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穴]关冲(井),液门(荥),中渚(输),阳池(原),外关(络),支沟(经),会宗(郄),三阳络,四渎,天井(合),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
三焦手少阳之脉
三焦手少阳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即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J。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
-
手三阳经
概述:手三阳经是指十二正经中行于上肢外侧的三条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其分布是:手阳明在桡侧,手太阳在尺侧,手少阳在两者之间。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与手少阴心经相为表里。它的分支,从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经项旁,连系耳后,上行出于耳尖上方的角孙,再弯曲向下,经面颊到目下;
-
臂少阳脉
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
-
手少阳
手少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简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
-
手少阳标本
手少阳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马莳注:“手少阳三焦经之本,在手小指之四指间上二寸液门穴,标在耳后之上角丝竹空。”手少阳三焦经本部,在小指次指之间上2寸,约为中渚和阳池穴部位;其标部在耳后上角向下至目外眦,约当角孙一丝竹空一瞳子髎穴部位。
-
心主手厥阴之脉
心主手厥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
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为早期经脉名。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
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
心包络经
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三焦经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
-
手三阴经
概述:手三阴经是指十二正经中行于上肢内侧的三条阴经,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
-
手厥阴
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本经脉的病候,主要表现为掌心发热,臂肘挛急,腋肿,胸胁满闷,心悸,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
丝竹空
别名巨髎、目髎。丝竹空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丝竹空穴在眉梢的位置丝竹空穴在眉梢的位置丝竹空穴在眉梢的位置(肌肉)丝竹空穴在眉梢的位置(骨骼)丝竹空穴的取法:正坐或侧伏位,于额骨颧突外缘,眉梢外侧凹陷处取穴。向攒竹方向透刺、平刺0.3~丝竹空配瞳子髎、睛明、攒竹,有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
目髎
概述:目髎为经穴别名。别名巨髎、目髎。丝竹空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丝竹空穴在眉梢的位置丝竹空穴在眉梢的位置丝竹空穴在眉梢的位置(肌肉)丝竹空穴在眉梢的位置(骨骼)目髎穴的取法:正坐或侧伏位,于额骨颧突外缘,眉梢外侧凹陷处取穴。丝竹空配瞳子髎、睛明、攒竹,有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
两井
两井为天井、肩井两穴的合称。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有清热散风,通经活络,宽胸理气作用。如偏头痛、目赤、耳聋、喉痹、咽痛、颊肿、胸痹心痛、胁痛、颈项及肩臂疼痛、颈淋巴结核、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癫狂等。属足少阳胆经,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
-
肩髎
肩髎穴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如肩胛肌痉挛或麻痹,肩重不举,肩周炎,中风偏瘫,臂痛,肩臂痛,上肢麻痹,上肢瘫痪,肩重不能举,荨麻疹,脑血管后遗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经旋肱后动、静脉及腋神经等形成的血管神经和肱骨外科颈之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小圆肌→大圆肌→背阔肌腱。向下斜刺2~
-
手少阳之正
手少阳之正即手少阳经别的原称(手少阳之正即手少阳经别)。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少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即手少阳三焦经别行之正经。在头部从手少阳经脉分出,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再向下经过上中下三焦,并在胸中散行分布。
-
手少阳三焦经穴
手少阳三焦经穴指归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指卫气运行的起止点。平旦阳气出于目,目张气上行。顺次运行于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行于阳经二十五周后,至足部前入阴分。合夜,阴气合于脉,卫气依次运行于肾、心、肺、肝,而终止于脾,由脾而复至肾,循环不息,即“至阴而止”。
