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气
降气为理气法之一。降气又称下气,降逆下气。是治疗气上逆的方法。用于喘咳,呃逆等症。常用药物有苏子、半夏、丁香、旋复花、代赭石、前胡、白前等。如肺气上逆,则咳嗽哮喘、痰多气急。针灸常选肺俞、尺泽、膻中、天突、丰隆等穴,针用泻法。针灸常选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等穴,针用补法;
-
三子养亲汤
概述:三子养亲汤同名方剂约有五首,其中《韩氏医通》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白芥子9g、苏子9g、莱菔子9g,具有祛痰,降气,消食之功效。冬寒加生姜三片。三子均能温化寒痰,平喘治咳。各家论述:1.《韩氏医通》:紫苏子,主气喘咳嗽。然皆行气豁痰之药,气行则火降,而痰消矣。
-
理气剂
理气剂的定义:理气剂(carminativeformulaqiregulatedformula)是指以理气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治疗气滞或气逆证方剂的统称。降气剂:降气剂适用于气机上逆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肺气上逆和胃气上逆两个方面。旋复代赭石汤、橘皮竹茹汤与丁香柿蒂汤三方则均主降胃气、止呕呃,治疗胃气上逆之呕恶呃逆。
-
紫苏子汤
功能主治:降气平喘,祛痰止咳。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千金》卷七:方名:紫苏子汤别名:苏子降气汤、降气汤、苏子降气饮、紫苏汤组成:紫苏子1升,前胡1两,厚朴1两,甘草1两,当归1两,半夏1升,橘皮3两,大枣20枚,生姜1斤,桂心4两。
-
葶苈五子汤
处方:葶苈子3g,牛蒡子6g,炙苏子4.5g,炒杏仁6g,莱菔子6g,川贝母4.5g,炙橘红6g,大枣5枚(去核)。主小儿肺炎(病毒性肺炎),痰鸣,喘咳,腹胀。用法用量:水煎约60毫升,分3次温服。各家论述:方中葶苈子降肺气,利肺水,化痰定喘;苏子、莱菔子、杏仁降气祛痰,止咳定喘;牛蒡子散风热,利咽喉,化痰止咳;
-
四磨汤
概述:四磨汤同名方剂约有三首,其中《严氏济生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人参6g、槟榔9g、沉香6g、乌药6g,具有破滞降逆,兼以扶正,顺气宽中补虚之功效。或下养正丹尤佳。方中乌药行气疏肝,善理气机,为君药。四味浓磨煎温服,破气降逆喘自平。方解:方中沉香降气平喘,槟榔行气破滞,乌药调肝顺气,人参补气扶正。
-
理气法
概述:理气法为治法。肝郁气滞者,方如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暖肝煎等;常用药如厚朴、陈皮、木香、元胡、郁金、柴胡、川楝子、青皮、香附、薤白、乌药等。胃气上逆者,宜降逆和胃止呕,方如旋复代赭汤、橘皮竹茹汤、丁香柿蒂汤等;肺气上逆或肾不纳气者,宜降气平喘,方如苏子降气汤、定喘汤等。
-
炒紫苏子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蜜炙、制霜等。紫苏子的性味归经:紫苏子味辛,性温。苏子霜有降气平喘之功,但无滑肠之虑,多用于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炒紫苏子的炮制作用:紫苏子生品多用于肠燥便秘,如益血润肠丸(《类证活人书》)。炒后辛散之性缓和,多用于喘咳,如治风寒喘咳的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炒苏子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蜜炙、制霜等。紫苏子的性味归经:紫苏子味辛,性温。苏子霜有降气平喘之功,但无滑肠之虑,多用于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炒紫苏子的炮制作用:紫苏子生品多用于肠燥便秘,如益血润肠丸(《类证活人书》)。炒后辛散之性缓和,多用于喘咳,如治风寒喘咳的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石防风
