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旦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耆婆万病丸
并小儿赤白下痢;拘急、心腹胀满、心痛,服3丸如小豆,不愈更服;犯疔肿血出,猪脂和敷有孔内孔中,愈止;芫花、甘遂、大戟、葶苈破积利水,干姜、桂心、蜀椒、细辛开痹逐湿,芎藭、当归、芍药、蒲黄、紫菀和血通经,桑皮、前胡、防风、黄芩、茯苓、桔梗透表达气,人参助诸药力,禹余粮固诸药性,共襄搜根剔弊之功。
-
吴茱萸根
《*辞典》:吴茱萸根:出处:《本经》拼音名:W ZhūY Gēn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根或根的韧皮部。治脘腹冷痛,泄泻,下痢,风寒头痛,腰痛,疝气,经闭腹痛,蛲虫病。(《删繁方》茱萸根下虫酒)⑤治肝劳生长虫,在肝为病,恐畏不安,眼中赤:鸡子五枚(去黄),干漆四两,蜡、吴茱萸根皮各二两,粳米粉半斤。
-
老君益寿散
功能主治:驻颜益寿。冬月日3服,夏平旦1服,春秋平旦,日暮各1服。
-
榧子煎
《景岳全书》卷五十四:榧子煎:处方:细榧子49枚(去壳)制法:上一味,以砂糖水100毫升,砂锅内煮干。功能主治:主治虫积腹痛。每月上旬平旦空腹服7枚。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四方出《奇效良方》卷六十七,名见《医统》卷七十八:方名:榧子煎组成:榧子49枚(去壳)。功效:化寸白虫为水。
-
陟厘丸
或小便不利,气满呕逆,下痢不止。摘录:《千金》卷十五《圣惠》卷七十五:陟厘丸:别名:定神丸处方:陟厘3分,熟干地黄1两,人参3分(去芦头),当归3分(锉,微炒),白龙骨3分,赤石脂3分,禹余粮3分(烧,醋淬7遍),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赤芍药半两,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微炒)。妊娠惊胎。
-
松萝汤
《圣惠》卷五十二:方名:松萝汤组成:松萝半两,人参芦头半两,恒山半两,川升麻半两,竹叶100片。主治:胸中痰积热。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酒3升,浸药1宿,平旦以水3升,煮取1升半,去滓顿服。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松萝汤中不用瓜蒂,而用栀子,以吐肺胃热痰,即用乌梅以收敛津液,与吐后用半夏汤一意。
-
日昳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日昳慧。”参见十二时:十二时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午时称日中;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日晡所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参见十二时:十二时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午夜
午夜亦称子夜,指子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寅时称平旦;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四肢热
出《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内伤多虚,可见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由于发热的类型不同,又有壮热、微热、恶热、发热恶寒、往来寒热、潮热、五心烦热、暴热等;因发热部位不同,有肌热、腠理热、肩上热、背热、肘热、尺肤热、手心热、手背热、足热、四肢热等;
-
四时之气
四时之气有两种说法:1.四季的气候阴阳盛衰。2.古人以一日里分为四时,即朝(平旦)、日中、日入(暮)、夜半,候人体的阴阳盛衰。《灵柩·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
-
阳气
阳气(yangqi)与阴气相对。泛指事物的两个相反相成的对立面之一。就脏腑功能来说,则六腑之气为阳气;就营卫之气来说,则卫气为阳气;《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阳气者,一曰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
