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毒性痢疾
中毒性痢疾西医病名。因疫毒之邪从口而入,湿热蕴伏肠胃所致。凡突然寒战高热,烦躁谵妄,反复惊厥,神志昏迷,大便腥臭,伴有脓血或无大便者,为实热内闭,治宜清热解毒,用黄连解毒汤。若突然面色苍白或青灰,四肢发凉者,为内闭外脱,治宜扶正固脱,镇痉开窍,先用参附汤调服安宫牛黄丸以固脱镇痉,继用四逆汤。
-
毒痢
注解:毒痢为病证名。《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
-
疫痢
《症因脉治》卷四:“长幼相似,沿门合境,一齐发作,下痢脓血,或下纯血,或下黄水,或下紫血水,身热头痛,胸满不食,此疫痢之症也。”《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
-
热伤神明
热伤神明为病机。指因邪热炽盛,扰乱神明,而致神志障碍的病理变化。证同热入心包,都是热性病因高热而出现神志症状的病变。主要证候有高热、神昏、谵语,甚则昏迷不醒、四肢厥逆、或见抽搐等。可见于各型脑炎、化脓性脑膜炎、大叶性肺炎、中毒性痢疾、中暑等急性热病的极期。
-
局方至宝丹
更有牛黄开窍而醒神,熄风而定惊。诸药配伍,为豁痰开窍、清热解毒的重要方剂。局方至宝丹的适应证:适用于温邪内热,传入心包引起的神昏肢冷、谵语妄言、热盛痉厥、小儿急热惊风、痘疹不出。临床用于脑血管意外、肝昏迷、乙型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球菌性脑膜炎、中毒性痢疾、癫痫、小儿热盛惊风等。
-
泄痢发搐
泄痢发搐病证名。《幼科发挥》:“泄泻发搐,如先吐泻,或痢疾久不止,以致脾胃虚弱者,此慢惊风也,难治。如先发搐,后发泄痢者,此因发搐之时,多用利惊下痰之药,或多用寒凉之药,伤其胃气,泄痢不止,宜补涩之。”可见于中毒性痢疾迁延难愈者。治宜调脾健胃,用异功散加木香、砂仁、肉豆蔻、诃子肉、山药。
-
热入心包
热入心包为证候名,是温热病内陷营血阶段的证型之一。主要表现为高热、身热灼手、神昏谵语、狂躁或昏迷不醒、痰壅气粗、四肢厥逆,或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舌謇短缩、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细滑数等症。方清宫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等。
-
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为病机,又称热盛风动。是指邪热炽盛,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养而挛急抽搐的病理变化。温热病高热期出现壮热、昏迷、筋肉强急、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症状。临床多见于小儿高热惊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等。
-
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眼部表现
疾病别名菌痢疾病分类眼科疾病概述急性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性疾病。中毒性痢疾可出现视网膜动脉痉挛、视网膜水肿,少数有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或视神经炎。2、忌粗纤维、胀气食物。如煎、炸及腌、熏的大块鱼肉,对肠壁有直接刺激,使肠壁损伤加剧;5、忌性寒滑肠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