《中医大辞典》·石防风:石防风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图经》。茎圆柱状,高30~小伞形花序柄长1~"功能主治:治感冒咳嗽,支气管炎咳喘,妊娠咳嗽。"②《陕西中草药》:"降气祛痰,发散风热,治感冒,咳嗽,支气管炎,胸胁胀满,喘息。附方:①治感冒,咳嗽,气喘:石防风、苦杏仁各三钱,紫苏子、桔梗各二钱,水煎服。
-
紫苏子
苏子霜有降气平喘之功,但无滑肠之虑,多用于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蜜炙、制霜等。炮制作用:紫苏子生品多用于肠燥便秘,如益血润肠丸(《类证活人书》)。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迷迭香酸(C18H16O8)不得少于0.25%。性味与归经:辛,温。
-
苏子
苏子霜有降气平喘之功,但无滑肠之虑,多用于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蜜炙、制霜等。炮制作用:紫苏子生品多用于肠燥便秘,如益血润肠丸(《类证活人书》)。含量测定: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迷迭香酸(C18H16O8)不得少于0.25%。性味与归经:辛,温。
-
苏子霜
苏子霜有降气平喘之功,但无滑肠之虑,多用于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蜜炙、制霜等。紫苏子的性味归经:紫苏子味辛,性温。炒苏子辛散之性缓和,多用于喘咳,如治风寒喘咳的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霜的炮制作用:紫苏子生品多用于肠燥便秘,如益血润肠丸(《类证活人书》)。
-
蜜苏子
概述:蜜苏子为紫苏子的炮制品。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蜜炙、制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生品多用于肠燥便秘,如益血润肠丸(《类证活人书》)。炒紫苏子辛散之性缓和,多用于喘咳,如治风寒喘咳的华盖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子霜有降气平喘之功,但无滑肠之虑,多用于脾虚便溏的喘咳患者。
-
蕨
《全国中草药汇编》:蕨:拼音名:Ju 别名:蕨菜、如意菜、狼萁来源:凤尾蕨科蕨属植物蕨Pteridiumaquilinum(L.小羽片线形、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2.5cm,宽3-5mm,多数,密集;降气化痰。2.孟诜:令人脚弱不能行,消阳事,缩玉茎,多食令人发落,鼻塞目暗。附方:治肠风热毒:蕨菜花焙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
-
沉香羌活汤
别名:沉香羌活散、沉香导气散、沉香导气汤处方:沉香3钱,木香3钱,羌活3钱,白芍药3钱,槟榔3钱,甘草(炙)2钱,川芎2钱,枳壳2钱,青皮2钱,紫苏茎叶2钱,紫苏子2钱,木瓜2钱。功能主治:降气疏肝。各家论述:《医略六书》:羌活疏通经络以祛寒湿,能除百节之痛;白芍敛阴和肝;香附调气解郁;苏子散郁除痰;
-
理营疏肺饮
前胡疏肝降气以散风寒,枳壳泻气宽胸以调肺胃,苏子散瘀止咳,杏仁降气疏痰,当归养血以荣经脉,赤芍泻邪以化血滞,茯苓散湿以清治节,桔梗清咽以利胸膈,甘草生用缓中以泻邪热,河柳糖炒解表以清血室也。水煎,温服,使血脉融和,则邪自外解,而痧疹无不透,寒热无不解,何咳嗽胸满之不除哉。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
热哮
热哮者,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伴有发热,不恶寒,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或弦滑。药用麻黄宣肺定喘,黄芩、桑白皮以清热肃肺,杏仁、半夏、款冬、苏子化痰降逆;取膻中、合谷、大椎、丰隆、中府、孔最、天突。
-
苏子降气饮
概述:苏子降气饮出《杏苑》卷三。别名: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降气汤(《普济方》卷一八三)。治上实下虚,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备注:方中苏子降气祛痰,止咳平喘为君药;半夏、厚朴、前胡、橘皮理气化痰,止咳平喘,共为臣药;当归既养血补肝,同桂心以温补下虚,又能治咳逆上气;
