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势
病势即疾病发展和演化的趋势或趋向。如《伤寒论》将外感病分为六个病期,用六经来表示病期和发展趋势,并用循经传、越经传,两感等概括其传变规律。温病学派用卫气营血和三焦来表示温热、湿温病的演变规律。如脾气下陷、胃气不降、阳气欲脱、疹毒内攻、风寒入里等病机所表现出的向下、向上,向外,向内等动态之势。
-
急方
方剂学·急方:急方为方剂学七方之一,指治疗急病及重病的方剂。《儒门事亲》卷一:“急方之说有五,有急病急攻之急方,如心腹暴痛,两阴溲便闭塞不通,借备急丹以攻之…有气味厚药之急方,药之气味厚者,有趋于下而气力不衰也…”4.急则治标的方剂。急方如开关散、四逆汤等。适用于各种晕厥、昏迷、休克、中风等。
-
小雷头风
小雷头风为病名,指雷头风病势较轻者。《赤水玄珠·头痛门》:“夫此病未有不因于痰火者,盖痰生热,热生风故也。核块疙瘩皆有形可征,痰火上升,壅于气道,兼于风化,则自然有声,轻则或如蝉之鸣,重则或如雷之响,故以声如雷而为名也。治疗如风热宜清宣升散,可用清震汤、荆防败毒散等方;痰热可用祛痰丸。
-
甚者独行
甚者独行为治则之一。指对病势深重者,要采取有力而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暂不宜过多兼顾。出《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指病势深重时,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或独治其标,或独治其本,解决疾病的关键所在,不必标本新旧各证兼顾。
-
加减追疔夺命汤
处方:防风、赤芍药、连翘、羌活、独活、细辛、青皮、僵蚕、蝉蜕、青木香、甘草节、金银花、紫河车、独脚莲。功能主治:疔疮,及痈疽、发背、恶疮,焮赤肿痛,或紫游风,赤游风。用法用量:上加生姜、泽兰、生地黄,水煎服。病势退减,加大黄,取利下3-5行,去大黄。
-
小方
方剂学·小方:小方为方剂学七方之一,指方剂之小者。《儒门事亲》卷一:“小方之说有二,有君一臣二之小方,盖治心肺及在上而近者,宜分两微而少,服而频之小方,徐徐而呷者是也。3.病无兼证,药味须少,如汗法中的葱豉汤。针灸学·小方:小方主要体现在用穴少、手法轻、针具细、留针时间短等诸方面。
-
维生素乙2
药品说明书:别名:核黄素;维生素乙2;乙种维生素二,维生素B2外文名:VitaminB2,Riboflavin,Beflavit,Flavitol,Ovoflavin,Riboderm,VitaminG适应症:本品可用于口角炎、唇炎、舌炎、眼结膜炎和阴囊炎等疾病的防治。注意事项:1.宜在进食时或进食后立即服。2.不宜与甲氧氯普胺合用。规格:片剂:每片5mg、10mg。
-
维生素G
药品说明书:别名:核黄素;维生素乙2;乙种维生素二,维生素B2外文名:VitaminB2,Riboflavin,Beflavit,Flavitol,Ovoflavin,Riboderm,VitaminG适应症:本品可用于口角炎、唇炎、舌炎、眼结膜炎和阴囊炎等疾病的防治。注意事项:1.宜在进食时或进食后立即服。2.不宜与甲氧氯普胺合用。规格:片剂:每片5mg、10mg。
-
乳黄素
药品说明书:别名:核黄素;维生素乙2;乙种维生素二,维生素B2外文名:VitaminB2,Riboflavin,Beflavit,Flavitol,Ovoflavin,Riboderm,VitaminG适应症:本品可用于口角炎、唇炎、舌炎、眼结膜炎和阴囊炎等疾病的防治。注意事项:1.宜在进食时或进食后立即服。2.不宜与甲氧氯普胺合用。规格:片剂:每片5mg、10mg。
-
卵黄素
药品说明书:别名:核黄素;维生素乙2;乙种维生素二,维生素B2外文名:VitaminB2,Riboflavin,Beflavit,Flavitol,Ovoflavin,Riboderm,VitaminG适应症:本品可用于口角炎、唇炎、舌炎、眼结膜炎和阴囊炎等疾病的防治。注意事项:1.宜在进食时或进食后立即服。2.不宜与甲氧氯普胺合用。规格:片剂:每片5mg、10mg。
-
舶上硫黄丸
