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腿骨
小腿骨为人体解剖结构名。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小腿骨包括胫骨和腓骨。胫骨位于小腿内侧,上端粗大,向内侧和外侧突出的部分,称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的上面各有一关节面与股骨相接。胫骨体的前缘锐利,直接位于皮下。腓骨位于小腿外侧,上端膨大部称腓骨头,下端膨大处叫外踝。
-
分肉
概述:分肉:1.人体部位名;本穴傍于辅骨外侧,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凹陷中,《子午流注说难》:“阳辅乃足少阳所行之经穴,阳经属火,胆为阳木,木能生火,火曰炎上,辅助其阳经之上升,穴在外踝上,辅骨前,绝骨端,故名阳辅。”阳辅穴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咽喉肿痛、瘰疬、胸胁胀痛、脚气、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
阳辅
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阳辅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当趾长伸肌与腓骨短肌之间凹陷处。阳辅穴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咽喉肿痛、瘰疬、胸胁胀痛、脚气、下肢痿痹、半身不遂。一般直刺0.5~10min,口服少量的跌打损伤药及外贴跌打膏,第2日仍有腰痛者按上法再针刺1次。
-
阑尾
快速取穴:足三里穴(站位弯腰,同侧手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四指向下,中指指尖处即是足三里穴)向下2横指处即是阑尾穴。深层有腓深神经干和胫前动,静脉经过,并有腓深神经肌支、胫神经肌支和胫前动脉分布。阑尾穴的配伍:阑尾穴配阿是穴、上巨虚、天枢、地机、足三里,治单纯性阑尾炎。刺灸法:刺法:直刺0.5~
-
胃胳
胃胳指胃经的络穴——丰隆。《黄帝内经灵枢·热病》:“索气于胃胳(络),得气也。”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脉谷气充足,气血旺盛,至此溢入大络,故名。正坐或仰卧取穴。如胸腹痛、四肢肿、咳吐痰涎、肢体懈堕、伤寒吐蛔、大小便难、痰饮、头痛眩晕、狂癫、面目浮肿、喉痹、卒喑、经闭、血崩、脚气等。一般直刺0.8~
-
髓会
髓会为八会穴之一。即绝骨(悬钟)。钟,钟铃。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落枕、偏头痛、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肿大、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血管性头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一般直刺1.0~
-
下肢动脉栓塞临床路径(2017年版)
:没有明显合并感染证据,可以不需要预防性抗菌(八)手术日。:全身性动脉硬化、伴随疾病、肢体血运情况、伤口并发症、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肌肾综合征、心梗、脑梗、心脏内或主动脉附壁血栓等二、下肢动脉栓塞临床路径表单(以动脉切开取栓为例):适用对象:第一诊断__下肢急性动脉栓塞____(ICD-10:);
-
蒺藜药酒
藏药部颁标准:拼音名:JiliYaojiu英文名:标准编号:WS3-BC-0336-95处方:蒺藜1500g青稞500g制法:将蒺藜1000g与青稞混合,加水约4000ml煎煮,滤过,滤液放置稍温(约25~用于肾隆,湿痹,风湿性关节炎,肾炎,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白带。注意:如病人患有心脏病,服用时将肉豆蔻25g、羊小腿骨25g熬汁兑入酒内。
-
悬锺
悬锺即悬钟。属足少阳胆经。为八会穴之髓会。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落枕、偏头痛、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肿大、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小儿舞蹈病、血管性头痛、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一般直刺1.0~
-
足骨
足骨解剖结构名。足部踝骨以下各骨的统称。足骨由跗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组成。跗骨共7块,均为短骨。距骨位于胫骨和腓骨的下方,是唯一与小腿骨相接的足骨,另外还有跟骨、骰骨、舟骨、第1、2、3楔骨。跖骨共5块,趾骨共14块,排列与手的掌、指骨相似。
-
成骨
概述:成骨:1.经外奇穴名;《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腑骨,即膝下踝上之小腿骨,俗又臁胫骨者也。《灵枢·本输》载:“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
-
巨墟下廉
巨墟下廉为经穴名。即巨虚下廉。下巨虚也。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在小腿外侧,犊鼻(ST35)下9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有理肠胃、清湿热、化积滞的作用。如肠鸣腹痛、泄利脓血、消谷善饥、腰痛控睾、涎出、喉痹、偏风不遂、寒湿脚气、胫肿、足痿、胸胁痛、乳痈、暴惊狂言、小便黄等。一般直刺0.8~
-
臁胫骨
臁胫骨骨名。即胻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胻骨,即膝下之小腿骨,俗名臁胫骨者也。”
-
辅骨
挟膝两侧之骨·辅骨:辅骨为骨名,指挟膝两侧之骨。膝两侧突出的高骨,即股骨下端的内外髁和胫骨上端之内外髁。在内侧者名内辅骨,在外侧者名外辅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辅骨上横骨下为楗…骸下为辅,辅上为腘。”《医宗金鉴》:“小腿骨…《医宗金鉴》:“臂骨有正辅两骨,辅骨在上,短细偏外。”
-
狗骨
《全国中草药汇编》:狗骨:拼音名:GǒuGǔ别名:犬骨来源:犬科动物犬CanisfamiliarisL.的骨骼。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狗的繁殖每年1-2次,仔数因品种而有所不同。后足骨包括附骨、跖骨和趾骨。崩漏带下;各家论述:1.《名医别录》:烧灰疗下利,生肌。6.《四川中药志》:治风湿关节痛,冷骨风痛,腰腿无力及四肢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