,贮存于膀胱,并在肾阳蒸化作用的促进下,膀胱开合有度,排出尿液。肾阳虚则气化无权,即影响膀胱气化,出现小便不利、癃闭、尿频尿多、小便失禁等症状,体现两者相合的关系。
-
心肺阴虚
指心与肺的阴液亏虚,以心悸咳嗽,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见《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因肾主水,藏五脏六腑之精,故心肺阴虚的病机仍责于肾阴不足。治宜滋阴降火、补虚清热。
-
小儿肿满
概述:小儿肿满为病证名:1.水气流溢于皮肤而致的水肿;2.水肿病而兼见脘腹胀满者。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脾主土候肌肉而克水,肾气不能传其水液,脾虚不能克制于水,故水气流溢于肌肤,故令肿满。”肿自下而起者,由于肾虚水泛,或因脾气受湿,宜渗利之,宜五苓散加防己、槟榔。
-
小便不禁
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肾虚下焦冷,不能温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肾与膀胱虚冷者,宜菟丝子散、固脬丸、家韭子丸等方;膀胱火邪妄动者,则宜清利,用鸡肠散、白薇散、神芎导水丸及四苓散合三黄汤等方;关于外感遗尿、内伤遗尿:外感遗尿指外感热病中出现的小便失禁。治宜补益脾肾,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八味肾气丸。
-
左肾右命
左肾右命为生理学名词。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它突出命门的作用,有藏精神和系元气等重要生理功能,被认为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后世据此提出肾主水、命门主火的理论,并创用左归丸以补肾水,右归丸以壮肾阳的治则,使左肾右命之说成为脏象学说的组成部分。
-
胎前阴门肿
胎前阴门肿病证名。见《女科秘要》卷二。亦名妊娠阴肿。此症多发生在妊娠后半期。因孕妇脾肾阳虚,脾主运,肾主水,脾失健运,水湿下注,而致外阴浮肿。治宜温阳健脾,用安胎顺血散(诃子,水煎温服);外用地肤子、艾叶、防风、透骨草、荆芥、川椒、黄瓜皮,熏洗。参见子肿条。
-
肾虚水泛
肾虚水泛为病机。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若肾阳虚弱不能主水,则膀胱气化不利,小便量少,同时也影响脾的运化,不能温化水湿,留溢肌肤,致水湿泛滥形成水肿。症见全身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尿量减少、腰痛酸重、畏寒肢冷、心悸气促、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等。常见于慢性肾炎、肾变性等。治宜温肾利水。
-
身面卒浮肿
身体头面突然浮肿者。多因脾肾虚弱,水气泛滥所致。《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四:“身面卒浮肿者,亦水病之候也。肾主水也,今肾虚,故水妄行,脾主于土,脾虚不能制水,故水流溢散入皮肤,全身面卒然浮肿也。”常伴见上气喘息,大小便不利等。治用鲤鱼汤、甜葶苈圆、甘遂圆等方。
-
孤脏
孤脏人体器官名。《素问·玉机真脏论》:“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张志聪注:“四时之脉,止合四脏,而脾脏之脉各王四季月十八日,不得独主于时,故为孤脏。”肾主水,为阴脏,心、肝二脏为阳脏,一阴二阳,故称之。《素问·逆调论》:“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水,故不能冻栗。”
-
妇女白淫
概述:妇女白淫为病名。出《妇人良方大全》卷一。妇女从阴道内时时流出有白色黏液,形如胶样的秽物。病因病机:多因房劳伤肾,心肾不交,肾主水开窍在阴,胞冷肾损故下流淫浊,而小便通利无碍。方用金锁正元丹、固精丸、锁金丸(补骨脂、青盐、茯苓、五味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