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术散
主治:山岚瘴气,四时瘟疫,头痛项强,憎寒壮热,身痛者。主治:雀目。《杨氏家藏方》卷三:方名:神术散组成:苍术5两(米泔浸1宿),藁本(去土)1两,香白芷1两,羌活(去芦头)1两,细辛(去叶土)1两,甘草(炙)1两,川芎1两。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葱白3寸,同煎至7分,温服,不拘时候;
-
类中风
病因病机:多由肾阴不足,心火炽盛,肝阳偏亢,肝风内动,或气虚血虚,或为湿痰壅盛,化热生风所致。类似中风的8种病证·类中风:指类似中风的8种病证,《医宗必读》分为火中、虚中、湿中、寒中、暑中、气中、食中、恶中。因于房劳者,六味地黄丸。”指痰湿酿热生风而致突然昏仆之证。病因病机:由于暴中寒邪所致。
-
时行感冒
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医宗必读·伤风》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四时感冒伤风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如兼咳嗽涕唾稠黏,用参苏饮。
-
小伤寒
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医宗必读·伤风》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四时感冒伤风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如兼咳嗽涕唾稠黏,用参苏饮。
-
时行感冒虚脱证
概述:时行感冒虚脱证(influenzawithcollapsesyndrome)是指四时更替,节气不和,感受外邪,出现以身热,神昏,脉微等为常见症的脱证。本病类似流行性感冒。症状及治疗:《类证治裁·伤风》:“时行感冒,寒热往来,伤风无汗,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神术散。”
-
小儿痰泻
小儿痰泻为病证名,见清·文叔来《慈幼便览》。多由脾虚不振,运化失常,水湿不化,聚而生痰,痰湿下注,并走肠间而成。证见泻无定时,质稠而黏,并有神疲乏力等。治宜健脾化痰,用神术散加茯苓、半夏。
-
注心痛
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注亦作疰,又名恶疰心痛。《医学入门》卷五治疰痛,分为虚实二证。素虚者,肾经阴气上攻,神昏卒倒,用苏合香丸。若痛引背伛偻者,用沉香降气汤。素实者,肾火上攻,用小承气汤。《医学心悟·心痛》治疰痛卒尔心痛,面目青暗,或昏愦谵语,用神术散、葱白酒、生姜汤。参见中恶心痛。
-
中食
中食为病证名,类中风之一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食中。见《医宗必读·类中风》。多由醉饱过度,或感风寒,或着气恼,以致食滞于中,胃气不行,升降不通所致。症见忽然昏倒,口不能言,肢不能举,胸膈满闷等。先用姜盐汤探吐,再服疏邪化滞、理气和胃之剂。方用藿香正气散、神术散、平胃散等。
-
风泄
注解:风泄为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风泄,恶风自汗,或带清血。《医学入门》卷四:“风泻,…春古苍防汤、苍芍汤,夏二香散,秋神术散,冬不换金正气散,微汗之;带血虚者胃风汤。”外感风泻指风邪入于肠胃而致的泄泻。可用柴胡防风汤调五苓散,干葛防风汤调下六一散,防葛汤调胃苓散等方。
-
神术汤
《阴证略例》:神术汤:别名:神术散(《医方类聚》卷六十二引《经验秘方》)。发热恶寒,无汗,脉浮而紧,或风湿表症,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者。《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名:神术汤组成:杜藿香3钱,制苍术1钱半,新会皮2钱(炒香),炒楂肉4钱,春砂仁1钱(杵),薄川朴2钱,清炙草5分,焦六曲3钱。功效:温中疏滞。
-
四时伤寒
《东医宝鉴·杂病篇》:“凡感冒风寒,通谓之四时伤寒。”可选用冲和散、正气散、参苏饮和沃雪汤等方。指感受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喘急、头痛、身痛等表证。《万病回春·伤寒》:“四时感冒风寒者,宜表解也。”方用荆防败毒散、十神汤等。头痛身痛甚者,可用神术散、川芎茶调散。
-
食中
又称中食。是指食滞于中,胃气不行,升降不通,以突然昏倒,口不能言,肢不能举,胸膈满闷等为常见症的类中风。见《医宗必读·类中风》。病因病机:多由醉饱过度,或感风寒,或着气恼,以致食滞于中,胃气不行,升降不通所致。治疗:先用姜盐汤探吐,再服疏邪化滞、理气和胃之剂。方用藿香正气散、神术散、平胃散等。
-
恶中
又称中恶。病因病机:因冒犯不正之气所致。症状及治疗:《医宗必读·类中风》:“恶中,…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面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闭口紧,昏晕不知人。宜苏合香丸灌之,俟少醒,服调气平胃散。”《医学心悟·类中风》:“恶中,登冢入庙,冷屋栖迟,以致邪气相侵,卒然错语妄言,或头面青黯,昏不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