处方:舶上硫黄1两(去沙石,细研如飞尘),薏苡仁2两(炒熟,捣为末)。制法:和匀,滴水相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固大肠,复真气。主疫毒痢,病势已减,所下之痢,止余些少,忽青粪,忽如鸭粪,忽如茶汤,如浊油,忽只余些小浅深红色。摘录:《史载之方》卷下
-
升阳散
《嵩崖尊生》(锦章本)卷九:组成:苍术3钱,防风1钱5分,黄连5分,木香5分,厚朴1钱,陈皮1钱,枳壳1钱,甘草4分。主治:痢疾外挟风邪,恶寒发热,身头痛。加减:病势重者,加川芎、羌活、柴胡、黄芩各1钱;后重者,加槟榔。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本方方名,原书致和堂本作 升消散。
-
申药
《咽喉秘集》:组成:元明粉1两,雄精1钱。功效:去痰消肿。用药禁忌:孕妇及虚弱人,病势沉重者,皆不可用。
-
小儿死症
小儿死症为证候名,小儿病势垂危的证候。《幼科指南心法》:“要辨小儿死症,囟门陷下成坑,喉中拽锯气和痰,目闭无神拘管,口唇牙龈粉白,手足恰似冰寒,鸦声鱼口眼常翻,不乳遗尿闷乱。”对于这些危重证候,在当今医疗条件下救治及时,并非都属死症。
-
证
对疾病本质的概括: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等本质的概括。同“症”:古人用同“症”,即症状之意。如《伤寒论·少阳病篇》:“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随着中医名词术语日趋规范,现在逐渐在淡化这种用法。《医方集解·序》:“凡病必有证,证者,證也。”
-
两感伤寒
两感伤寒出《素问·热论》。指阳经与阴经同时感受寒邪而致病,病势较重,《注解伤寒论·伤寒例》:“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成无己注:“表里同病者,谓之两感。”《通俗伤寒论·两感伤寒》有回阳、温通、健运等治法,用附子理中汤、桂枝加附子汤、香砂二陈汤等主方。
-
紧病
突然发生的剧烈水泻。又称急病。以其病势紧急,病情紧要,故名。《张氏医通·大小府门》:“夏暑暴泻如水,周身疼痛,汗出,脉弱少气,甚者加吐,此名紧病。浆水散。”本病见于急性肠胃炎、霍乱、副霍乱等。
-
黄序
黄序明末医家。江苏琴川人(今常熟一带)。长于痘科而名贯乡里。主张审证处方因时达变,师古而不泥古。采集诸家痘说之精萃者,由博返约,折衷而著成《痘科约囊》五卷(1668年),以议论、歌赋、成方、图说为序,详论天时、地宜、人事、病势顺逆、用药忌宜等,颇切实用。门人数十人。
-
坏都
坏都毁坏的堤坝。形容病势汹涌迅猛,如堤坝崩决。《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
安
《素问·至真要大论》:“胸胁胃脘不安。”《素问·疟论》:“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灵枢·根结》:“枢折即骨丝而不安于地。”《素问·脉要精微论》:“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素问·上古天真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斗底风
斗底风为病名。多由肝胃火毒炽盛,痰毒邪火上冲咽喉所致。《重楼玉钥》:“此症初起吞咽不下,但胸前红肿渐至结喉,一时难安。如病势紧急,汤水不能下,遍身作痛,气喘眠卧不得,循屋下行,胸前赤肿。治宜泻火解毒、祛痰消肿,可选用普济消毒饮、清咽利膈汤等加减。外吹冰硼散,或含化六神丸。
-
乙种维生素二
药品说明书:别名:核黄素;维生素乙2;乙种维生素二,维生素B2外文名:VitaminB2,Riboflavin,Beflavit,Flavitol,Ovoflavin,Riboderm,VitaminG适应症:本品可用于口角炎、唇炎、舌炎、眼结膜炎和阴囊炎等疾病的防治。注意事项:1.宜在进食时或进食后立即服。2.不宜与甲氧氯普胺合用。规格:片剂:每片5mg、10mg。
-
乙二素
