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离决
是指阴阳分离,失其维系,生命垂危的病理变化。《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病因病机:由于阴阳失调,此消彼长发展到一方消灭另一方;人体的阴阳失去相对平衡,此消彼长发展到一方消灭另一方,或损耗过度而致另一方失去依存,无法再继续保持阴阳两者能动的相互平衡关系。
-
小儿脱证
脱证的症状:以亡阳亡阴为特征的危急病症。小儿脱证·阴虚液脱证:小儿脱证·阴虚液脱证(infantilecollapsewithsyndromeoffluiddepletionandyindeficiency)是指津液耗损,阴精骤脱,以身热面赤,汗出如油,烦躁不宁,气促难续,口渴饮冷,目眶内陷,甚则昏迷谵语,舌干无津,脉细疾数等为常见症的小儿脱证证候。
-
阴平阳秘
阴平阳秘(yinandyanginequilibrium)为阴阳学说术语。是指阴气平和,阳气固密,阴阳平和协调保持相对平衡的正常状态。是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阴平阳秘则身体健康,精神愉快。《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阴竭阳脱
概述:阴竭阳脱(depletionofyincausingyangcollapse)为病机。临床上把中风、大汗、大泻、大失血或精液大泄等精气急骤耗损导致阴阳离决者,称为暴脱,部分休克属此范围。亡阴者,汗出黏而热、肌肤热而手足温、口渴喜冷饮,或神昏。体针:取水沟、素髎、神阙、关元、涌泉、足三里等穴为主。亡阳者加气海;心阳不振加内关。
-
脱证
概述:脱证:1.以亡阳亡阴为特征的危急病症;临床上把中风、大汗、大泻、大失血或精液大泄等精气急骤耗损导致阴阳离决者,称为暴脱,部分休克属此范围。亡阴者,汗出黏而热、肌肤热而手足温、口渴喜冷饮,或神昏。体针:取水沟、素髎、神阙、关元、涌泉、足三里等穴为主。亡阳者加气海;亡阴者加太溪;心阳不振加内关。
-
协调阴阳
概述:协调阴阳:1.经络的主要功能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本藏》言经络的作用是“行血气而营阴阳”。人体内的阴阳总是处于不断消长中·协调阴阳:协调阴阳是指人体内的阴阳总是处于不断消长中。《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
脉暴出
脉暴出病状名。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指疾病过程中脉象反常,由微细欲绝突然变为显露欲出。多属病情危重,阴阳离决之候。
-
内稳态
内稳态是人体内部在外界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保持的一种可变而又稳定的状态。他认为“平衡”概念已用来表达系统内较为简单的理化状态,即是封闭系统内诸种力达成平衡;钱学森倡导的人体科学提出人体功能态学说,认为人的稳定功能态是一种“亚稳态,是可变可凋的,可从一种稳态转入另一种稳态,都是健康的稳定功能态。
-
烧伤·阴伤阳脱证
定义:烧伤·阴伤阳脱证(burnwithpatternofyininjuryandyangcollapse)是指阴伤阳脱,以神疲倦卧,面色苍白,呼吸气微,表情淡漠,嗜睡,自汗肢冷,体温不升反低,尿少,全身或局部水肿,创面大量液体渗出,舌质淡暗,舌苔灰黑,或舌质淡嫩,无舌苔,脉微欲绝或虚大无力为常见症的烧伤证候。阳虚不固,则白汗;
-
色厥色脱
疾病科属男科疾病概述色厥色脱是指男女性交时,精液倾泄不止,气随精去而暴脱,遂至手足厥冷或厥逆神志昏迷,或大汗淋漓等气阳虚脱的疾病。2、素体虚弱,房劳过度之人,于解小便时突然昏倒,手足厥冷者,也属本病。辨证论治气虚型证见治法方药1、主方:参附汤(陈自明《校对妇人良方》)处方:人参15克,附子10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