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蒜
组织化学方法证实,大蒜使感染性创伤的家兔RNA与DNA的含量增加。镜检巨噬细胞胞体显着扩大,细胞浆内空气增多,吞噬小体增多,被吞噬的鸡红细胞呈各级消化状态。6.7.1.2对亚硝基肌诱发的大鼠腺胃粘膜损害的保护作用二烯丙基硫醚(DAS)对MNNG诱发的核变形和鸟氨酸脱羧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实验用Wister大鼠。
-
大蒜丸
制法:上药取巴豆纳蒜中,用湿纸裹煨令熟,捣如膏为丸,如麻子大。以吐利为度。摘录:《圣惠》卷八十四《普济方》卷二四九:方名:大蒜丸组成:川楝子(取肉,炒)2两,破故纸(炒)2两,黑牵牛(炒熟)2两,玄胡索1两半,青木香(南木香拣细青者)。《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方名:大蒜丸组成:煨大蒜2枚,淡豆豉10枚。
-
隔蒜灸
概述:隔蒜灸为间接灸的一种。选用较大的蒜瓣或独头紫皮大蒜切成约3mm厚的鲜薄片,中间以针刺成数孔,然后将蒜片置于患处或穴位上,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上施灸。因为大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故本法常用于治疗痈疽疮疡、疖之未溃者、肺痨、腹中积块及蛇蝎毒虫所伤等。《外科理例》灸法总论:“治毒者必用隔蒜灸。”
-
青葱X病毒属
病毒粒子存在于感病寄主植物的所有组织中,在感病细胞内产生颗粒状内含体和小的成束病毒粒子。青葱X病毒属病毒寄主范围相当有限,从青葱、洋葱、大蒜和韭葱中分离的病毒在实验室条件下可传播给Chenopodiummurale,引起局部坏死斑。病毒世界性分布,我国常见的有青葱X病毒、仙人掌X病毒、建兰花叶病毒和水仙花叶病毒等。
-
蒜钱灸
蒜钱灸即隔蒜灸。因将大蒜切片如钱,上置艾炷施灸,故名。参见隔蒜灸:隔蒜灸为间接灸的一种。首见于《肘后方》。选用较大的蒜瓣或独头紫皮大蒜切成约2分厚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成数孔,然后将蒜片置于穴位上,把艾炷放在蒜片上点燃施灸。因为大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用,故本法常用于治疗痈疽疮疡、蛇虫咬伤等。
-
蒜苔
蒜苔的别名蒜薹、蒜毫、青蒜、蒜苗蒜苔的营养价值蒜薹含有糖类、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C、尼克酸、钙、磷、等成分,其中含有的粗纤维,可预防便秘。蒜薹含有辣素,其杀菌能力可达到青霉素的十分之一,对病原菌和寄生虫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可以起到预防流感,防止伤口感染和驱虫的功效。
-
红枣煲花生
红枣煲花生用料红枣50克,花生100克,大蒜15克,豆油10克。大蒜去皮洗净,切成薄片。(2)把锅烧热后,倒入豆油,待油温7成时,放入大蒜片煸炒至出香味后,放入红枣、花生炒几下,倒入适量清水,用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煲至熟酥,加入白糖调好口味,即可食用。红枣煲花生功效及适应症健脾养血,利水消肿。
-
蒜梗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Su nGěnɡ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大蒜的花茎。功能主治:《纲目拾遗》:治疮肿湿毒。(《年希尧集验良方》)②治坐板疮:蒜梗烧灰为末,先洗净去靥,将药末搽上。(黄贩翁《医抄》)③熏痔疮:蒜梗阴干,以火盆置微火,将梗投入,移火盆于木捅中,令患者坐熏之,四围以衣被塞紧,勿走泄烟。