-
手少阳三焦经病
手少阳三焦经病为手少阳三焦经所发生的病候。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脱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本经主要病候为:耳聋,耳鸣,咽部肿,喉痹,目外眦痛,颊痛,耳后及经脉所过部痛,小腹硬满,气胀,小便不利,遗尿。
-
十四经
十四经是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的合称。十四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督脉。
-
十四经穴
十四经穴为穴位分类名,简称“经穴”。穴位的分经,《黄帝内经》中有分散记述,至《针灸甲乙经》已较系统,计正中(任、督脉)单穴49,两侧(十二经脉)双穴300,合计总穴名为349穴。手太阴肺经11,手厥阴心包经9,手少阴心经9;足阳明胃经45,足少阳胆经44,足太阳膀胱经67;足太阴脾经21,足厥阴肝经14,足少阴肾经27。
-
三焦
2.温病学作为辨证纲领;三焦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腑。三焦手少阳经脉,与手厥阴心包经互相络属。其背俞为三焦俞,募穴为石门,下合穴为委阳。《温病条辨》:“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于上焦,终于下焦。”③位于中指中节的腹面(《幼科铁镜》)。
-
耳病
概述:耳病(eardisease)是耳部疾病的统称。为听觉器官。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经脉均循行于耳。《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聩。
-
一阳
概述:一阳为经络名。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与厥阴经互为表里。又可称太阳为三阳,阳明为二阳,少阳为一阳。“太”、“少”即大小,阴阳之气有大有小,“两阳合明”谓之阳明,指阳气最盛。出自《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
足少阳
概述:足少阳:1.足少阳胆经的简称;2.经外奇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它的直行主干,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之前的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边的丘墟,沿足背走到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
-
耳发疽
系指疽生于耳 的病证。《证治准绳·疡医》:“或问耳 生疽何如?曰,是名耳发疽,属手少阳三焦经,风热所致,六、七日渐肿如胡桃,或如蜂房之状,或赤或紫,热如火,痛彻心是也。”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止痛。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本病类似西医所谓的痈。
-
小心
概述:小心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吴鹤皋注:“下部之第七节也(指从尾椎上数的第七椎),其旁乃两肾所系,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相火代君行事,故曰小心。”命门之火体现肾阳的功能,包括肾上腺皮质功能。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胸满,胁痛,胃痛,癫狂,咳血,吐血,贫血,脊背痛等。
-
逐月养胎
出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千金要方》卷二引)。是古人按脏腑、经络理论对胚胎发育的认识。如妊娠一月名始胚,足厥阴肝经养;妊娠二月名始膏,足少阳胆经养;妊娠三月名始胎,手厥阴心包经养;妊娠四月受水精,以成血脉,由手少阳三焦经养;妊娠五月足太阴脾经养;并以此作为调养胎元、治疗用药及针灸宜忌的参考。
-
手心主之正
手心主之正即手厥阴经别的原称(手心主之正即手厥阴经别)。手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即手厥阴心包络经别行的正经。《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手厥阴心包经(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他经取穴
他经取穴即异经取穴。异经取穴为取穴法之一。与本经取穴相对。指对某经脉或其所属的脏腑器官发生的疾病,可在与之相关的其他经脉上选取穴位进行治疗,主要指表里经、同名经等。如鼻病取手太阴肺经的列缺;胁肋部疼痛,取手少阳三焦经的支沟等。
-
十一脉
包括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已记载这十一脉,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相比少一条手厥阴心包经。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手厥阴)别脉也。”
-
口
指整个口腔,包括口唇、舌、齿、腭等。口腔的经脉循行:口腔是经脉循行的要冲,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均循行于此。口的诊断意义: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
和髎
和髎即耳和髎。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为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交会穴。耳:耳窍;有清热散风、通窍聪耳作用。如头重痛、齿痛、口喁、牙关拘急、耳鸣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等。本穴配下关、合谷治牙痛、下颌关节炎;配太阳、颧谬、丝竹空治口眼斜。一般针尖向下沿皮刺0.3~
-
二十八脉