-
东实西虚泻南补北汤
用法用量:泻阳补阴汤(《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四)。痰盛,加半夏、前胡、竹沥、荆沥;喘急,加瓜蒌仁、石膏、葶苈、桑白皮、紫苏子、沉香、枇杷叶;心下怔忡惊悸,加茯神、远志、柏子仁,酸枣仁;胁下气膨,加枳壳、青皮、白芥子;淋浊,加猪苓、泽泻、木通、车前子;盗汗,加黄耆、牡蛎、麻黄根、浮小麦;
-
实喘·痰湿蕴肺证
定义:实喘·痰湿蕴肺证(excessivedyspneawithsyndromeofphlegm-dampamassinginlung)是指痰湿壅肺,以气喘,咳嗽,痰多而黏,咯吐不利,胸中满闷,恶心,舌淡,苔白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实喘证候。中阳不运,积湿成痰,痰浊上壅于肺,阻塞气道,肺气失降,故喘满闷窒,胸盈仰息,痰多色白粘腻;详见喘证条。
-
杏子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杏子汤:处方:人参(去芦)、半夏(汤洗七次)、茯苓(去皮)、芍药(去粉)、官桂(去皮.主治:阳明伤风,能食,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自汗,嗜卧身重,小便难,潮热而哕,脉浮弦长而数。用法用量:水煎,去滓温服。杏子降气以疏络脉,麻黄开表以通皮腠,炙草缓中益胃气也。
-
库房
两肌由肋间神经支配,血液供应来自肋颈干的最上肋间动脉。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胸小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主治病症:库房穴主治咳嗽,胸痛,胁胀,气喘,咳逆上气,呼吸喘促,咳唾脓血,痰多,咳吐脓血,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炎,肺气肿胸膜炎,胸胁胀痛,肋间神经痛,胸胁胀满等。斜刺或平刺0.5~
-
肺胀·肺肾气虚证
定义:肺胀·肺肾气虚证(lungdistensionwithsyndromeofqideficiencyoflungandkidney)是指肺肾两脏,阳气亏虚,以胸满短气,语声低怯,动则气喘,或见面色晦暗,或见面目浮肿,舌淡,苔白,脉沉而弱等为常见症的肺胀证候。肺胀·肺肾气虚证的治疗:治法:肺胀·肺肾气虚证治宜补肺纳肾,降气平喘。五味子敛肺气;
-
润字丸
《湿温时疫治疗法》:方名:润字丸组成:酒炒锦纹1两,制半夏1钱2分5厘,前胡1钱2分5厘,山楂肉1钱2分5厘,天花粉1钱2分5厘,白术1钱2分5厘,广陈皮1钱2分5厘,枳实1钱2分5厘,槟榔1钱2分5厘。主治:实痞喘嗽,大便闭结,脉沉者。此疏痰疾通闭之剂,为痰实顺嗽秘结之专方。
-
旋覆花
旋覆花的功效与主治:旋覆花具有降气,消痰,行水,止呕的功效,用于风寒咳嗽、普饮蓄结、胸膈痞满、呕吐噫气。总苞基部有时残留花梗,苞片及花梗表面被白色茸毛,舌状花1列,黄色,长约1cm,多卷曲,常脱落,先端3齿裂;鉴别:(1)本品表面观:苞片非腺毛1~性味与归经:苦、辛、咸,微温。
-
半夏橘皮汤
《医寄伏阴论》卷上处方半夏2钱,橘皮1钱,茯苓1钱,人参1钱,甘草1钱(炙),干姜1钱。或加生姜8分。半夏、橘皮涤痰降气,故水虚相搏,痰饮塞胃,皆能已之。《圣济总录》卷四十处方半夏(汤洗7遍去滑,切,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厚朴(去粗皮,姜汁炙)1两,人参半两,白术半两,高良姜半两。
-
白前
概述:白前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Cynanchumstauntonii(Decne.)Schltr.exLevel.或芫花叶白前Cynanchumglaucescens(Decne.)Hand.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功能主治:功在降气,祛痰,止嗽。白前饮片:炮制:白前: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用于肺气壅实,咳嗽痰多,胸满喘急。
-
苦杏仁
