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神
调神即“治神”。《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篇日:“用针之要,无忘其神…提示在施行针灸治疗之前,必须将针灸疗法的有关事宣告知病人,使之对针灸治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以便安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配合医者完成治疗。
-
虚明功
虚明功是1955年发掘传统功法整理而成,1958年北戴河气功康复医院用于临床,后经由宏计改进成为动静结合、正辅功兼练的套路功法。调神则有意守法(意守呼吸、意守丹田、意守运丹、意守统体、意守虚窍、意守虚明)、作念法(走笑作念、爱憎作念、愈病作念、松散作念、坦适作念、虚明作念)、定景法。
-
气象病理学
气象病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和在疾病过程中起作用的规律的学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四时变化与人体脏腑活动、经气变化关系密切,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
气交
气交为阴阳二气的交会。《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
四时调摄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
发陈
发陈指生机勃发,推陈出新。《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张志聪注:“春阳上升,发育万物,启故从新,故曰发陈。”
-
邪害空窍
邪害空窍为病证名。空窍,即孔窍。指邪气侵入口、鼻、耳、目等器官所发生的病证。《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
-
夏气
夏气夏季的主气。其性温热、湿润,适宜植物成长。五行与人体心气相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
已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灵枢·热病》:“舌本烂,热不已者,死。”《温病条辨·汪序》:“六气之中,君相两火无论已。”《类经·气味类》:“亦犹乱世之甲兵,饥馁之粮饷,所必不容已者,即此药也。”
-
养
《素问·五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素问·八正神明论》:“不可不谨养。”《灵枢·九宫八风》:“主生长养万物。”《素问·五常政大论》:“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养长之道也。”
-
治未病
概述:治未病为治则。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未病先防:治未病有预防疾病的含意。《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上工救其萌芽”。如见头目眩晕、大拇指和次指麻木、或口眼和肌肉不自主地跳动,为中风预兆,必须先防治。五脏之病,可以互相传变,应及早防治。
-
天地气交
天地气交为泛指天气和地气的交会。《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王冰注:“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由是则天地气交也。”张志聪注:“天地气交,阳气施化,阴气结成,成化相合,故万物华实。”
-
生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生育《素问·上古天真论》:“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未经炮制的《灵枢·寿夭刚柔》:“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指春生之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生发《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
伤
伤①伤害,损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灵枢·五变》:“夫一木之中,坚脆不同,坚者则刚,脆者易伤。”《伤寒论·序》:“伤横夭之莫救。”《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甘入脾,脾能伤肾。”《本草纲目·木部·枳》:“枳实不独治下,而壳不独治高也…
-
秋冬养阴
秋冬养阴养生术语。系中医因时制宜养生原则之一。谓秋冬之时,万物敛藏,养生者宜顺时而养,须护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以润养五脏。凡有损失阴精的情况皆应避免。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
起
概述:起:1.经络学用词;《黄帝内经灵枢·五变》:“脾胃之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黄帝内经灵枢·五色》:“明堂骨高以起。”《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见“起亟”。《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少阳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白起金用。”
-
缓
《素问·举痛论》:“喜则气缓。”《灵枢·百病始生》:“皮缓则腠理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素问·至真要大论》:“急者缓之。”⑻脉象的一种,脉搏弛缓无力。《灵枢·小针解》:“有知调尺寸大小缓急滑涩,以言所病也。”方剂的一种,即作用缓慢的方剂。尺肤诊的征象之一。
-
寒变
寒变夏日得病之总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喻昌注:“寒变者,夏月得病之总名。”
-
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灵枢·终始》:“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
恶气
恶气①恶(è)气:病理产物,如毒热、腐败之气血,包括瘀血、败血、脓汁等。《灵枢·四时气》:“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②恶(è)气:存在于自然界,有损于人体的毒害之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素问·血气形态》:“刺太阳出血恶气。”
-
道
《素问·玉版论要》:“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灵枢·四时气》:“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素问·玉机真脏论》:“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素问·汤液醪醴论》:“针石之,道也。”
-
陈
《素问·生气通天论》:“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④蓄积之水气。《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⑤指陈久、陈旧者,与新生相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素问·痹论》:“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府。”
-
长
《素问·至真要大论》:“气血正平,长有天命。”《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招揭长竿末梢。”《灵枢·四时气》:“长太息。”《张氏医通·凡例》:“历代名医,选艺各有所长。”《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
闭藏
闭藏指生机潜伏闭藏。《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
-
灵芪养心口服液
灵芪养心口服液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灵芪养心口服液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养心健脾,益气调神。适用于心脾两虚证,症见身倦乏力,心悸,易汗出,健忘,多梦易醒,食少便溏。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灵芪养心胶囊