-
大蒜浸液
处方:大蒜10克白糖适量制法:将大蒜去皮捣烂,加开水50克,澄清加白糖适量。功能主治:抗菌消炎,驱虫健胃。适用于百日咳痉咳期。用法用量:每服5~10克,每日2~3次。摘录:《民间验方》
-
枸杞麦冬烧鲳鱼
概述:枸杞麦冬烧鲳鱼以枸杞子、麦冬、鲳鱼为主要原料,具有滋阴补肾、清心除烦、益胃生津、润肤益颜的功效,适用于肝肾弓损、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痰、消渴、遗精等症,可用于肺结核、结膜炎、巩膜炎、高血压、糖尿病、肺气肿等症的辅助治疗。食用方法:日常食用。功效:鲳鱼性平,味甘,归脾、胃经。
-
鼠蒜膏
《外科大成》卷三:方名:鼠蒜膏组成:鼠粪、大蒜。主治:白秃及诸疮疥癣起白痂者。用法用量:涂之。制备方法:鼠粪为末,杵大蒜和成膏。
-
雄黄定疼膏
《杨氏家藏方》卷十一:方名:雄黄定疼膏组成:大蒜1枚,细辛(去叶土)2钱,猪牙皂角4钱,盆消2钱(别研),雄黄1钱(别研)。左边牙疼,放药在左耳内;良久痛止,1丸可治数人。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同大蒜一处捣为膏子,丸如梧桐子大。
-
艾姜茶
概述:艾姜茶以陈茶叶、艾叶、老姜、紫皮大蒜头为主要原料,具有消炎杀菌的功效,用于神经性皮炎。原料:陈茶叶25克,艾叶25克,老姜50克,紫皮大蒜头2个。用法:大蒜捣碎,老姜切片,与茶叶共煎,5分钟后加食盐少许,分2天外洗。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梅实膏
《圣济总录》卷一三七:方名:梅实膏组成:乌梅14枚(取肉),大蒜14头(去皮,切),屋尘(细筛)3合,盐3合。主治:干湿癣。用法用量:以醋调成膏,取涂癣上,1日3-5次,即愈。制备方法:上先研乌梅,次下大蒜、屋尘、盐等,和研令细。
-
巴豆蒜
《仙拈集》卷二处方大蒜1瓣,巴豆1粒(去皮膜,慢火炮极热)。功能主治耳聋。用法用量将大蒜中挖1孔,纳入巴豆,用新绵包定,塞耳中。3次效。
-
内灸
内灸指吞服生大蒜以治病的方法。出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本草纲目》卷二十六葫:“藏器日:昔有患痃癖者,梦人教每日食大蒜三颗,初服遂至瞑眩吐逆,下部如火。后有人教取数片,合皮截却两头吞之,名日内灸,果大效也。”
-
青蒜
性味性温,味辛。功能主治醒脾气,消谷食。出处《滇南本草》青蒜的营养价值青蒜中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等营养成分。它的辣味主要来自于其含有的辣素,这种辣素具有醒脾气、消积食的作用。还有良好的杀菌、抑菌作用,能有效预防流感,肠炎等因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消化功能不佳者和眼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
-
肚蒜丸
处方:獖猪肚1枚,大蒜。制法:将肚净洗去脂膜,入大蒜在内,以肚子满为度,煮之,自晨至晚,以肚蒜糜烂为度,杵成膏子,入平胃散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水泻。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以盐汤或米饮送下。临床应用:五更泄:丁必卿云:渠每遇五更必水泄一次,百药无效,服此遂安。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六
-