日中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寅时称平旦;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黄柏饮
《圣济总录》卷一一六:黄柏饮:处方:黄柏2两(去粗皮)。功能主治:急劳,寒热进退,渐将羸弱。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七《圣济总录》第七十:方名:黄柏饮组成:黄柏(去粗皮)1两半,葛根(锉)1两半,黄芩(去黑心)1两半,鸡苏1两,凝水石2两,生竹茹半两。主治:鼻衄汗血。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黄芩鳖甲汤
处方:黄芩半两(去黑心),柴胡半两(去苗),山栀子仁半两,乌梅(去核)半两,鳖甲(去裙襕,醋炙)1两,甘草(炙)1分。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用童子小便1盏半,入桃、柳尖各7个,生姜1枣大,拍碎,豉半合,同浸1宿,平旦煎至7分,去滓,入生地黄汁1合,搅匀,更煎1沸,温服,不拘时候。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三
-
豚肺散
处方:豚肺。制法:好酒浸一宿,平旦取,炙干为末。功能主治:少小咳逆,甚者血出鼻衄。用法用量:每服1撮,饮调下。摘录:《幼幼新书》卷三十引《婴孺方》
-
阴旦汤
处方:芍药、甘草各二两,干姜、黄芩各三两,桂心四两,大枣十五枚。主治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虚烦;各家论述:《张氏医通》:阴霾四塞,非平旦之气,无以开启阳和,桂枝汤原名阳旦,开启阳邪之药也,《备急千金要方》于中加入黄芩之苦寒性轻,以治冬温在表之邪热,加干姜之辛温散结,以治中土之停滞。
-
玉螺丸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组成:井泉石(研)5两,丹砂(研)3两,铁精(研)2两,芒消(研)2两,黄环2两,大黄(锉,炒)1两,黄连(去须)1两,丹参1两,地龙(炒)1两。主治:上焦热结,心气懊憹,振掉谵语。用法用量:每服10丸,平旦时及初更后浓煎麦门冬汤送下。
-
前胡泻肝除热汤
《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方名:前胡泻肝除热汤别名:前胡汤组成:前胡1两,干姜1两,大青1两,细辛1两,秦皮1两,决明子1两,栀子仁子1两,淡竹叶(切)1升,车前子(切)1升,石膏8两(碎,绵裹)。主治:肝劳虚热,两目为赤,闭塞不开,烦闷宛转,热气,胸里炎炎。加减:须利,加芒消3两。用药禁忌:忌生菜。
-
宣圣辟瘟丹
方出《摄生众妙方》卷四,名见《医统》卷二十五:方名:宣圣辟瘟丹组成:腊月24日五更井花水、乳香。用法用量:将平旦第一汲水盛净器中,量人口多少,浸乳香至岁旦五更,暖令温。从小至大,每人以乳香1小块,饮水1-2呷咽下,则1年不患时疫。
-
神仙耐寒热方
《圣惠》卷九十四:方名:神仙耐寒热方组成:白矾(烧灰)4两,白石脂4两,丹砂(细研)4两,磁石(捣细,研,水飞过)4两。功效:耐寒暑。用法用量:每服4丸,平旦吞服。服至100日,夏可重衣,冬可单衣。制备方法:上为末,松脂为丸,如梧桐子大。
-
神验摩风毒膏
《圣惠》卷二十五:方名:神验摩风毒膏组成:牛膝(去苗)1两,赤芍药1两,当归1两,白术1两,白芷1两,川椒(去目)1两,厚朴(去粗皮)1两,雷丸1两,半夏1两,桔梗(去芦头)1两,细辛1两,吴茱萸1两,附子(生,去皮脐)1两,木香1两,大腹皮1两,槟榔1两,酥2两,野驼脂5两,野猪脂5两。
-
面脂
《千金》卷六:方名:面脂组成:白芷3两,冬瓜仁3两,萎蕤1两半,细辛1两半,防风1两半,商陆3两,芎藭3两,当归1两,藁本1两,靡芜1两,土瓜根(去皮)1两,桃仁1两,木兰皮半两,辛荑半两,甘松香半两,麝香半两,白僵蚕半两,白附子半两,栀子花半两,零陵香半两,猪胰3具(切,水渍6日,欲用时,以酒挼取汁渍药)。
-
猪胰酒
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圣惠》卷六:方名:猪胰酒组成:猪胰3具,大枣100枚,酒3升。主治:久咳嗽上气,胸胁支满多喘。及妇人血气不通,逆饭忧烦,常行无力,四肢不举;丈夫痃癖,两肋虚胀,变为水气。用法用量:每日平旦、午时、夜间各空腹服1小盏。制备方法:上细切,与青蒿叶相和,以无灰酒1大升,微火温之;
-
疏风顺气丸
《普济方》卷一一五引《德生堂方》:方名:疏风顺气丸组成:大黄5两(半生半熟),车前子2两半,槟榔2两,火麻子3两,山药2两,郁李仁2两,菟丝子(酒浸)1两,牛膝(酒浸)1两,木香1两,苁蓉(酒浸)1两,白茯苓1两,续断1两,防风1两,枳壳(炒)1两,独活1两,人参1两,白术1两,甘草1两。功效:补精注颜,疏风顺气。