灵芪养心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灵芪养心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养心健脾,益气调神。适用于心脾两虚证,症见身倦乏力,心悸,易汗出,健忘,多梦易醒,食少便溏。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心理卫生
概述: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1935年由丁瓒、萧孝嵘等人发起,开展了某些精神健康和儿童指导方面的工作。中医学关于心理卫生的内容十分丰富,《黄帝内经》已有系统论述,其后代有发展,尤其可贵的是养心调神之道一直为大众所实践,成为“治未病”的重要方法。
-
参南星口服液
参南星口服液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参南星口服液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健脾益气,解郁调神。6.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精神卫生
概述: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1935年由丁瓒、萧孝嵘等人发起,开展了某些精神健康和儿童指导方面的工作。中医学关于心理卫生的内容十分丰富,《黄帝内经》已有系统论述,其后代有发展,尤其可贵的是养心调神之道一直为大众所实践,成为“治未病”的重要方法。
-
内经辩言
《内经辩言》为医经著作,不分卷。清·俞樾(曲园)撰于1850年。俞氏发挥其考据之长,以决《内经》之疑、之阙、之异;考据精确,使《内经》中不少疑点涣然冰释。如《四气调神大论》有“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一句,王冰注曰:“圣人心合于道,故勤而行之;俞氏辨之曰:“佩当为倍,反也,同背。”
-
药
药物·药:药即药物。《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调食和药,治在下俞。”用药治疗·药:药指用药治疗。《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
-
厌
厌倦,厌恶·厌:厌(yàn)即厌倦,厌恶。《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夜卧早起,无厌于日。”《脉经》:“善魇寐,黑色物来掩人上,刺足太阳经。”《曹集诠评·说疫气》:“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压之,亦可笑也。”《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
-
收
②收敛,收涩。《素问·脏气法时论》:“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灵枢·本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
-
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无外其志,使肺气清。”⑶阴寒病证。《灵枢·五色》:“明堂润泽以清。”见“清液”。清解透泄热邪,即清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胜,治以甘清。”《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湿,清湿喜怒。”《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
命
命①生命,性命。《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灵枢·禁服》:“雷公再拜而起曰:请闻命于是也。”④天赋,禀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间谷命太者,其耗白甲品羽。”
-
门
《灵枢·玉版》:“窥门而刺之者,死于堂上。”②指气穴、俞穴,经气循环而出入之处。《灵枢·小针解》:“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③指针刺的针孔。《素问·离合真邪论》:“推阖其门,令神气存。”《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空窍
空窍泛指机体的孔窍。包括九窍、汗窍、津窍、精窍等。《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孔窍。”《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
苛疾
苛疾指严重的疾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王冰注:“苛者,重也。”
-
亟夺
亟夺㈠音气(qì)。屡次夺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无泄皮肤,使气亟夺。”㈡音极(jí)。急速夺去。《素问·腹中论》:“居脐上为逆,居脐下为从,勿动亟夺。”
-
根本
根本①本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②植物的根部。《素问·五运行大论》:“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
-
浮
一般多见于表证疾病的初期,病位浅者,是正气鼓邪外出之象。《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灵枢·五色》:“审察泽夭,谓之良工,沉浊为内,浮泽为外。”《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土形之人…
-
调心
调心气功术语。又称调神。即使精神意识调和均匀并减少其活动。是气功入手功夫的调身、调息、调心三调之一。《玄肤论·真息论》:“调心者,摄念归静,住坐卧行,常在腔子。”《丹经》又常有“下手先凝神”之说。具体方法,则可通过元神内敛、耳目内视内听,以达神与精气合一。
-
沉
沉①沉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伤寒论·辨脉法》:“迟缓相搏,名曰沉。”《素问·气厥论》:“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素问·四气调神论》:“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灵枢·杂病》:“头沉沉然,目(目巟)(目巟)然。”参沉浊条。
-
病
又:“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灵枢·寒热病》:“角孙…方病之时,其脉盛。”《灵枢·论勇》:“四时之风,病人何如?”《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灵枢·经筋》:“足少阴之筋…⑥特指女子月事不潮。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
针灸处方学
《针灸处方学》为书名。杜元灏主编。第三章至第十八章分别论述了疏通经络方、协调阴阳方、调神开窍方、安神利眠方、通窍方、止痛方、解表方、通利方、和解方、清热方、补益方、固摄方、理气方、调理经血方、消导化积方及治风方等十六类252个针灸处方的组成、操作、功效、主治、方解、应用及相关的附注。
-
夏三月
夏三月指农历的四、五、六三个月。又分别称为孟夏、仲夏、季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
阴生于阳
阴生于阳是指根据阴阳学说中阴阳依存互根的道理,阴以阳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在人体来说,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有赖于阳气的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意
《素问·宣明五气篇》:“脾藏意。”《素问·离合真邪论》:“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灵枢·厥病》:“厥头痛,意善忘。”《素问·皮部论》:“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
-
养生
养生是指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灵枢·本神篇》:“故智者之养生也,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中国传统养生学术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灿烂瑰宝,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中,它已经并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和巨大的优越性。
-
央
央①正中间。《灵枢·师传》:“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②中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通“殃”。《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