大蒜粥
处方:紫皮大蒜30克粳米100克制法:大蒜去皮,放沸水中煮1分钟后捞出,然后取粳米,放入煮蒜水中煮成稀粥,再将蒜放入粥,同煮为粥。功能主治:下气,消炎,健胃,止痢。用法用量:可供早晚餐,温热食。注意:有慢性胃炎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老人忌服。摘录:《食疗本草》
-
榧子贯众汤
处方:榧子1两,槟榔1两,红藤1两,贯众5钱。主钩虫病。用法用量:水煎取汁,分2次服。各家论述:方中榧子、槟榔、贯众、大蒜都是驱虫药,其中榧子、贯众二味多用于驱钩虫;方中红藤一药,味苦性平,能入血分,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常用以治肠痈,因钩虫寄生可使肠壁损伤和出血,故用为辅佐之品。摘录:《方剂学》
-
炸蒜茸
炸蒜茸的味道:蒜香味炸蒜茸的制作:主料:大蒜,清油。炸蒜茸的做法:将大蒜搅成细茸,盛入布袋,封口,在清水中洗去鲜蒜黏液,挤净水分。锅中入清油,将挤净水分的蒜茸下锅,用中火浸炸,待油中已没有白色水气冒出,蒜茸炸至淡黄色,将蒜茸及油一起过萝,将油沥净。
-
滴乳膏
处方:大蒜1个(剥去皮,捣细),滴乳香2钱,没药2钱,白胶香3钱,明阿胶3钱。制法:上用好酒1-2盏许煎熬,使大蒜烂成膏为度,次入没药,酒干再添;再用草乌头尖2钱,桂枝2钱,木鳖3钱,并为细末,入前药内,1处煎熬稠粘为膏。功能主治:风脚气。脚手关节入风疼痛。摘录:《普济方》卷二四一
-
黑豆大蒜煮红糖
处方:黑豆100克大蒜红糖各30克制法:将炒锅放旺火上,加水1000克煮沸后,倒入黑豆(洗净)、大蒜(切片)、红糖,用文火烧至黑豆熟即可。功能主治:健脾益胃。适用于肾虚型妊娠水肿。摘录:《民间方》
-
卷心菜豆腐汤
概述:卷心菜豆腐汤以卷心菜、嫩豆腐、淡豆豉、紫菜、大蒜等为主要原料,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用于胃、肠溃疡者的辅助治疗。卷心菜有助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愈合作用,紫菜含有微量元素,常食可预防肿瘤恶变,减少癌症发病,尤其利于肠胃道癌症患者。豆豉、豆腐富含蛋白质、氨基酸、B族维生素,还有抗癌作用。
-
独蒜丸
处方:大蒜不拘多少。制法:于5月5日将大蒜捣烂,次入矾红,拌匀为丸,如龙眼大。功能主治:截脾寒。主脾疟。用法用量:每服1丸,大蒜汤嚼下。摘录:《奇效良方》卷十二
-
蒜肚方
《外科正宗》卷四:方名:蒜肚方组成:公猪肚1具,大蒜囊49枚。主治:体气(胡气)。用法用量:上去壳入肚内,以线扎口,水煮极烂,用盐、醋蘸肚,随便食之;气味甚者,用癞虾蟆一个入内同煮,肚烂去虾蟆、大蒜,用热酒食之。洗浴发汗,避风3日,其气顿改。
-
散滞丸
《普济方》卷一五四引《卫生家宝方》:方名:散滞丸组成:牵牛不拘多少(碾取头末,去滓不用)、大蒜(每1瓣大蒜入巴豆肉1粒在内,用湿纸裹定,煨令蒜熟,去巴豆)。主治:腰痛不可忍者。一方无巴豆,朱砂为衣,每服20丸,酒送下。制备方法:上将蒜研细,和牵牛为丸,如梧桐子大。
-
增爱丸
《百一》卷十一:方名:增爱丸组成:玄胡索半两,威灵仙(去节)半两,破故纸1两(半两生,半两炒熟),黑牵牛1两(半两生,半两炒熟),大蒜1枚(每瓣用箸钻孔,入去壳巴豆1粒,用纸裹数重,水湿,慢火煨香熟,去纸并巴豆不用),宣州木瓜1个(切下盖子,入艾叶填满,却盖了,以麻线系定,饭上蒸烂)。主治:干湿脚气。
-
神圣丹
《医方类聚》卷一二三引《经验良方》:方名:神圣丹组成:大蒜1个。主治:久疟不愈。制备方法:上于端午日用箸头扎一孔,入去壳巴豆1粒,蒜大者,入豆2粒,湿纸裹煨令熟,去豆不用;将蒜去外一重皮,烂研,再入大蒜5个,入辰砂1钱,宿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用药禁忌:忌3日生冷油腻,仍戒热汤物一时。主治:疟疾。