即左右手足十二经脉共二十四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加任脉,督脉,阴蹻脉、阳蹻脉等共二十八脉。《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
-
胆经
胆经为足少阳胆经之简称。足少阳胆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厥阴肝经相为表里。它的直行主干,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外侧,下向腓骨头之前的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出外踝前边的丘墟,沿足背走到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
-
手厥阴经别
手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手厥阴心包经(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语译】手厥阴经别:在腋下三寸处(天池)分出,进入胸腹,分别归属上、中、下三焦,上沿喉咙,浅出于耳后,与手少阳经会合于完骨下方。
-
手阴阳
手阴阳指循行经过上肢的六条经脉,包括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太阴肺经。出《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
-
冷渊
冷渊即清冷渊。见《图翼·天元太乙歌》:“五般肘痛针尺泽,冷渊一刺有神功。”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屈肘取穴。有疏通经气、清利湿热作用。如头痛、项强、目黄及肩臂疼痛不举、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等。本穴配肝俞、胆俞、阳陵泉治目黄;配支沟治胁痛;配臂臑治臂不能举。一般直刺0.5~
-
肩聊
肩聊为经穴别名。出《太平圣惠方》。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穴在肩部骨隙中,故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小圆肌→大圆肌→背阔肌腱。有祛风湿、调气血、通经络作用。本穴配条口透承山,肩髎透极泉治肩周炎,配阳谷、天宗治臂痛。一般直刺1.0~
-
资生
资生为经穴别名。穴在耳后,布有络脉,善治瘈疭,故名。侧伏取穴。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及呕吐泻痢等。本穴配完谷、率谷、外关治偏头痛;配长强或神道、颅息治小儿惊痫。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现代研究:瘈脉有良好的镇痛、镇惊作用,已成功地用于多种手术针麻。
-
清昊
清昊为穴名。见《西方子明堂灸经》。清冷渊为经穴名(QīnglěngyuānTE11)。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屈肘取穴。有疏通经气、清利湿热作用。如头痛、项强、目黄及肩臂疼痛不举、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胁痛等。本穴配肝俞、胆俞、阳陵泉治目黄;配支沟治胁痛;配臂臑治臂不能举。一般直刺0.5~
-
童门
童门为经穴别名。飞虎者,支沟也。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少阳三焦经。伏掌取穴。如风热面赤、耳聋、耳鸣、目赤肿痛、口噤、咽肿、暴痦、咳嗽、心绞痛、胸胁痛、胸膜炎、肩周炎、上肢瘫痪、呕吐、便秘、产后血晕等。配章门、外关治胁肋痛;配足三里、大横透天枢治习惯性便秘;配关冲治肩臂酸重。一般直刺0.5~
-
童子
童子为瞳子髎之简称。为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 、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血管性头痛、结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禁直接灸。
-
童子髎
童子髎即瞳子髎。为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 、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血管性头痛、结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禁直接灸。
-
邃穴
邃穴指经穴。至《针灸甲乙经》已有系统记载,计正中(任、督脉)单穴49,两侧(十二经脉)双穴300,合计总穴名为349穴。手太阴肺经11,手厥阴心包经9,手少阴心经9;手阳明大肠经20,手少阳三焦经23,手太阳小肠经19;足阳明胃经45,足少阳胆经44,足太阳膀胱经67;足太阴脾经21,足厥阴肝经14,足少阴肾经27。
-
鬟角
鬟角为曲周的俗称。曲隅又称曲角、曲周,俗称鬓角。位于额角外下方,耳前上方的发际呈弯曲下垂的部分。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等所过。
-
大牖
大牖(yǒu友)即天牖,是头面较大的穴窍,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颈大筋外,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大牖当作天牖。”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属手少阳三焦经。或于天容穴与天柱穴连线之中点处取穴。“风池上一寸”(《千金翼方》);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
-
耳窍
手少阳经,“系耳后,出耳上角”,支者“入耳中,出走耳前”。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见《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耳为肾窍,乃宗脉之所聚,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