药品说明书:别名:核黄素;维生素乙2;乙种维生素二,维生素B2外文名:VitaminB2,Riboflavin,Beflavit,Flavitol,Ovoflavin,Riboderm,VitaminG适应症:本品可用于口角炎、唇炎、舌炎、眼结膜炎和阴囊炎等疾病的防治。注意事项:1.宜在进食时或进食后立即服。2.不宜与甲氧氯普胺合用。规格:片剂:每片5mg、10mg。
-
疑难病
疑难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传统的疑难病大致具有如下特点:(1)临床少见,症状奇怪,使医者一时难以理出头绪。(3)病机复杂,如六淫相兼、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内外同病,或大虚大实偶感外邪,或治疗失当,病势急变,危及生命,辨证时难以抓住关键。(5)多脏腑同病,多系统异常,辨析与治疗难以周全。
-
证候
证候为辨证名词。指证的外候,即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等。从证候的意义上可以反映出中医学对疾病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
-
中风·风火上扰证
中风·风火上扰证(apoplexywithsyndromeofupwarddisturbanceofwind-fire)是指风火上扰清窍,以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病势突变,神志迷昏,颈项强急,呼吸气粗,便干便秘,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腻而干,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中风证候。
-
平补
平补为治疗学术语。补法之一。属缓补法。即用甘平和缓的补益药治疗疾病,多用于上焦久病、体质虚弱、病势发展较慢者。如心虚血少,惊悸失眠,用平补正心丸。
-
催命疬
催命疬病名。指环颈而生破溃难敛的瘰疬。出《疡科全书》。因其病势凶险,且预后不良,故而得名。多因瘰疬失治或误治而成。
-
疮疡辨痒
疮疡辨痒疮疡诊法之一。痒是指发生在皮肤上一种不适的感觉。根据疮疡发展的不同阶段古代医籍记载疮疡见痒可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凡肿疡初起,皮肤患处即见作痒者,为风热相搏;②如溃后作痒者,轻由脓沤,甚则由疮口感受风邪所致;④如病势近愈,疮口将敛作痒者,为血气渐充,以示肌肉生长,其痒如虫行者为善。
-
鹭鹚藤酒
处方:忍冬花嫩苗叶5两,木通(捶碎)、甘草1两(生,锉)。功能主治:痈疽发背。用法用量:同入瓦器内,用水2盏,文武火缓缓煎至1碗,入好无灰酒1大盏,同煎十数沸,滤去滓,分为3服,微温连进,1日一夜吃尽。病势重者,连进数剂,如肿发尽量多服。摘录:《备急灸法》
-
并行
概述:并行为治疗学名词。即兼顾治法。指疾病比较轻浅的,用药可兼顾主症,兼症,或标病、本病同时治疗。《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关于间甚:间甚指病势缓急。间,缓也;出《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
-
行药方
《景岳全书》卷六十四:组成:大黄1两,白牵牛1两,槟榔1两,甘草3两,轻粉5钱。用法用量:每服2钱,用白蜜3匙,生姜汁2匙,五更时调服。《疯门全书》:组成:巴豆肉5钱(净油),生大黄1钱,明雄黄1钱,广木香1钱。主治:大麻风。制备方法:上将巴豆肉捣烂,取老米饭数合,醋煮擂烂成糊,入各药杵匀为丸,如梧桐子大。
-
附子补汤
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半,石膏(碎)1两半,干姜(炮)1两半,桂(去粗皮)1两,犀角(镑)1两,地骨皮2两,白术2两,独活(去芦头)2两,芎2两。功能主治:中风。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空腹温服。病势损,不必尽剂。先服葛根汤,后服本方。摘录:《圣济总录》卷五
-
溃消散