-
大蒜茶
概述:大蒜茶以龙井茶、独头大蒜为主要原料,适用于慢性痢疾者。原料:龙井茶60克,独头大蒜1个。用法:将独头大蒜去皮,拍破,捣成蒜泥,放入茶壶中,加入龙井茶,用沸水冲泡,加盖闷5分钟,当茶饮。每天饮服3次,连服5天。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大蒜鸡子方
处方:大蒜(剥去皮)2颗,鸡子2枚。功能主治:休息痢。用法用量:上先将蒜放铛中,取鸡子打破沃蒜上,以盏子盖,候蒜熟,空腹食之。下过再服。摘录:《普济方》卷二五九
-
大蒜平胃散
处方:平胃散1帖,大蒜1个(擂烂)。功能主治:一切疟。用法用量:用1大碗井水调蒜,澄清,以一半调平胃散,饮尽;又以余蒜水再饮。用厚被盖卧,汗出即愈。摘录:《朱氏集验方》卷二
-
大蒜新汲水方
处方:大蒜1握,新黄土。功能主治:中暑,伤暑。用法用量:2药同研烂,以新汲水和之,滤去滓,灌入即活。摘录:《种福堂方》卷二
-
大蒜膏
《中国医学大辞典》:大蒜膏:处方:独头蒜数颗。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六《汉药神效方》:方名:大蒜膏组成:大蒜、沙糖、陈酒。用法用量:用草从左手中指顶尖处量至中指根处为止掐断,即用此草从根量至掌,再从掌量至腕为度,用墨点记,名内关穴,用核桃半个,盛独蒜研烂敷于墨点处,以绵扎上,1个时辰即去之。
-
斐济病毒属
双链RNA的3’端具有高度保守的核苷酸序列,大多数基因片段为单顺反子,有些片段具有2个ORF。侵染植物的病毒复制发生在韧皮部相关细胞的细胞质中,伴随有病毒基质产生,感染过程中有直径约90nm的管状结构积累,有时管状结构并不完全封闭,可形成卷筒状。马唐矮化病毒发生在南美靠北部国家、大洋州和中国台湾;
-
水灸
水灸为推拿方法名。《理瀹骈文》:“痨瘵,用大蒜擦脊梁,名水灸。”《理瀹骈文》:“水灸法:用白鸽粪、净灵脂、白芥末各五钱,生甘草二钱末,加大蒜五钱同捣,入醋,化麝一分,摊脊上,皮纸盖一炷香。七日一灸。或只用大蒜擦脊梁,治疗虚劳病。”尾闾起,擦上至大椎,又从大椎起擦下至尾沟,如此数十遍。”
-
芦甘蒜韭茶
概述:芦甘蒜韭茶以芦荟、甘草、大蒜、韭菜、茶叶、醋为主要原料,适用于治神经性皮炎者。用法:将泡过的茶捣烂,再将芦荟、甘草调醋,拌和大蒜、韭菜,捣烂敷患处。适用人群:芦甘蒜韭茶适用于治神经性皮炎者。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长蛇灸
长蛇灸为灸法名。间接灸法之一。亦称铺灸。用大蒜适量,去皮捣泥,平铺于脊柱(自大椎穴至腰俞穴)上,宽厚各约6毫米,周围用桑皮纸封固,然后用黄豆大的艾柱分别放在大椎穴及腰俞穴上施灸,至患者口鼻内觉有蒜味为止。民间用以治疗虚劳。
-
蒜泥灸
蒜泥灸为敷灸法之一。指将大蒜捣烂为泥,敷于穴位。一般外敷1.5~2.0小时后皮肤出现水泡。若不需发泡可先涂凡士林保护皮肤,或缩短敷贴时间。适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喉痹、鼻衄等。
-
小儿蛲虫病
概述:《中医药学名词》(2004):小儿蛲虫病(infantileoxyuriasis)是指发生于小儿的蛲虫病。出《诸病源候论》卷五十。蛲虫病的病因病机:《太平圣惠方》卷第九十二:“夫小儿蛲虫者,此是九虫内之一虫也。蛲虫病的治疗:治以杀虫止痒为主。内服可用苦楝根皮、百部、榧子煎剂;肛门湿疹,可用青黛散调黄连油膏外敷。
-
黄豆芽猪血汤
概述:黄豆芽猪血汤以黄豆芽、猪血为主要原料,具有营养丰富的特点。黄豆芽有清热解毒、润肺、去胃中积热,并有防治棉尘肺的功效;猪血有补血、治头晕、缺铁性贫血之功效。锅内放油少许,爆香蒜茸、葱姜末,下猪血,烹上料酒,加水煮沸,放入豆芽,再煮2分钟,用精盐、味精调味即可。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葱白生姜汤
