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刺禁
刺禁指针刺的禁忌。刺禁是历代医家在针刺治疗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黄帝内经灵枢·终始》指出,“凡刺之禁”,有惊恐、恼怒、劳累、过饱、饥饿、大渴、房事、醉酒及长途跋涉、情绪未定等各种情况,此时均不宜立即针刺。此外某些重要内脏、器官或组织附近的穴位,及某种特定情况下(如妊娠)的个别穴位,亦不宜针刺。
-
肝生于左
“肝生于左”其义有二:一是谓肝气主升。根据左升右降的理论,故肝的行气部位在左。二是属古人认为的一种胸腹体表刺禁之要害,并非指脏器的解剖位置。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
脑堂
脑堂为经穴别名。《针方六集·神照集》:“在头后风府穴上一寸五分,玉枕骨下陷中。”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为督脉、足太阳的交会穴。如风眩头痛、头重项强、面赤、音哑、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痉挛、视物不清、目黄、癫痫及瘿瘤肿痛等。配人中、廉泉、涌泉治喑不能言;配肝俞、太阳、睛明、太冲治眼痛。
-
内漏
内漏为病名。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类经》卷二十二解释为:“脓生耳底,是为内漏伤其经气,故致聋也。”系指耳内流脓。类今之化脓性中耳炎。
-
小心
概述:小心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吴鹤皋注:“下部之第七节也(指从尾椎上数的第七椎),其旁乃两肾所系,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相火代君行事,故曰小心。”命门之火体现肾阳的功能,包括肾上腺皮质功能。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胸满,胁痛,胃痛,癫狂,咳血,吐血,贫血,脊背痛等。
-
膝膑
膝膑即髌骨。《黄帝内经灵枢·五色》:“巨屈者,膝膑也。”膝膑为膑骨。《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膝膑出液,为跛。”髌指膝关节前的圆形骨。亦称膝盖骨。
-
伛
伛(yū雨)为症状名。曲背、驼背。《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脊间,中髓为伛。”刺脊骨间隙,深伤脊髓,可造成伛偻曲背。
-
十二禁
十二禁指针刺前的一些禁忌,又称十二禁刺。《黄帝内经灵枢·终始》:“凡刺之禁:新内(音纳,行房)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即禁房事、禁醉滔、禁大怒、禁过劳、禁过饱、禁饥饿、禁大渴、禁大惊、禁大恐等,以及远路乘车而来,或步行而来的,都应经过休息,在情绪安定、气血和调的情况下进行针刺。
-
乳房
《素问·刺禁论》:“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王冰注:“乳之上下,皆足阳明之脉也。乳头和乳晕有色素沉着而变黑。乳房主要由脂肪组织和乳腺组成。婴儿出生后,孕酮与雌激素分泌迅速下降,催乳素促进乳液分泌。授乳期,乳腺小叶内密集着进行分泌的腺泡及一些小叶内的导管,小叶间结缔组织减少,变成薄层小叶间隔。
-
七节
概述:七节:1.推拿穴位名;2.第七胸椎。《针灸聚英》卷一下:“七节自尾骶数上。”1.七节骨位于腰骶正中,命门至尾骨端一线。向上推温阳止泻,并治脱肛;向下推治便秘等症。《幼科推拿秘书》:“七节骨者,从颈骨数下第七节也。”治腹泻,痢疾,伤寒后骨节痛等症。《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七节之傍,中有小心”。
-
溜脉
概述:溜脉:1.与目相流通的经脉;溜,通流。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阴阳相过之脉·溜脉:溜脉指阴阳相过之脉。《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黄帝内经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
鬲肓
概述:鬲肓:1.膈膜与肓膜的合称;参见膏肓、肓膜:膏肓为人体部位名。出《左传·成公十年》。指心之下、膈之上的部位。后世称病情严重为“病入膏盲”。指心下膈上之膜。横膈以上的胸腔部位·鬲肓:鬲肓是指横膈以上的胸腔部位,又称气海。对气血营卫运行有推动作用。《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鬲肓之上,中有父母。”
-
跛
跛瘸腿;行不正。《素问·脉解篇》:“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素问·刺禁论》:“刺膝膑出液,为跛。”
-
针𣨛
针𣨛是指因针致死之谓。𣨛,卒也。《针经摘英集》:“有随针而𣨛者何?答曰:一则不知刺禁,二则不明脉候。”
-
布络
布络指细小络脉。《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王冰注:“布络,谓当内踝前足下空处布散之络,正当然谷穴分也。”
-
生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生育《素问·上古天真论》:“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未经炮制的《灵枢·寿夭刚柔》:“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指春生之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生发《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
漏
概述:漏为病证名。瘘管或窦道的外口·漏:漏(leak)通瘘。外用药线引流,肛瘘可用挂线疗法。《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因醉取风为漏风,其状恶风多汗,少气,口干善渴,近衣则身如火烧,临食则汗流如雨,骨节懈惰,不欲自劳。”亦可用泽泻散、白术散、漏风汤等方。
-
大脉
概述:大脉:1.脉象之一;2.指动脉。若大而有力为邪热实证;大而无力为虚损,气不内守之证。《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动脉·大脉:大脉指动脉。《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跗上中大脉,出血不止死。”王冰注:“大脉,动而不止者,则胃之大经也。”
-
膑
膑膝盖骨。《素问·刺禁论》:“刺膝膑为液,为跛。”《灵枢·五色》:“巨屈者,膝膑也。”
-
匡
匡(kuàng况)同眶。指眼眶。《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目匡陷。”《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匡上陷骨中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