性状种子扁心形,长1~功能主治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种子,含有苦杏仁苷、脂肪油、蛋白质及各种游离氨基酸。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3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一乙酸乙酯一甲醇一水(15:40:22:10)5~本品呈扁心形。
-
落弓痧
落弓痧痧证之一。《痧胀玉衡·落弓痧》指出此病:“倏忽昏迷不醒,或痰喘不已,眼目上吊,形如小儿落弓之证。此暗痧难识,必须审脉辨证,确是痧毒,看其身体凉热,唇舌润燥如何,然后治之。”脉多微细而数,或动止不匀。治疗先宜放痧,后以清痰、降气、凉膈法治之,宜大黄丸、千缗汤等方加减治疗。
-
降可去升
降可去升治疗学术语。指用具有沉降作用的药物可以治疗邪气上逆的病证。参降气、降剂条。
-
降
指一种治法。出《素问遗篇·刺法论》。指用降抑的药物治疗气血上逆、阳气过亢、虚火上炎等证的方法。如和胃降逆,滋阴降火,平肝潜阳等。如苏子降气定喘,代赭石降逆平肝,朱砂镇心安神等。《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王冰注:“升,谓上升;
-
肺气上逆
肺气上逆病证名。即肺失清肃较重者。由肺失清肃进一步发展所致。以气逆咳喘为主症,治宜降气平喘。参肺失清肃条。
-
肺气不利
肺气不利指肺气肃降和通调水道的功能障碍。如肺气不利,除出现咳嗽、鼻塞、气逆等症状外,还可影响水液的运行和输布,致使小便不利,出现浮肿、喘咳等。参见肺气不宣:肺气不宣指因风寒闭塞皮毛致使肺气不能宣通者。肺气不宣与肺气不利大致相同,但通常肺气不宣多对外感表证而言;肺气不利则多对内伤杂病而言。治宜宣肺。
-
肺津不布
肺津不布病证名。指肺宣发肃降及通调水道功能失职,不能正常输布津气。症见皮肤焦枯,喘咳,痰多,甚则水肿等。治宜轻宣润燥,或宣肺降气。
-
调气
概述:调气:1.刺法用语;包括行气、降气等法。参见行气法、降逆下气:行气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针灸常选肺俞、尺泽、膻中、天突、丰隆等穴,针用泻法。针灸常选中脘、内关、足三里、膈俞等穴,针用补法;
-
鸭脚七
鸭脚七此药为伞形科植物紫花前胡(Peucedanumdecursivum)的根。茎直立,紫色。2回羽状复叶,小叶3—5裂,顶生裂片和侧生裂片基部连合,下延成翅状,裂片椭圆形,边缘有锯齿。分布于神农架林区各地。生长于海拔700—1800米的林下草丛中。该药具有散风清热、降气化痰的功效。用于风热外感、气逆咳喘、痰多等。
-
安肺宁嗽丸
概述:安肺宁嗽丸为方剂名,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嫩桑叶1两,儿茶1两,硼砂1两,苏子1两(炒,捣),粉甘草1两。功能主治:功能清热化痰。主治肺郁痰火或阴虚肺热所致之咳嗽,兼治肺结核。至其叶凉而宣通,最解肺中风热,其能散可知;又佐以苏子之降气定喘,甘草之益土生金,蜂蜜之润肺清燥,所以治嗽甚效也。
-
降气定喘丸
(2)取本品14g,研细,置具塞锥形瓶中,加10%氨溶液约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药渣用乙醚10ml洗涤,滤液与洗涤液用乙醚提取2次,每次30ml,合并二次乙醚提取液,挥尽乙醚,残渣用稀盐酸0.5ml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功能与主治:降气定喘,除痰止咳。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嗽气促等症。广东省药品检验所起草
-
咳欣康片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KexinkangPian标准编号:WS3-B-2567-97处方:麻黄苦杏仁(去油)石膏甘草罂粟壳桔梗黄芩制法:以上七味,取桔梗、罂粟壳、黄芩各半量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另取盐酸麻黄碱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用于肺热咳喘及气管炎。4片,一日3次。脾胃虚寒泄泻者慎服。
-
润喉药茶