概述:葱白生姜汤以葱白连根、淡豆豉、生姜、生甘草、萝卜等为主要原料,具有辛温解表,发散风寒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者。做法:将葱白连根、生姜、生甘草洗净、切碎,萝卜去皮、切片,放锅中加酱油、精盐、豆豉煽炒后,加入适量水煮汤,至熟后调味服食。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直接灸
直接灸为艾炷灸法的一种。又称着肤灸、着肉灸、明灸。施灸时,先在皮肤上粘涂少许凡士林或大蒜汁等物,上置艾炷点燃;待烧近皮肤时,可用双手轻轻拍击或抚摸穴位周围,以减轻疼痛,一般每穴灸3~如不等艾炷烧及皮肤,在病人觉烫时即将艾火除去,另换艾炷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则属温热灸的一种,称为非化脓灸。
-
初生两肾缩
初生两肾缩病证名。指男婴初生时双侧睾丸上缩。如因受寒所致,可用硫黄、吴茱萸、大蒜同研,涂于腹部,再以蛇床子煎汤淋洗熏之;亦可配合灸法,用艾条灸关元、气海等穴。
-
二十味肉豆蔻散
检查: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功能与主治:镇静,安神。用于“宁龙”病,神志紊乱,烦燥,精神恍惚,失眠,头晕,健忘,耳鸣,颤抖,惊悸。用法与用量:一次1g,一日2次。规格:每袋装10g。贮藏: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青海省药品检验所起草
-
百粒丸
《百一》卷十九引钱季华方:百粒丸:处方:川黄连1两,厚朴1两,吴茱萸1两(用生姜1两擦碎,同淹1宿,炒令香熟)。功能主治:泻痢。摘录:《百一》卷十九引钱季华方《普济方》卷二○八:组成:红椒、胡椒、附子、丁香、干姜、麦糵各等分。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用米饮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醋煮大蒜为丸。
-
外敷神膏
《医学入门》卷七:组成:川大黄4两,朴消4两,麝香1钱。主治:男妇积聚胀满,血蛊。用法用量:敷患处。制备方法:上为末,每2两,和大蒜捣成膏。
-
出毛丸
处方:雄黄1两,大蒜1两,杏仁1两。制法:上除雄黄外,先捣如泥,入乳钵内与雄黄同研匀,日内晒,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肺疼久嗽,梦见先亡,或梦中饮食,亡精失血,多怒少睡,饮食不入,渐渐羸瘦;及骨蒸虚劳,传染鬼气。注意:服毕不得洗手,频看十指甲中有毛出,逐旋拭了,至辰时候方得洗手。
-
夜叉丸
《普济方》卷二四三引《澹寮》:方名:夜叉丸组成:川乌(大者)2两(切作片子,用捶碎大蒜1枚,乌头半两同煮,豆熟为度,留汁用),青盐1两,苍术1两(连须葱白1束,研烂同汁浸1夕)。主治:脚气。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木瓜盐酒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好谷醋同煎,煮豆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
消河饼
《古今医鉴》卷六:方名:消河饼组成:大田螺4个,大蒜(去皮)5个,车前子3钱(为末)。主治:水肿膨胀。小便闭淋。用法用量:贴脐中,以手帕缚之。贴药后少顷,小便出,1-2饼即愈。制备方法:上研成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