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剂
《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重可去怯,滋石、铁粉之属是也。”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伤寒论翼·制方大法》:“…下剂之重者,兼用血分药。
-
十剂
概述: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镇怯”、“涩可固脱”、“滑可去著”、“燥可去湿”、“湿可去燥”。泄剂:泄剂或作泻剂。而黄连、黄柏、栀子、大黄,其味皆苦,苦属火化,皆能燥湿。”
-
重方
复方:重方是复方的古称,指古代七方中两方及两方以上组成的方剂。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重剂:重方即重剂,为十剂之一。《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重可去怯,磁石、铁粉之属是也。”怯则气浮,如丧神守而惊悸气止,硃砂、沉香、黄丹、寒水石皆镇重也。
-
轻重
轻重①脉诊手法之一。指切脉时指力的轻按、重按。《难经·五难》:“初持脉者,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②指方剂药力的轻重,即轻剂和重剂。《伤寒方药明理论》序:“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
-
脓血痢
易老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然而所便脓血,自有三部:如脉沉,恶寒,或腰痛,脐下痛,此中部血也,非黄芩不能治;《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
-
三台救命汤
《辨证录》卷三:方名:三台救命汤组成:熟地半斤,麦冬3两,丹皮2两。主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吐血久而未止,或半月一吐,或1月一吐,或3月数吐,或终年频吐,虽未咳嗽,但吐痰不已。各家论述:熟地补肾以滋肝,麦冬清肺以制肝,丹皮去肝中浮游之火,又能引上焦之火以下归于肾脏,使血归经也。
-
滑剂
滑剂为方剂学名词,是指具有通利作用的方剂。《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章成之
章成之(1903-1959年)现代医家。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49年后,应邀赴京,出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先后师事名医丁泽周、曹家达,又学文于章炳麟。学识渊博,医德高尚,凡遇贫病者,虽深夜不辞。临证重辨证,以重剂起危疾。疾擅用虫类药物。著《药物学》、《章次公医案》、《中西医学名词对照》等。
-
燥剂
若病湿气,则陈皮、木香、白术、苍术之属除之,亦燥剂也;而黄连、黄柏、栀子、大黄,其味皆苦,苦属火化,皆能燥湿。”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通剂
通剂为方剂学名词,是指具有通利作用的方剂。通剂为十剂之一,用通利药物组成,具有通行气血作用。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泄剂
《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其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恶热
为外感热病、阴虚内热及胃火亢盛的主证之一。如:伤寒阳明病的外证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见《伤寒论·阳明病篇》)。《温病条辨·上焦篇》:“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杂病广要》引《医学统旨》:“恶热固为阴气之虚,而胃中有实火者,亦有恶热之证。
-
桂枝苁蓉汤
处方:甘草1钱,桂枝3钱,芍药3钱,丹皮3钱,茯苓3钱,泽泻3钱,橘皮3钱,肉苁蓉3钱。用法用量:水煎大半杯,温服。湿寒,加干姜;湿热,加黄芩;后重,加升麻。各家论述:肝脾湿陷,脂血郁腐,法当燥湿疏木,而以苁蓉滋肝滑肠,尽行腐瘀为善;若结涩难下,须用重剂苁蓉,荡涤陈宿,使滞开痢止,然后调其肝脾。
-
黑虎汤
《疡医大全》卷二十二:黑虎汤:处方:玄参1斤,柴胡3钱,生甘草1两。未破者即消,已破者生肌自愈。生手足四肢者,加白术2两,茯苓1两,附子5分。5:17):方名:黑虎汤组成:白及30g,旱莲草30g,侧柏叶炭20g,地榆炭20g。患肝硬化四年,近日吐血,解黑便,经输血、止血(云南白药、安络血、止血敏),效不显,故拟上方。
-
治疳丸
《明医杂著》卷五:方名:治疳丸组成:胡黄连5钱,芦荟5钱,使君子5钱,黄连(炒)5钱,神曲(炒)1两,阿魏,青黛2钱(另研),麝香少许(另研)。主治:或因哺食太早,或因恣食甘肥,或因重剂重亡津液,虚火上炎,或因乳母饮食、起居、七情、劳逸致患肝脾疳症,或内疳,或疮发于外。
-
逐血破瘀汤
《赵柄南临床经验集》:方名:逐血破瘀汤组成:水蛭2至4钱,虻虫2至4钱,地龙3至5钱,(庶虫)虫2至4钱,黑丑3至5钱,路路通5钱至1两,透骨草3至5钱,水红花子3至5钱,盘龙参3至5钱,紫草3至5钱。主治:深部栓塞性静脉炎(血痹),腹腔瘀血(血瘕),腹腔肿物(癥瘕)。各家论述:本方为活血汤方的重剂。
-
涩剂
涩剂为十剂之一,是指具有固涩作用的方剂。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暑气呕吐
概述:暑气呕吐(summerheatvomiting)为病证名。暑气呕吐的治疗:宜用家秘香薷饮、人参石膏汤、土藿香汤调益元散等方。呕吐现常分为实呕(包括寒邪犯胃证、食积证、胃热证、外邪犯胃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暑湿证等)、虚呕(包括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呕吐条。
-
湿剂
湿剂为方剂学名词,是指具有润燥作用的方剂。《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引刘完素曰:“津耗为枯,五脏痿弱,荣卫涸涩,必湿剂以润之。”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轻剂
《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轻可去实,麻黄、葛根是也。”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颅胀
颅胀病证名。指小儿头皮光滑,额角胀大。《医述·幼科集要》:“颅胀,与囟填不同……头皮光急,额角胀大,乃肝肾虚热上冲。”治宜育阴镇潜,用地黄汤重剂。
-
柴芩双解汤
处方:柴胡1钱半,生葛根1钱,羌活8分,知母2钱,炙草6分,青子芩1钱半,生石膏4钱(研),防风1钱,猪苓1钱半,白蔻末6分(冲)。主少阳相火,郁子腠理而不达,表邪未罢,里邪已盛,寒热,身疼无汗,口渴,恶热。而为和解表里之重剂,亦为调剂阴阳,善止寒热之良方也。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