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齁喘
《金匮翼·齁喘》:“齁喘者,积痰在肺,遇冷即发,喘鸣迫塞,但坐不得卧,外寒与内饮相搏,宜小青龙汤主之;丹溪治齁喘之症,未发,以扶正气为主,八味、肾气,温肾行水之谓也;《万病回春·哮吼》:“凡遇天阴欲雨,便发齁喘,甚至坐卧不得,饮食不进,此乃肺窍中积有冷痰,乘天阴寒气从背、口、鼻而入,则肺胀作声。
-
鱼腥哮
鱼腥哮病名。因食用鱼腥而致发哮者。类似齁喘。《医说》卷四:“因食盐虾过多,遂得齁喘之疾。”证见喘急,喉中有痰鸣声,喘鸣迫急,但坐不得卧等。治宜温肺化饮以平喘,用小青龙汤、越婢汤等方。参见齁喘条。
-
喘呼
指喘息声较为粗大。《素问·太阴阳明论》:“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素问·水热穴论》:“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参见痰喘、齁喘条。
-
陈氏小红丸
别名:小红丸处方:全蝎(去刺,洗净,炒)1两,南星1两,朱砂4钱5分,牛子1钱,巴豆霜(去油净)2钱半。制法:上为极细末,糯米糊为丸,如菜子大。功能主治:小儿一切咳嗽,惊痫发搐,发热齁喘,痰涎上壅,痰厥卒倒。用法用量:小红丸(《幼科指掌》卷四)。摘录:《医宗说约》卷五
-
哮吼
呼吸急促,喉中有哮吼之声,即哮证。见《万病回春·哮吼》。《医宗金鉴》卷四十一:“呼吸气出急促者,谓之喘急;《古今医鉴》卷四:“夫哮吼专主于痰,宜用吐法。亦有虚而不可吐者,此寒包热也。治法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寒凉,须常带表散。”方用定喘汤。参见哮证、齁喘条。
-
痰甚喘
痰甚喘证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气喘因于痰壅而加剧。轻者颇类痰喘、齁喘,重者则为哮证。参见有关条目。
-
喘鸣
喘鸣证名。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又名痰喘、哮。《素问·阴阳别论》:“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喘鸣而见孤阳浮越者,多属危证。详哮证、齁喘等条。
-
醉鱼草花
《*辞典》:醉鱼草花:出处:《纲目》拼音名:Zu Y CǎoHuā来源:为马钱科植物醉鱼草的花,4~7月采收,晒干。性味:《纲目》:辛苦,温,有小毒。功能主治:治痰饮齁喘,久疟成癖,疳积,烫伤。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湖南药物志》)⑤治痈疽疔毒:醉鱼草花,蛇葡萄根、马鞭草各等分碾成细末,蜂蜜调敷。
-
息粗
息粗证名。指呼吸时声音粗大。因肺热炽盛或痰气水饮阻遏气道所致。《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故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参见痰喘、水喘、火喘、齁喘等条。
-
肺虚证
肺气肺阴不足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证见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嗽、咳吐血痰、声哑、咽喉燥痛、肺痿、皮毛焦枯等。《圣济总录》卷四十八:“肺虚则生寒,寒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声嘶,语言用力,颤掉缓弱,少气不足,咽中干无津液,虚寒乏力,恐怖不乐,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诊其脉浮沉缓,此是肺虚之候。”
-
五拗汤
《医方大成》卷二引《澹寮方》之五拗汤:别名:五拗散组成: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荆芥(不去梗)、桔梗(蜜拌炒)各五钱,甘草二钱半。功能主治:《医方大成》卷二引《澹寮方》之五拗汤主治感受风湿,及形寒饮冷,痰嗽咳逆连声者。上(口父)咀。加生姜3片,水煎,温服。面青鼻扇,麻疹俱收者。
-
五炁朝元紫霞丹
《外科十三方考》:组成:硫黄1两,雄黄2两,朱砂3两,雌黄4两,倭铅4两,黑铅4两。主治:一切诸风痰疾,反胃、哮嗽、齁喘老痰、瘘管,诸痿痹,虫积、阴毒,小儿急、慢惊风。湿齁,加白茯苓、白术各1两;水齁,加芫花(姜汁和醋炒黑)3分,甜葶苈子1两,苡仁2两;虚齁,加阿胶珠、北五味、沉香各3钱;
-
紫苏姜苓汤
《四圣心源》卷七:方名:紫苏姜苓汤组成:苏叶3钱,生姜3钱,甘草2钱,茯苓3钱,半夏3钱,橘皮3钱,干姜3钱,砂仁2钱。主治:中虚外感,致伤内咳嗽,鼻流清黄涕,齁喘。用法用量:煎大半杯,热服。加减:如皮毛闭束,表邪不解,加麻黄;言语谵妄,内热不清,加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