-
薏苡汤
《脚气治法总要》卷下:方名:薏苡汤组成:薏苡仁(微炒)8两,白茯苓(去皮)5分,防风5分,牛膝(酒浸)6分,桂(去皮)6分,五加皮6分,独活5分,玄参5两,石膏5两,枳壳4两(面炒,去瓤),升麻6两,羚羊角4两,汉防己10两,麻黄(去节)5两。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半,先浸1宿,平旦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鼠粘子酒
勿使气泄,良久方可饮食,晚间再服。或因热食,体中如锥刺,口面戾,头旋心闷,呕吐,风在心脏,服3-4斗愈。制备方法:以水淘去浮者,晒干,捣碎,于净砂盆内入无灰酒5升,研令极烂,即以绢罗滤取白汁,其滓再以酒5升研之,候滤白汁尽为度,续入酒2斗,相和令匀,纳不津器中密封,春、秋14日,夏7日,冬21日,日足则开。
-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指卫气运行的起止点。平旦阳气出于目,目张气上行。顺次运行于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行于阳经二十五周后,至足部前入阴分。合夜,阴气合于脉,卫气依次运行于肾、心、肺、肝,而终止于脾,由脾而复至肾,循环不息,即“至阴而止”。
-
人定
《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冬人定,夏晏食。”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3时,余类推。寅时称平旦;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子夜
子夜即午夜。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寅时称平旦;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下晡
下晡(bū逋)指申时。《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参见十二时: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阴中之阳
阴中之阳为阴阳学说内容之一。根据阴阳的无穷可分性,将属于阴性的事物再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其中属于阳的一方面,即为阴中之阳。而单就属阴的黑夜而言,前半夜是夜幕降临黑暗深重,为阴中之阴;《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
日出
日出指卯时。《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参十二时:十二时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午时称日中;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人气
人气指人体的正气,或阳气。《黄帝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正气即真气,是人体功能的总称,但通常与病邪相对来说,指人体的抗病能力。《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晡
晡时刻名,即申时,午后三至五时。《灵枢·病传》:“病先发于肾……冬大晨,夏早晡。”《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张景岳注:“下晡申酉,金之胜也;故加甚。”
-
白蜜汤
方出《圣惠》卷五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九:白蜜汤:处方:童便1升,蜜3匙。温汤顿服之。每发日,平旦即1服,直至发时勿食,重者不过3服。摘录:方出《圣惠》卷五十二,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九《圣济总录》卷一五八:别名:白蜜酒组成:白蜜2两,生地黄汁1盏,酒半盏。主治:妊娠堕胎后恶血不出。
-
百草散
处方:四方草木茎叶各半把。制法:上于5月5日平旦,使4人出4方,各于5里内采1方草木茎叶,每种各半把。先凿大实中桑树,令可受药,取药纳孔中,实筑令坚,仍以桑树皮蔽之,用麻油捣石灰极粘,密泥之,令不泄气;功能主治:金疮。用法用量:凡一切金疮出血,伤折,即时以药封裹,治使牢,勿令动转,不过10日,即愈。