处方:川当归半两,汉防己半两,赤芍药半两,瓜蒌子半两,白芷半两,木鳖肉半两,大黄7钱,木香2钱,甘草2钱。功能主治:宣热拔毒。用法用量:上(口父)咀。若病势急者,旋冷服。注意:此药不利于虚弱人。若疮不痛,不大热,不肿高者,不可轻用。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七五引《澹寮》
-
木香附子汤
处方:附子21克(炮,去皮、脐)南木香30克(不见火)功能主治:治急中风不语,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肢体瘫痪。用法用量:上药切片,量病势重,则分作二服,轻则分作四服。每服用水220毫升,加生姜20片,煎至75毫升,去滓,空腹时热服。间服小续命汤一服。如急中,附子不炮。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一
-
栀子五味汤
《外台》卷四引《许仁则方》:方名:栀子五味汤组成:栀子20个,柴胡3两,黄芩3两,茵陈3两,芒消6两。主治:急黄服麻黄五味汤汗出后,病势未歇,经3-5日者。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4味,取2升6合,去滓,纳芒消搅令消,分3次温服,如人行10里久,更服之效。制备方法:上切。
-
追毒五香丸
《鲁府禁方》卷四:方名:追毒五香丸组成:丁香2钱,木香2钱,沉香2钱,乳香2钱,没药2钱,血竭2钱,巴豆(去皮,净仁)3钱。主治:发背疔疮。又看疮势大小,药之多寡,若疮日久势大,药丸不过黄豆大;若病势已急,口禁不能开,但得药下无不愈,乃用1大丸,作2-5小丸灌之。
-
香连和胃汤
《金鉴》卷四十二:方名:香连和胃汤组成:黄芩、芍药、木香、黄连、甘草、陈皮、白术、缩砂、当归。功效:调气血。主治:痢疾攻后病势大减者。加减:赤痢下血多虚者,加炒椿根白皮、炒地榆;白痢日久气虚者,加人参、茯苓、炒干姜。
-
质势
质势指病理体质中先病而存在的倾向性。病理体质者在没有明显疾病的情况下,在机能、结构与代谢上和正常质者不同,已具有一定的潜在的发病倾向性。如素体脾虚湿盛之人,容易感受外湿而发生湿痹病,“由内湿而招致外湿”;素体阳虚之人,有发生寒证的内在倾向,如受风寒之邪侵袭,则形成寒证;
-
中医数字辨证机
中医数字辨证机是一种模拟中医辨证论治的计算机系统。该系统将中医临床常用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等七种辨证方法所辨识的基本内容进行分析整理,统一归纳为辨病位、辨病因病性、辨病势等三类47项基本项目。
-
因其轻而扬之
因其轻而扬之为中医治法。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轻,是病邪浮浅,病位在表;扬,是宣扬发散。指对轻浅的病证,宜使用发散宣扬的治法,顺病势向外发泄。如外感初起,病邪在表,用解表法使之汗解。
-
透关射甲
透关射甲(goingthroughpassestoreachnails、venulegoingthroughallpassestoreachnail)为诊指纹术语。是指小儿指纹透过风关、气关、命关三关,直达指端的表现。多属病势危重,但仍须结合四诊全面分析(见《四诊抉微》)。
-
担截
担截见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有两种解释:其一,为取穴法之一,担者挑也,指病在中而上下或左右取穴;截者切断也,指独取一穴阻断之以泻病势。截即按法,补法。“凡泻针之法…退针一豆,谓之提,为担,为迎也。”《针灸问对》:“一说:右手提引谓之担,左手推按谓之截。
-
第三舶上硫黄丸
处方:舶上硫黄2两(去砂石,细研为末),薏苡仁2两(炒,杵为末)。制法:上为末,水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疫毒痢,病势已减,所下只余些小,或下清粪,或如鸭粪,或如茶汤,或如烛油,或只余些小红色者。摘录:《济阳纲目》卷二十二
-
病持
病持病情持续。指病程较长,病势进展缓慢。《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