米兰花粉碎成细粉;功能与主治:宣肺降气、润喉、通便、生津利咽、清音亮嗓、健脾益肾、提精神。用于咽干、咽痛、异物症、声音不利等。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泡代茶饮,一次3g,一日2次。附:润喉散[处方]桔梗1g射干1g胖大海1g地黄0.6g石斛1g木蝴蝶0.6g[制法]以上六味,共研细粉,过筛,混匀,即得。陕西省药品检验所起草
-
蛇胆贝母片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hedanBeimuPian标准编号:WS3-B-3689-98处方:蛇胆汁52.19g浙贝母3125g黄连185g甘草185g半夏(制)3125g制法:以上五味,取浙贝母、半夏粉碎成粗粉;禁忌:不良反应:注意事项:1.忌烟、酒、油腻、油炸、生冷食品。2.本品适用于痰热咳嗽,其表现为咳嗽痰多,或喉中有痰鸣,质粘厚,咯吐不爽。
-
蛇胆贝母散
(2)取本品约1g,加乙醇5ml,研磨,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60%醋酸溶液1ml溶解,加新制的1%糠醛溶液1ml,再加50%硫酸溶液5ml,在70℃保温10分钟,溶液渐显蓝紫色。功能与主治:清热化痰,降气止咳。风寒感冒初起者不宜服用。0.6克,一日3次。3.本品适用于痰热咳嗽,其表现为咳嗽痰多,或喉中有痰鸣,质粘厚,咯吐不爽。
-
消喘膏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XiaochuanGao标准编号:WS3-B-0815-91处方:白芥子(炒)210g鲜姜汁500g延胡索(制)210g甘遂(制)120g细辛120g制法:以上五味,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粉碎成细粉,过筛;检查:应符合软膏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9页)。功能与主治:止咳祛痰,降气降湿,解痉平喘。
-
药制橄榄盐
将鲜青果去核,压去部份液汁,加入上述粗粉、食盐,拌匀,放置至食盐溶化,干燥,即得。检查:水分应为10~功能与主治:消积开胃,化痰降气,止吐解渴。用于饮食积滞,腹满噎酸,痰涎气逆,呕吐口渴。用法与用量:开水冲泡服,一次4~规格:每袋装(1)4g;(2)15g贮藏:密封。
-
蔷薇花
藏药部颁标准:拼音名:Qiangweihua英文名:FLOSROSAE标准编号:WS3-BC-0119-95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峨嵋蔷薇RosaomeiensisRolfe、绢毛蔷薇RosasericeaLindl.的干燥花瓣。性味:甘、酸,平。功能与主治:降气清胆,活血调经。用于“龙”病,“赤巴”病,肺热咳嗽,吐血,月经不调,脉管瘀痛,赤白带下,乳痈等。
-
大效厚朴煎丸
处方:厚朴1斤(去皮,用生姜半斤和皮,切作片子,水7升同朴煮,水尽为度,不用生姜,朴焙干),干姜4两(锉作骰子大,用甘草2两,半寸截,水7升,同煮水尽,不用甘草,干姜焙干),茴香4两(舶上者佳,微炒),川附子2两(炮,去皮脐)。功能主治:大补脾胃虚损,温中降气,化痰进食。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
-
丁香大丸子
处方:人参(去芦头)半两,丁香半两,木香半两,白豆蔻仁半两,甘草(炙)半两,陈橘皮(去白)半两,干姜(炮)半两,姜黄半两,缩砂仁半两,神曲(炒)半两,麦糵(炒)半两,紫苏叶1两。功能主治:和脾养胃,温中消食,降气快膈。主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前热汤化下。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六
-
定喘汤1号
处方:葶苈子9g,苏子9g,杏仁9g,旋覆花6g(布包),代赭石12g(布包),麻黄3g,僵蚕9g,枇杷叶9g,射干9g,化橘红9g,川贝母9g,黛蛤散9g(布包)。功能主治:定喘,化痰,止咳,降气。主喘促痰呜,咳嗽,气闷,舌苔厚腻,脉大有力。摘录:《临证医案医方》
-
定吼丸
处方:南沙参1.5千克豆豉1.5千克黑苏子2.5千克杏仁2.5千克橘红1千克制半夏1.5千克白桑皮2,5千克象贝2.5千克白芥子500克蒌皮500克莱菔子1千克制法:上药研末,水泛为丸。功能主治:化痰降气。9克,温开水送下。摘录:《丁甘仁家传珍方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