-
杜蘅散
功能主治:续筋骨。摘录:《圣惠》卷六十八方出《肘后方》卷一,名见《圣惠》卷五十六:组成:杜蘅1两,豉1两,人参半两许,瓠子2-7枚,松萝6铢,赤小豆2-7枚。主治:尸注鬼注。尸注,及恶气中人,令人心胸满闷,神思昏迷。用法用量:平旦温服方寸匕。制备方法:上为散。
-
法制熟艾
处方:陈久黄艾。作艾炷法:凡下火点灸,须令艾柱根下,广三分,长亦三分。点火法:古来用火灸病,忌八般木火。《甲乙经》云,灸疮不发者,用故履底灸令热熨之,三日即发,脓出自然愈疾。壮数多少法:(千金方)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疾,病根深笃者,可倍多於方数。依扁鹊灸法,有至五百壮、千壮者,皆临时消息之。
-
鼢鼠土膏
处方:田中鼢鼠土2升,青木香1两,大黄5两,白蔹3两,寒水石6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眼疼,脉掣连耳热疼不可堪者。时气后服补药过多,致眼忽失明,两鬓脉掣,头痛憎寒。用法用量:用熟新白酒和如稠饧。当痛掣处摩之,如手掌许敷之,干即易,至平旦午即止。
-
干脯汤
处方:干脯1片(如手大),石榴根1握。功能主治:寸白虫。用法用量:以水4升,浸1宿,明日平旦煎至1升,去滓,分3服,空腹先嚼干脯1片,即服药,如人行10里许,又1服。每服药后,以手按患人腹上,药力易行,其虫自下。凡服药取月1日至5日,虫头向上,服良。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九
-
姜蜜汤
《千金》卷十八:姜蜜汤:处方:生姜汁5合,白蜜3合,黄连3两。用法用量:上以水2升,别煮黄连取1升,去滓,纳姜、蜜,更煎取1升2合,5岁儿平旦空腹服4合,1日2次。妊娠尿血。各家论述:《医略六书》:妊娠冲脉内虚,挟寒邪而憎寒、口燥,经气漏泄,故尿血不止,谓之溺血。白蜜以润经燥,生姜以散经寒,茅根凉血以止血也;
-
荆沥汤
《圣济总录》卷五:荆沥汤:处方:荆沥竹沥生葛汁各600毫升生姜汁180毫升功能主治:治初得中风,四肢不收,心神昏愦,眼不识人,不能言语。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2盏,入竹沥、荆沥各1合,煎1盏,去滓,入牛黄、铁精各1匙,再煎1两沸,温服。主治:中风半身不随,心虚风热,发即恍惚烦闷,筋脉挛急。
-
酒煎饮
《圣济总录》卷三十六:酒煎饮:处方:常山1两,鳖甲(去裙襕,醋炙,令黄色)1两,知母3分,白头翁3分,桂(去粗皮)半两,青蒿1握,甘草(生)3分,桃枝头心7枚,李枝头心7枚,葱白7茎,薤白7茎,柴胡(去苗)3分。功能主治:足太阳疟,腰痛头重,寒热互作。附注:三黄酒(《中国医学大辞典 补遗》)。
-
三味吐散
处方:瓜蒂23克杜蘅23克人参7.5克制法:上药捣筛为散。功能主治:治上气,呼吸喘逆。摘录:《外台秘要》卷十引《古今录验》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外台》卷十引《宫泰方》:方名:三味吐散别名:人参散、三味瓜蒂散组成:瓜蒂2分,杜衡3分,人参1分。主治:水饮积滞,滞在心胸,膈中不利,胸满气喘;
-
羊骨汤
处方:羊骨1具生地黄白术各150克桂心24克麦门冬人参芍药生姜甘草各9克茯苓12克厚朴阿胶桑白皮各3克大枣20枚饴糖30毫升制法:上十五味,哎咀。功能主治:治虚劳失精,神疲多睡,视力减退。功效:益脾滋肺。主治:失精多睡,目(?《圣济总录》卷一八八:组成:羊脊骨1具(连喉者),豉1升,白粟米1升,薤白(切)1把。
-
猪肝散
处方:谷精珠9克大黑豆15克蛤蜊壳30克(擂碎)功能主治:治疳积,眼合不开,痘疹后翳膜遮睛。主治:小儿癖积。《普济方》卷八十五引《海上方》:方名:猪肝散组成:菊花1两,楮桃1两,夏枯草1两,苍术2两,木贼(去节)2两,防风2两,赤芍药2两,石决明2两,草决明2两,当归3钱,黑豆1合,生地黄3两。主治:雀目。
-
驴蹄
附方:①治肾脏风毒,下注生疮:驴蹄二十片(烧灰),密陀僧(研)一分,轻粉一钱匕,麝香半钱匕。(《圣济总录》驴蹄散)②治天柱毒疮,生脊大椎上,大如钱,赤色出水:驴蹄二片,胡粉(熬)一分,麝香少许。(《圣惠方》)③治疟:白驴蹄二分(熬),大黄四分,绿豆三分(末),砒霜二分,光明砂半分,雄黄一分。
-
楸叶
《*辞典》:楸叶: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QiūY 来源:为紫葳科植物楸的叶片。二日一度,拭却,更上新药,不过五六上,已作头,便生肌平复,未穴者即内消。(《箧中方》)③治灸疮多时不瘥,痒痛出黄水:用楸叶捣罗为末,敷疮上。(《圣惠方》)④治小儿头上疮,发不生,兼白秃:楸叶捣汁涂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